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9-08-19
简要:[ 摘 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显著。 工业增加值、 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衡量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程

  [ 摘 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显著。 工业增加值、 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衡量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三个重要指标, 而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则反映了吉林省产业发展的水平。 在测算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结合 ECM 模型和协同度模型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及协同度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协同的发展阶段。 因此, 吉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性与支持力度, 健全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才能实现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向高级协同发展。

  [ 关键词] 吉林省; 循环经济 ; 产业发展; 协同度[ 文章编号] 1009-5101 (2019) 02-0119-08

  [ 中图分类号] F127; F124. 5[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商学评论

  《西部商学评论》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商学研究中心定期出版的以书代刊。《西部商学评论》紧紧围绕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三大学科,突出对发展经济学、金融治理和中国管理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 “ 三化” 进程不断深入, 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问题频繁出现。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民族永续发展的 “ 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生产与生活实现循环链接的重要渠道。吉林省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与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与之相对的资源贫乏、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国家承诺的减排与预期的能源峰值, 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吉林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对此, 吉林省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 提出 “ 创建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各部门也纷纷制定相关方案来加快其落实速度。 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基于此, 吉林省迫切需要以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进而推动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对于吉林省而言,在发展绿色低碳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吉林省如何实现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 从根本上是要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并且实现节约资源、 低碳环保发展, 限制能源与资源的枷锁得以解除, 吉林省若要保护生态环境, 避免其继续恶化, 便要尽快解决上述问题。

  一、 文献综述

  关于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备受学者们的青睐, 特别是近年来, 研究学者们将关注点投放于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上。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 主要从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关文献梳理。

  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Colby (1991) 深入研究了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发现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对环境管理具有显著影响[1] ; Carl Folke 等 (2009)指出生态系统对当地的商品与服务具有正向影响,最终得出资源的高效运用能够促进生态工业系统的构建[2] 。 我国学者对于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 刘玉梅等 (2007) 强调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调整产业结构后, 发展循环经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经济是循环发展产业的核心所在, 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3] ; 吴焕新 (2008) 指出产业协调发展不仅得益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而且资源代际均衡也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维持。

  在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 王均奇 (2007) 通过研究表示,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 循环经济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能够有效补偿传统经济发展不足这一弊端; 刘解龙 (2007) 强调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应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始终, 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4] ; 紧随其后, 陈忠辉(2007) 从多视角指出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导作用, 强调三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贯穿循环经济理念, 产业结构合理优化[5] ; 向秋兰 (2013) 认为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 应参考循环经济这一指标,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创建过程中也应遵循该指标指导[6] 。

  针对产业的循环发展, 部分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研究, 张德发 (2005) 将环境因素加入投入产出法中, 得到的核算模型符合我国发展基本要求, 并利用该模型测算了上海市各地区的绿色 GDP; 还有部分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产业循环发展情况, 冯华等 (2008) 基于社会经济、 减量化和再利用为架构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

  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 17 个城市的农业循环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7] 。 王小平 (2012)通过构建 4 个一级要素指标和 15 个二级要素指标对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8] 。

  综上所述,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均广泛研究了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成果颇丰, 并且近年来对协同发展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加。 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多以理论为主, 利用实证方法予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不仅如此, 很多研究以国家层面开展, 各地区差异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出来。 对此,本文结合原有研究成果, 深入研究了吉林省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 采取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二者关系, 进而测算二者之间的协同度, 并结合吉林省发展实际, 最终给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二、 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

  1. 指标的选取

  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 本文根据废

  物的排放量和经济的产出量设定经济发展度指

  标为

  RDL = 经济产出量/ 废物排放量。

  从数据的可得性来看, 本文选用工业附加值衡量经济产出量, 选用工业废物排放量来衡量废物排放量, 即可得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RDL = 工业增加值/ 工业废物排放量。 RDL 数值越高标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即单位排放物的工业增加值更高, 反之亦然。

  ( 二)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

  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程度的一种主要指标, 该指标能够使产业发展水平以定量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进而将区域或国家产业发展情况表达出来。 本文对产业发展水平予以衡量时主要参考了劳动生产比率和各部门产业生产值。

  从表 2 中能够看出, 吉林省产业发展自 2001 年以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 增长稳定, 两年后达到巅峰, 显然吉林省在近两年较为重视经济的发展, 但吉林省近三年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而且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也在降低。 另外, 各产业发展水平均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其中, 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由 2001 年的 0. 826 增长到 2016 年的1. 747; 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由 2001 年的 1. 860上涨到 2016 年的 4. 495;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由2001 年的 1. 481 增加到 2016 年的 2. 989。

  从上表数据能够看出, 当循环经济处于 5% 显著性水平时, 原假设并不成立,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Granger 并不属于产业发展水平,具体而言, 即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产业发展水平体现出来; 从另一角度来看, 在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中, 产业发展水平并非其 Granger 导致, 这也是其被拒的主要原因, 说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受产业发展水平影响;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体现了循环经济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 这说明近年来, 吉林省对发展循环经济较为重视, 所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有效控制了废物废气的排放, 对产业发展速度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当吉林省产业发展水平对之产生影响时表明产业发展水平将会对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之所以产生这一明显状况主要在于吉林省不断提升的各项经济发展要素, 如产业发展速度的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

  三、 结论与对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从协同度的角度来看,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正属于初始阶段, 并未出现质的飞跃。 在国家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的大环境下, 吉林省应以此为契机, 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抓手,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 为吉林省生态经济发展助力。

  ( 一) 加大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协调性与支持力度

  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通过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持续性改变以此来实现所需目标, 因而, 必然要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来讲,相关法律体系的构成并非源自某项法律, 而需在容纳众多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的条例。

  近几年来, 在循环经济发展上, 虽然吉林省先后出台了众多地方法规与指导文件, 然而并未对两者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展开。 因而, 针对有关法规与政策方面依旧要进行系统构建与完善, 不仅要对有关部门与各级政府义务和职责进行明确,而且在实施的方式与方向上同样要进行确立。《吉林省促进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条例》 的制定要在考量吉林省经济状况基础上进行, 以此来达到对二者的引导与带动。 之所以对该条例予以制定其目的在于: 针对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与之相匹配的基本国策的制定, 针对吉林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 实现二者所需基本法律原则的制定, 将发展的基本目标设立为循环经济, 并将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运行作为前进道路的主要原动力, 在二者协同发展中明确政府承担的责任, 通过管理机构的设立对各自职责实施明确划分, 在推动二者发展的同时制定公民与社会组织各自的权利与基本义务。

  在构建协调机制的同时, 还需明确职能分工,从而实现由政府层面达到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保障。 吉林省的循环经济与产业系统发展,其构建是以省发改委为核心, 并对各部门的有关会议制度进行覆盖。 协调会议在全省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中不仅负责制定了众多工作内容,如发展规划、 监督管理、 方针政策以及资金保障等, 而且还统筹协调了其中产生的众多新状况与新问题。 既实现对二者科学、 依法以及民主决策的构建, 同时也达到了程序化、 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目的。

  ( 二) 健全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第一, 在实施并制定投资计划中, 各级政府针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 技术开发项目的支持需通过众多方式实现, 如直接投资、 资金补助以及贴息贷款等, 与此同时, 运用政府投资方式使其引导作用得以有效体现, 达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的目的, 在获取金融支持的同时实现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推动; 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与各种投资主体涌入其中; 在经济进步与持续提升财政保障能力的背景下, 加大对生态省方面的建设, 除此之外,在生态省建设的专项资金中还要对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比例予以提升; 通过有关部门金融方面的支持实现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多方面内容的实施, 如政策研究、 技术推广、 示范试点以及宣传培训等。 第二, 提升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项目方面的申报力度, 尽可能争取国家有关资金的支持。 第三, 论证并评估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项目, 既要提升宣传与推介方面的力度,还要运用政府名义向全社会进行公开式的招标,从而达到引入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的目的。 第四,加大对环境污染费用的收费力度, 运用强力的征收方式与方法, 以此来补缺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 第五, 通过专项贷款担保公司的设立, 为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金融协助, 使之能够顺利为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项目提供金融帮助。

  ( 三) 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尤为依赖技术创新。因为吉林省的能源禀赋, 加之正处于发展阶段,因而能源的高效运用正是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重点所在, 通过产业结构的完善与化石能源的洁净处理, 从而实现对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吉林省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该体系的目标之一,不仅满足人口所需的基本物质需求, 而且还要实现对资源环境维护的保障。 与吉林省循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体系发展要满足以下四点: 第一,提升科技方面的投入,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在注重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的同时, 对有关技术示范项目予以开展, 从而在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深入探究; 第二, 在技术创新平台与现有产业发展的条件下, 对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相匹配的创新体系进行构建; 第三, 在遵循互利共享原则下,

  通过与相关性同类企业的联合, 构建出技术创新联盟, 不仅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而且还达到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的成本与风险的降低; 第四, 创设新型的推广与运行机制和环境, 在整合当前成熟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对各类相关技术的发展推动, 如资源的循环运用, 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的研发、 应用与转化等。

  参考文献:

  [1] Colb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development:the e-volution of paradigms [ J] . Ecological Economics,1991, 9(3) :193-213.

  [2] Clark Colin.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 M] . London:Macmillan,1957:121-196.

  [3] 刘玉梅,李毅超,张学礼,等.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72

  -74.

  [4] 刘解龙,杨海余,尹璐瑶.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消费推动对策[J] . 湖南社会科学,2007(6):104-107.

  [5] 陈忠辉. 基于循环经济的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 . 科技创业月刊,2007(3):3-4.

  [6] 向秋兰. 区域循环产业集群的构建研究[ J] . 商业时代,2013(35):127-128.

  [7] 冯华,宋振湖. 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J] .

  中国行政学院学报,2008(5):43-46.

  [8] 王小平. 中国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分析与发展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2(12):106-111.

  [9] 于丽英,冯之浚.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岳立,高新才,张钦智.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甘肃省为例[J]. 软科学,2011(1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