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教研室6位教师,最近常搞小团队聚会。主题无他,专为即将参加湖南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的青年教师肖雅设计“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模式。
“青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除了自身努力,还要靠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各项政策支持。”该校校长卢先明说,湖南理工学院先后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教学形成性考核制,将政策和资金都向一线教学倾斜,让全体教师都鼓起了上好课的精气神。
一名博士上讲台,八名教授“挑刺儿”
“听课的,不仅有8名教授,还有学校教学督导团成员。那感觉,如芒在背,压力山大啊!”博士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陶涌,是学校化学化工学院引进的人才。
虽是人才,却没有上过一天讲台。对课堂教学还“找不到北”,如何站稳三尺讲台?回忆起首次参加教学汇报,陶涌记忆深刻。
高学历、低年龄、缺教学经验的“陶涌”们,在该校还有很多。作为2003年才合并组建的地方高校,湖南理工学院从校园到教师,都很年轻。全校40岁以下教师占到总数的47%,青年博士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青椒’们站不稳讲台,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从何谈起?”卢先明担忧。
经过讨论,青年教师教学汇报制度应运而生。教学汇报面向全体青年教师,每年举行两次,上半年侧重实验教学,下半年以理论教学为主。
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校提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教学效果分类评价、教学绩效分类考核,变以教学工作量为主的教学考核为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上“挑刺儿”的教授越来越多,可更让陶涌感到压力的是,以前完成课时就有工作量,现在不行了!教学质量上不来,不仅没有工作量,还会有转岗风险。
正是在这个让人“坐不住”的“引擎”指导下,教师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大幅提升。2018年上半年,举办了15场教学沙龙,近3000人次参加,场场爆满。课堂教学竞赛,历时3个月,120名教师登台比武。4年来,9名教师拿到了全省课堂教学一等奖的好成绩。
一名教师上课,整个教研室操心
2016年,吴明渊博士毕业,进入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初来乍到,要单枪匹马站在讲台完整地上好一堂课,难免有些为难。
吴明渊所担心的,正是教研室所想的。有着10多年教龄的教研室主任张再云教授和吴明渊结对子,小到课堂板书、体态,大到教学技巧、授课重点,张再云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徒弟”。
在张再云的指导下,吴明渊教学成效十分明显,任教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种变化,得益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在青年教师正式上讲台前,教研室将根据其个人实际情况,配备一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
“一间教室,一人授课,一位听讲,一次次反复演练。”吴明渊说,在正式走上讲台前,自己需要以试讲的形式,先过导师这一道关口。
每周二下午,走进湖南理工学院77个教研室,随时都能偶遇一场热烈的教学讨论。不安排课程,也不安排会议,“周二有约”早已成为学校各教研室教学研讨与交流的特别时刻。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张艳雯介绍,教研室成员之间也时常相互“找碴儿”——利用自己没课的空当,潜入同事课堂,不时低头做着笔记,课后针对上课情况互相交流。于是一种“互听、互评、互查、互学”的良好氛围便在“找碴儿”中悄然形成。
一名教师破格晋升,一套体系鼓励教学
曾在职称评定上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信息学院教师陈松,靠什么突然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多年如一日,泡在实验室,引进企业在学院建立实验室,设立人才培养创新基地,指导学生开展技术研发和实践教学,还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实验器材……陈松,是学生心目中最尊敬的“松哥”。经他指导,创新基地学生拿到全国电子设计竞赛4项一等奖,学生到了大三,往往就会被企业预定。
然而,因为太过于专注教学,拿出来的科研成果有些“寒酸”,晋上讲师后12年,他的职称依然原地不动。对于陈松这样专注教学的教师,职称能不能上?有什么依据?能不能服众?
针对“陈松式”教师的普遍存在,湖南理工学院改革了职称评定制度。教师岗位细化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教师只要心无旁骛上好课、育好人,同样享有职称晋升的机会。”人事处处长胡文静表示。
同时,为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湖南理工学院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激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改革。同时,该校设立包括教学成果奖、课堂教学优秀奖、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奖励、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奖、优秀教研室主任奖等。
陈松破格晋升副教授后,全校没有一名教师提出异议。事实证明,让专注课堂教学的人有舞台,学校这步棋走对了。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