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能源输出区域怎样解决生态安全面临的困境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17-12-23
简要:生态安全是能源输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如今能源输出生态安全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能源供需出现新变化,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对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安全是能源输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如今能源输出生态安全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能源供需出现新变化,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对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甚至对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政府应对能源输出区域进行合理产业布局,提升环保意识,起到积极规划和引导作用,指明能源输出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城镇化建设中也应积极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强化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加入绿色环保的理念,积极促进能源输出区域生态转型。

  关键词: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解决对策

  生态安全是当今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需求。生态安全也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的保障。能源输出区域作为我国能源供给地,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1998-2015年全国31个省市一次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数据,并根据肖涛(2011)测算方法判定山西、内蒙古、黑龙江、贵州、陕西、宁夏、新疆、青海8个省份为我国能源主要输出区域。能源输出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如不及时解决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势必会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输出省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能源输出区域进行重点深入考察。

  一、能源输出区域的生态安全内涵的界定

  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概念是L.R.Brown(1977)最早提出的。随着全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安全成为世界各国重视的焦点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纷纷关注生态安全的研究,但学者们并没有对此达成共识。从狭义的视角,学者们将“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合二为一,提出“生态环境安全”的观点,这是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CarrE.R,2002)。广义的视角则认为生态安全是复杂的,涉及领域广泛,其包括自然、经济、区域和社会生态安全等(EzeonuI.C.等,200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安全是相对安全,不同时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各不相同,对生态安全界定不同。

  区域生态安全属于广义上的生态安全。2000年底,我国政府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要生态环境安全,进而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生态安全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表明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总体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输出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产业是能源输出区域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应以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污染控制为评价指标,能源输出区域生态系统具有社会性、复杂性、综合性、空间地域性等特征。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应避免因环境失衡和能源資源枯竭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给能源输出区域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威胁,避免对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就业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能源输出区域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的综合体。

  二、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的困境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能源输出区域的重要战略作用不如忽视。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与否对于国家安全来讲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发现能源输出区域中,山西、内蒙古、黑龙江、贵州、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八个区域主要为我国的中西部区域,也是经济相对发展落后的区域。随着国家提出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采取了一系列“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的策略,对能源输出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重大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能源输出区域面临着产业转型和资源逐渐在枯竭的趋势,给能源输出区域的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能源输出区域面临资源枯竭,能源供需出现新变化

  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作为能源输出大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黑龙江省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但随着黑龙江石油、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自身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能源输出区域的身份正逐步在丧失。2014年开始,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之差首次为负,黑龙江省一次能源消费在逐年提高,已经超过其生产量。2015年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差在逐渐拉大,出现明显的能源供给不足,加大从省外输入能源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资源逐步枯竭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影响,收入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就业质量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能源枯竭带来的能源供需变化将成为未来能源输出区域发展趋势,这种能源枯竭的危机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定影响将会逐步在加深。

  (二)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对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影响加大

  能源输出区域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不仅为其自身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同时也对能源输出区域的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能源输出区域能源自身的资源分布差异,导致其自身经济发展失衡,过度依赖资源的优势造成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输出区域城镇化建设对能源需求旺盛,一方面工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供给,另一方面城镇社会生活能源消费在逐步上升,冬季供暖,私家车增加等均都以一次能源(如煤、石油等)为主要消耗对象。尤其是能源输出区域中的西北地区,为快速缩短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重工业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就是“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大,对生态环境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高耗能、粗放式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能源输出区域多为经济落后区域,资源开采技术相当落后和环保意识不强,为了贪图短期的收益,滥采滥挖现象频频发生,造成大量的浪费、地下采空后通过其他填充物代替造成地下水污染、能源浪费也较为严重, 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的等级普遍低于其他农业发展区域。

  (三)能源输出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环境影响

  能源输出区域除个别区域如内蒙古外,大部分能源输出区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项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少高科技产业支持、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人力资源和资金较为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沿海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受生产成本、环境约束、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开始不断将一些高耗能高成本的产业向丰富资源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能源输出区域成为主要的承接对象。能源输出区域为减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产业有效转型,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纳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相关产业转入,目的在于通过承接产业使区域经济在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等方面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输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随着日益凸显,由于环保意识不强,导致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落户到该地区,使能源输出区域的生态环境出现日益恶化现象,同时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带严重的影响。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不断向能源输入地区转移,增加了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的威胁。

  三、能源输出地区生态安全的解决对策

  能源输出地区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政府部门针对能源输出区域的特殊性,对其生态安全监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目前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加强对能源输出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护,对于促进能源输出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促进能源输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提高环保意识

  能源输出区域受资源禀赋的影响,在最初的产业布局方面过多地依赖于能源优势,造成产业单一化、重工业为主的局面,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能源输出区域应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生态产业作为突破口,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产业发展做为未来产业布局的指导思路,同时在进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有所选择,避免出现以环境换发展的局面,一旦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短期内损失是难以弥补。

  逐步剔除资源消耗过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占用过大的产业,逐步扭转产业布局不合理现状,政府对能源输出区域的产业布局起到规划和引导作用,把好关键的环节,明确能源输出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朝着“绿色工业园区”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中积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目前一次能源消耗是我国整体能源消费的主流。研究表明燃烧煤炭是碳排放的增加主要原因,加快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长远意义。针对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的现状,通过政府部门积极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植入绿色低碳的理念,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的产业布局相结合,积极发挥各个主体功能区主要作用。

  (三)积极进行能源输出区域生态转型

  能源输出区域随着不可再生资源不断耗尽,无一避免最终将走向资源的枯竭。作为能源输出区域应该未雨绸缪,针对本地区特色,寻找新的绿色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在不以环境牺牲为代价。避免地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资源枯竭给地区经济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能源输出区域应积极开发光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在生态转型发展过程,减少人为干预,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放在因打破生态循环的链条破环原生环境。尤其是能源输出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时,应尤为注意。地区政府针对地区生态转型要进行反复调查与论证,完善相关法律,通过政策“刚性手段”对能源输出区域生态环境予以保护,加强生态安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邵帅,齐中英.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能源输出型城市R&D行为研究——理论解释及其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9(1):61-74.

  [2]肖濤,张宗益,汪锋.我国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能源输入省与输出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2,3(26):74-79.

  [3]NATO 's committee on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Brussels: NATO , 1999.

  [4]Research Panel on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of the Canadian Global Change Program.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An overview of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anada, 1996.

  [5]马利邦,牛叔文,李永华,等.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30-36.

  [6]冯宇.资源约束效应研究——以西北地区矿业开发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7]张兵,金凤君,胡德勇.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9-15.

  [8]何龙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J].经济纵横,2010(7):65-68.

  [9]武真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77-80.

  推荐阅读:生态科学论文发表流程

  《生态科学》(双月刊)1982年创刊,宗旨是:坚持“双百”方针,团结和依靠广大生态学工作者,报道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成果,推动我国生态学事业,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主要登载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欢迎导向性的高水平评论与综述,同时刊登重要科学问题讨论、研究简报和新技术新方法和学术专著介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