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9年9月桐城市青草镇某养殖户饲养的一批900只番鸭暴发细小病毒病。本文介绍了发病情况,并通过临床诊断、病理剖检诊断、鉴别诊断等对该病例进行了初步诊断,并提出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关键词 番鸭;细小病毒病;诊治
推荐阅读:医学sci论文如何选题
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osis)是一种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番鸭细小病毒是一种单正链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依赖病毒属(Dependovirus)病毒,基因组全长约5.2 kb,其具有的4种结构多肽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VP1(89000)、VP2(78000)、VP3(61000)和VP4(58000),其中VP3是最主要的结构蛋白,约占总蛋白的80%,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主要抗原[2]。本病潜伏期为2~16 d,3周龄为发病高峰,故又被称为“三周病”。发病日龄越小,病程越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可达40%~50%和50%~80%,耐过后的鸭生长速率下降,肉料比增加,成为“僵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冬季是多发季节。在最急性病症过程中,仅表现肠道出血,其他病变不明显。番鸭细小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病鸭的排泄物污染饲料、水源和周围环境等都是传染源,排泄物将种蛋外壳污染,导致刚出壳的雏番鸭感染发病,肌肉、口服或皮下注射等途径感染也可使番鸭发病死亡。因此,番鸭细小病毒病目前是番鸭饲养业中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制约了番鸭养殖业发展。该病1985年最早报道于我国福建莆田地区,在1988年被病原学鉴定为MDPV,之后在法国、俄国、台湾、浙江、广州、上海等国家内外地区均有报道。
桐城市农村历来有养殖番鸭习惯,但受养殖技术、防疫措施和养殖设施等方面的限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致该病时有发生。2019年9月桐城市青草镇某养殖户饲养的一批900只番鸭暴发细小病毒病例,通过科学诊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此批番鸭采用在舍内地面放置专门的网上人工饲养育雏的方式。在雏番鸭群中,14日龄前的生长良好,无不良状况;从15日龄开始出现发病雏鸭,陆续出现饮水增加、精神萎靡、腹泻糊肛、厌食、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2 d后,患鸭数增加到200多只,死亡60多只。先后使用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治疗未见疗效;还注射了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也不见好转。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病番鸭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喙端发绀,双翅无力下垂,喜蹲伏,不爱活动,体温升高,怕冷打堆;食欲下降或废绝,饮水增加;腹泻,排出黄绿色、灰白色的水样粪便,粪便中常带有气泡,糊肛;呼吸困难,有的头向前伸直,张口急促喘气,有的病番鸭还从眼、鼻流出分泌物,形成泪斑;少数病情严重番鸭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最后衰竭死亡。
2.2 病理剖检诊断
对10只病死和病危的番鸭进行剖检,主要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全身呈出血、败血症状。在不同发病期的番鸭中均能发现肠道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肠道呈卡他性炎症、充血或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及直肠后段黏膜病变最严重;肝肿大,质脆;胆囊充盈,肾和脾稍肿大,肾脏呈暗红色或灰白色;胰腺苍白或充血,整个表面或局灶性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针尖大病灶;心脏变圆,心脏壁松弛、心肌颜色变淡,尤以左心室病变明显,部分有心包积液;肺内血管扩张,一般呈现单侧性出血或淤血,肺泡壁变宽、肺泡腔内容量降低;气囊壁增厚、混浊,有的表面有炎性渗出物。其他如气管、支气管和神经系统也可能见到某些病变。
2.3 鉴别诊断
2.3.1 雏番鸭小鹅瘟。该病是一种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鹅细小病毒引起,俗称小鹅瘟[3]。本病的易感动物是鸭和鹅,发病率与病死率比番鸭细小病毒病更高,多发生在5~25日龄的雏番鸭,随着日龄增长,易感性降低。1周龄以内的雏鸭死亡率可以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较低。1月龄以上的番鸭也有发生,成年番鸭多不发病而成带毒者。该病临床以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严重下痢、呼吸困难和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肠道外观淤血肿胀、肠道黏膜出血、肠黏膜发生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小肠的中、后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特征性栓子或者假膜,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形如腊肠,质地坚硬,堵塞肠腔;胰腺无白色坏死点。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病理剖检,2种疾病发病时间和器官主要病变特征能够做一定的区别诊断。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