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健委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到2020年,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15万,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总量超过3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6.1人。
明年全市医护比将不低于1:1.30
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护理服务业快速增长,护理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1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6.1人,全市医护比不低于1:1.30。护士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比不低于75%,中高级职称护士占比不低于15%。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总量超过3万。同时,形成一支由护士和辅助型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从事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等的护理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有序合理,分工协作更加紧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区和居家护理进一步发展。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护理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有效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今年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
方案还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要求在今年底,二级及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2020年底一级及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全面推行住院患者责任制整体护理,并充分利用移动护理、互联网等技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无缝隙、专业便利的护理服务。门急诊、手术室等非住院部门要结合工作特点,通过加强环境管理、优化服务流程、细化宣教内容、深化服务内涵等举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同时,本市还将逐步推进延续性护理。例如,在三级医院试行并逐步推广“出院评估”项目,对具有较高再入院率或医疗护理有较高需求的患者制定出院护理计划,内容涵盖转诊建议、慢病管理、用药及康复指导等;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机制,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为上一级医院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术后康复患者、慢性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以及失能失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及残疾人等提供接续性护理服务。
此外,本市将鼓励医疗联合体内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一对一传帮带、开展社区护士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基层护士提高护理服务能力;三级医院要推动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探索大型三级医院优质护理团队通过开展远程护理会诊、慢病专项管理、专科护理等方式帮扶带动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建立医院-社区联动示范项目,真正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纳入医疗联合体考核指标。
绩效、职称等向基层护士倾斜
方案称,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管理制度,从护士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同时,要完善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做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良性竞争机制。此外,要在教育培训、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基层护士倾斜,提高基层护士待遇,调动基层护士的积极性。
市卫健委提出,将护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一并考虑,探索建立多方合作的护理健康服务模式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机构间护理工作有效衔接,推动适应行业需求的护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时,支持护理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态创新,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