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农业技术论文发表论当下青海省农村实用人才培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4-06-07
简要:论文摘要:媒休传播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 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 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 ,以及现代 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 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

  论文摘要:媒休传播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 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 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 ,以及现代 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 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培养模式。

  引言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青海省各地区都相继建立了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实 用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归纳了五种培养模式,列举了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就其含义、优缺点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现场指导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现场指导型模式是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对农牧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养样式。

  优点:一是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使农牧民边学边看边做,直观、清晰地掌握所学技术;二是现场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农牧民学得快、印象深、掌握熟。并且可以因人施教、单独施教。

  缺点:一是培训内容主要为某种具体的技术,内容单一,理论性不强;二是后继培训的开展对培训效果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农民对培训人员的依赖。案例:互助县农广校开办“台子 村高效蔬菜生产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海东地区乐都县高庙镇是 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区,农民对高效蔬菜生产有迫切的要求,互助县县农广校在高庙镇六个村庄,筛选出文化较高、技能较强的130人开办了高效蔬菜生产教学班,进行为期二年的中专业余学习。 为了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教学班聘请的老师都是当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员,老师按设施蔬菜生产的周期跟踪指导,每周授课一次。农民将平常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搜集起来,或记在纸上,或摘下病枝,等到面授的时候,带上一大堆问题向老师请教,共性问题统一解答,个性的问题到大棚里进行现场示范指导。这种现场示范指导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地群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每到授课时间,老师被农民团团围住,出东家棚进西家棚,为农民解决每一个生产技术问题。2001年至今,近千人掌握了高效蔬菜生产技术,成为蔬菜生产行 家能手,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以高庙镇为中心,周围村已发展起日光温室5000余个,成为青海省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二、典型示范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示范型模式是指政府、高校或者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进行科技学习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解决了农业科技成 果推广“断档”问题,农牧民通过直观的物化技术和丰厚的利益引导,加快了吸纳新技术成果的过程;二是解除农民怕担风险的后顾之忧, 通过典型示范园区,让农牧民眼见为实,亲身体会,从而自觉自愿接受培训;三是典型示范培训对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十分有效。

  缺点:一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受人才、资金、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典型示范区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农业 资源区域优势;二是该模式存在着 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发 展后劲缺乏等问题,导致示范带动 力不够,科技辐射力不强。 案例:互助县威远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他们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效益较高的瓜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开展科技培训,发展订单农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青海大学农业科研所重点开始开发新产品,标志着互助县高新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制约我省农业科技进步的难题有望得到破解。

  青海省互助县高新科技园区社会和经济效益:

  发展绿色果蔬花卉,提高农民产加销能力。互助县威远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超市"的经济利益联合体。公司先后建成了威远镇绿 色蔬菜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有20个果菜品种通过国家绿色认证,被列为青海省绿色农产品著名商标。公司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达标蔬菜收购合同,与农户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将产品分级包装,年加工销售“互助牌” 礼品果蔬10万箱、80万公斤的能力, 增加了蔬菜的附加值。科技示范园区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增加了菜农收入。同时引导 农民参与蔬菜市场流通,培育了大 批的经纪人。

  上连科研部门,下连农户,做好科技服务。示范园区上连青海省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青海省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山东寿光市金丰种业有限公司等科研部门,聘请有丰 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下连农户,提供科技咨询,做好科技服务,年接待参观学习农民近千人次。在示范基地内引进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试种、试验,开展 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还不定期举行种植技术观摩会,邀请乡镇农业干部、村组干部、种田能手等参加。通过各种培训推广观摩 活动,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 目前,该示范园区示范面积1万 亩,精品园区面积1200亩。通过该园区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有15000 户农民受到带动,增长了科技知识,提高了结构调整意识,农民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项目推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推动型培养模式是以某一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 项目培训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培训的组织者、培训者与受培训者,都是围绕项目实施的内容进行培 训,目标都很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 性;二是易组织,好开展。在组织领导、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让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得 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缺点:对所选项目要求较高。

  一是项目推广的技术要求切实可行、节本增效,不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而且要简便易行;

  二是要求有可供项目开发的生产基地和其 它必备的自然资源条件;三是要求 技术与项目结合后所形成的项目产 品必须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案例:西宁市科技人户培养 “核心农户”。 民和县农业部科技人户项目的实施县,示范作物和种植模式以玉米高产栽培为主,通过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选拔科技示范户在10个乡镇100个村选拔出有文化、爱科技、 生产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的 1000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以辐射带动周围广大农户搞好科技兴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召开技术指导员培训会。为了提高技术指导员业务技术水平,项目领导组办公室邀请科技人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使各参训人员明确工作方向、任务、方法、四个主导品种、八项主推技术及具体实施步骤,为搞好农业科 技入户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入户指导培训各乡镇的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各自所指导的20户科技示范户分别进 行政策宣传和集中培训。50名技术 指导员对各自示范户的集中培训都在5次以上,进村入户指导在15次以上,技术指导员都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每户都备有技术指导服务卡,示范户遇到生产中的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解决。技术指导员也都通过电话、信函、资料、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解决示范户生 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把海东地区农业和科技局精心印制的玉米栽培技术挂图和技术明白纸以及《农业科技人户读 本》和《科技示范户手册》送到示范户家中,从而使示范户提高了思想认识,掌握了关键技术措施。

  四、能人培育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能人培育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系列化培训与服务,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培养目标明确。为广大农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勇于献身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二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系统教育,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缺点:一是覆盖面小。青海省目前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能人培育占农民人数不到10%;二是费用高。在高校学习的经费,需要政府、高校、 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解决。案例:大通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能人。为了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 设步伐,大通县委县政府依托大通县农广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大通县委县政府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召开专门的动员会议,部署落实,下乡到基层进行宣传,并要求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招生任务的完成。

  结合实际,开设对口专业。果、桃、牧是大通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大通县农广校首先开设了果蔬生产专业;针对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村干部,叉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 的知识;根据学员的家庭实际情况,增设了畜牧兽医专业,使学员学有所用,用有所获。

  落实资金,配置教学资源。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学员的全部学费,解除了农民学员的后顾之忧。另外,大通县农广校投入30万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教师和学员休息室,配套了教室所需设备,为农民学员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办学原则,确保教学质量。坚持特色办专业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针对农民学员的特点, 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坚持适应性原则,突出实践性教学,按照4:6的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坚持开放性原则,交叉进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 实训,网上教学、学员自学和巡回面 授,确保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结合农民学员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服务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和 学员在校表现通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大通县实施5年来,共培养大学生500名,这些“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日益成为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五、媒体传播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媒休传播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 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 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 ,以及现代 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 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内容形象直观、易懂易学;二是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培训资源大范围的共享;三是覆盖面广,受益入数多,且接受培训所需的费用相对低廉,学习时间可自由选择。

  缺点:一是对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要求较高,需要政府部门下 大力气投资建设;二是对培训队伍的 整体素质要求高,要求培训队伍的知 识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三是培训效果明显依赖于教学软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学软件在选题、制片等方面 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满足农民需求, 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案例:长治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西宁市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注重科学发展,成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切人点和广 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和实用技 术的窗口。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搭建过程中,西宁市探索村校共建、村企联建、多校合建等多种建站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市、县两级播控平台己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铺设光缆100多公里,建设终端站 点1800多个,覆盖了全市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

  了解需求,准确定位。为了让远程教育贴近民心,西宁市分别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千余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走访,将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定位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理论需求,特别是"三农"优惠 政策;二是科技文化需求,尤其是结合本地实际、易懂能学的实用技术; 三是信息技术需求,及时提供适应本地生产的短、平、快项目和减少销售 环节、增加经济收入的市场信息。管好用好,取得实效。西宁市远程教育工作在对管理员的选用上,将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村官列为主占点管理人员,并通过各种形式,长时间地对全市管理员技术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为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干部,急及农民。通过组织远程教育的学习,许多农村干部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提高了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现代远程教育也成了广大农民了解国内外大事、 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学习生产技术,寻找致富门路,享受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循化县街子乡养殖大户马伊撒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学习科学 养殖知识,引进优良品种,一改过去信息闭塞,养殖手段落后,销路不畅的局面,把自己的牛羊远销到香港等地,仅一个月销量就比同期翻了两番,增加收入近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