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全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7-12-05
简要:如今多媒体已含蓄地呈现出向全媒体迈进的趋势,以办公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为例,这台装置上可插接计算机、扩音设备、投影设备等多种样式类别的媒体组件,而全媒体则是在这个基础

  如今多媒体已含蓄地呈现出向全媒体迈进的趋势,以办公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为例,这台装置上可插接计算机、扩音设备、投影设备等多种样式类别的媒体组件,而全媒体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其不再停留于在原有装置基础上组接,而是从本身出发,由外“叠加”式转向融合,这无非是在完成一项“减法”操作,在设备性能上和带来的社会收益上却是在做“乘法”,真正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消费者

  “全媒体”划分为媒体、媒介、渠道、体裁四部分,赵毅衡教授认为:“媒体是符号在意义传达中的文化体制,媒介是承载符号的物质类别或技术构造,渠道是人类获取符号意义的感官方式,体裁是符号文本的文化样式。”[1]其中提到的体裁融合是指意义传达的文化体制与承载符号的单元之间相互交融,比如电影频道会播放各类影片资讯,这使百姓可以在自家电视机荧幕上观看院线电影,而这是电视与电影一种最直观的融合现象。

  1 内容与形式走向融合

  体裁融合相对更能彰显文化类别的糅合,是全媒体的标志。消费者在体验全媒体新时代带来的改变过程中会无意识的进行筛选,片段化的信息流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手机承载着大量的讯息,在人类社会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仿佛是人与世界对接的窗口,衍生出的手机社交软件智能地压缩处理,最终整合出用户“喜闻乐见”的数字文本,而它的承载者,一方小小的掌上屏幕就是数字化载体的浓缩。

  1.1 手机的“进驻”

  现代社会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激发人们创作热情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对于审美创造的门槛,只要手中有一台智能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相片、视频,编辑文案,甚至可以下载剪辑软件,将其发送到各种软件平台上,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陌生人一同观看眼前此时此景,真正做到同步,手机用户享有自主、自由的娱乐权利,这样看来是有好处,但是也有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借由网络平台享有给予的空间,不断“打擦边球”来谋取利益,造成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网络平台这个自由空间享有的权利是网络公民一起赢得的,一切危害社会公共秩序,蓄意抹黑良好网络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是否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手机等更先进的电子设备的发明创造进入我们的眼帘,走入我们的生活,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逐渐驾驭我们的生活,像一只无形的手潜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手机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大多数人从早上起来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翻开最新的状态、新闻,在地铁上、咖啡厅等公共场合,人们都习惯于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低下头手指滑动电子屏幕,手机作为数字传媒的载体,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这与它自身的优势息息相关,这一特质便是其可移动的属性。和前文提到的多媒体作为一个典型的终端一样,手机也是信息接收终端,并且它轻巧、便携,和大型计算机一样功能齐全,犹如小型的掌上电脑,智能化的手机不仅能提供交流这一基础功能,还能看电视、阅读手机电子报,从能源环保角度来说也占有绝对的优势,由此可推出手机在目前科技发展程度来看,属于综合了多项功能的产品,丰富了消费者多方面的实际需求。

  从媒介传播的角度来看,手机的出现和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等,其中争议最多的是电脑,它具有强大的服务性,但它的短板却恰好是手机的长处,那就是便携性,前者是室内型的产品,而后者是室内室外任何场所都能切换自如,移动数据让我们能在互联网的世界畅游,解放了人类,不再是束缚于室内电脑桌前才能进入地球村,不再是多媒体盛行的时代那样,数据传输只能在室内得以实现。手机数字化更新层出不穷,不断有新的技能被发明,现在出现了用手机现场录播视频上传网络平台,甚至直播现场出现的突发事件,全民目击事发全过程,这样一种新形式的新闻曝光,网友们可以在直播平台下方留言,有的则是以屏幕弹幕的方式进行评论,借用手机克服空间上的距离,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就近期一条引起网民热议的新闻为例:上海11岁男孩骑共享单车死亡,其家属将ofo(共享单车所属公司名称)公司告上法庭,索赔700多万元。

  这个案件从发布在网络上开始至近日于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直备受关注,即使是远在其他省份的百姓也能通过各大新闻网站搜索跟进案件的发展,以头版头条这一手机软件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到最新进展,手机版新闻专栏划分成几个部分,编辑罗列出案件相关的关键词,热点词汇,人们可以点击相关词汇,直接查阅其他链接。还有当下时兴的“点赞”和“不喜欢”,这些细节方面的操作让人觉得充满人性,并且是人参与进来的态度。网民通过评论留言,可以查阅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同样留言区是可以相互交流并能点赞,这就近似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手机作为这之间的桥梁功不可没,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是通过电脑或者电视,想要了解最新的进展,就得回到室内,需要一台有网络连接的电脑,等待它开机再搜索,这时如果身边没有电脑或者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更新,电视亦然。

  1.2 新兴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一个新型传播媒介出现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时,切记潘多拉魔盒的底面可能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正如麦克卢汉在1966年在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媒介即是按摩,它给我们沉重的打击,实际上它抓住了所有的人,以野蛮的方式给我们大家按摩。”[2]手机确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对其产生依赖,过度的使用智能产品使我们悄悄丧失了自己处理一些事务的能力,当我们出门没有带手机时甚至会揣揣不安之感,这种惶恐的心理正好解释了人们是出于害怕被日常社交排除在外或是其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前者的担忧,手机的存在给予个体获取社会、文化的身份上得到自我认同。

  在手机成为人类亲密的电子产品之前,社会上曾相继出现过“电视迷”“电脑迷”这两个名词,并将两者作为综合病症进行大量研究分析,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长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屏幕前,形成一种病态现象,这在当时是一种典型的现象,症状分布范围广小到儿童,大到老年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全媒体演进,这些年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提到的“电视迷”“电影迷”现象也就渐渐鲜有人提及。电视受众较多的集中于家庭结构中较长的一辈,而电视为抢占人们的注意力也在不惜血本的研发新的栏目,大量综艺节目播放,为电视的回暖立下不少功劳。相对电视、电脑而言,手机更倾向个人产品,手机用户享有绝对的自由去处置它,譬如怎么用?何时用?集拨通电话、查阅新闻、观看视频、购物分享等,手机就是全媒体时代最好的代表,最重要的是智能化手机可以重属于用户自己的私人定制产品。

  用户可以将自己喜爱的电影缓存在手机里,并且不需要考虑内存的问题,各网络平台相继推出云端存储功能,用户可以保存到云盘里,随时查找出来反复观看影片,不仅可以在手机上看,云盘可以在电脑、平板上打开,登陆后自动加载到上次观看进程继续播放。即使不断有人就手机对人的影响提出质疑,给出许多负面的论证,但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去全盘推翻和否定、抵制手机,手机在媒介传播历史上带来的一场革命性的改变,它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来方便与福祉。

  2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言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博士曾提到:“传统电视的敌人不是各兄弟台,而是微信、游戏、电影、网综、旅游。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移动先行。要考虑的不一定是融媒体,而是传统电视的新媒体化,就是如何让电视和手机握手言和。”结合近年来总有人说传统媒介中的电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电视人”应该意识并觉醒到一点:电视业真正的核心是人,电视面向广大观众,其内容当然是以人为主体,做好一档电视节目是任何一个时期的“电视人”该遵守的职业操守。当下电视行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唯有改革才能吸引人才的注意力。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和坚持,从现下热门的新媒介的特征入手。

  2.1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受众的自主性高。在以往人们所熟知的传播活动中,受众常常处于被动地接受大众传播的信息,服从于“传播者”的安排,没有自主选取观看内容的能力,电视台播放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电台主持播放什么我们就收听什么,报纸上印刷什么我们就阅读什么,被动接受的僵局难以打破,以前文中提到的手机为例,它的整个传播者系统都是依照用户的意图来制定的,这样两相比较起来,谁占优势一目了然,虽然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不断扩充版面、电视台增添频道来迎合观众娱乐、文化、运动等方面的趣味要求,但归根结底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就根据受众自主选择性而言,这是目前传统媒介少有涉及到的领域,在新媒介时代,媒体的主导地位将被受众替代。

  反观这一点,可以以此切入,比如报纸和手机结合,产生的电子报,各大报社推出自己的网络阅读平台,通过网络终端加载报纸原有排版、内容、高清图片甚至可以增加相关内容的重点词解析链接,如一则新闻中提到二战中某次战役,就可以将战役中的相关将领、前线战事图片、爆发战争的起因等添加链接,这是纸上难以达成的新标准和新高度。

  2.2 新旧媒体的“握手”

  新媒介提供服务拥有现成条件。新媒介可利用现代家庭已普及的电话、电脑等作为配合对象加以研发的,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试水,比如网台同播的电视剧当中演员所穿的服装、道具等会在旁边出现二维码供观众扫码,这样可以直接弹出明星同款商品方便喜爱的观众购买,这样一来也为电商和电视台建立起共赢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更大胆的想法,例如我们可以反向操作,翻看手机软件进行购物时,我们有时会遇到心仪的产品,但是网购的限制在于看不到实物,如果电视或电脑作为与手机匹配的信息终端,双方形成双向联通,我们可以在家里电视或电脑屏幕前能足不出户的试穿购物车里的服装,再结合现在热门的VR眼镜,这将解决很多用户的困扰。前文中还有提到全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广播电视虽然能采取现场直播,但各电视台往往有固定的新闻播放时间段,这就限制了其灵活度,而且多数突发事件中能及时排除拍摄组的媒体不占多数,其中还要考虑到记者临场应变能力、现场把控能力等诸多因素。

  报纸的出版周期长,与其他新媒体从传播速度上来讲失去竞争力。相比较之下网络使得每个人都能充当起新闻发布者的身份,例如九寨沟地震事件中,首先录下受灾现场视频并发布到网络上的是当地人利用手机拍摄的。有人会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内容的质量产生顾虑,这一点确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网络信息都是片段化的呈现一个事件,而且现在正逐渐开始规范网络发布言论实名制,需要每个人自觉、客观、理性的对待网络传播。如果能让电视台与手机终端联手,将现场采集的视频、图片等讯息进行整合、筛选,合理利用有效讯息就能使消息的公信力得到认可,同时为电视台注入能量,开拓视野。前文中还提到过全媒体利用网络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如何实现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呢?在播放电视节目时如果可以连接网络后台终端,开启弹幕或滚动评论功能,设置想屏蔽的词汇,如果是录播的节目可以跳过不喜欢的环节或直接挑切到网友投票选出的精彩片段,电视台根据收视率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对往后的播放内容采取调整。

  3 结论

  每一位电视人都应认真思考如何编排受众喜闻乐见的、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节目,为大家认可和接受,这才是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潮或以抄袭前者的模式来生搬硬套到今天的节目中导致收视惨淡的局面。手机使得文化生产到传播趋于平民化,为媒体传播带来新气象,每一个手机用户都是其传播出去的信息的创造者,其中包含了個人的审美情趣。既然手机已经达到大规模的普及,那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麦冬.广电独家:电视会衰败?唱衰电视是中国传媒业目前最大的阴谋[EB/OL].[2017-04-26].

  推荐阅读:广播电视信息国家级论文发表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