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推进策略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9-07-15
简要:文章是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积极主

  文章是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建设科学动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路径探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本刊以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师范性为办刊宗旨,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以服务全校教师教学科研、提升学校学术地位为办刊宗旨,以毛泽东思想研究、基础教育研究为特色,严格坚持“三审四校”制度,努力提高办刊质量。

  在众创时代, 如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主动权的重大前提, 高校要积极主动作为, 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切实推动和深化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把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实处, 已成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与发动机。2015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 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大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和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要求高校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包括进去, 使其成为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全方位协同育人为保障, 坚持创新创业育人内涵与外延拓展并重, 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既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又是高校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型的必由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 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都下发了有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 鼓励和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是创新的根基。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 其核心是启发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培养企业家精神。创业是创新的实现方式, 创新思想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养成, 最终形成人的综合素质, 其实质是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科学规划、理性的选择和果敢的创业, 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新的使命, 又是时代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内涵。

  2.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发展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高校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参与, 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环节, 应该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融入专业教学中, 全覆盖、全过程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内容[1]。只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教育融合起来,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育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度, 以培养“五有” (1) 人才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学中要发挥信息技术的运用, 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 尝试和探索开展慕课教学, 充分利用“互联网+”,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会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形式, 构建综合服务平台,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 激发创业活力。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落实在教学上, 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与专业教育深度的融合[2]。

  3.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 要求高校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 从传统的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把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向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转变, 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又是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高校要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为契机, 把全面贯彻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真正落实到学校教学的计划中, 只有从教学层面上落实, 才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落到实处, 并推动国家创新驱力发展战略实施, 带动一代人乃至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3]。高校可以充分依托现有条件, 发挥综合性、学科齐全、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的优势, 培养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浓厚学习氛围, 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必要环境和氛围,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这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和标准, 既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 又是检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尺度。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离不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树立榜样, 开展典型事迹的宣传, 用典型人物的创新创业事迹在学习上鼓舞学生、精神上感染学生、行动上激励学生, 让创新创业精神成为学生诸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能力, 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让学生敢于拥有梦想, 勇于实现梦想。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的探索中有经验、体会和收获, 初步形成体系建设, 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各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各高校在这些方面上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即使是联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也是小范围的联合活动, 实际是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体系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 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 加快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 高校越来越多地认识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要性, 以及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提供智力保障。这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有偏差、定位不准确。目前,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已逐渐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中,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而各学校在认识和定位方面也是不一样的。在认识层面上, 有的学校只局限到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上, 没有上升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认识[4], 甚至以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志。在定位上, 有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放在一起, 视为就业教育的继续和延伸, 把主要精力放到就业指导和管理上, 宗旨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目的。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方面, 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方法和路径上的偏差, 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上有差异、有局限。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不齐不强, 整体质量不高。目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师队伍不齐不强, 整体质量不高, 在任课教师方面兼职的多、专职的少, 年轻的多、中年的少, 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性不强等, 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5], 多数高校任课教师以辅导员为主, 普遍缺乏经验和经历, 缺乏创业历练和企业家精神。虽然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项目较多, 也有学习提高的机会, 但是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要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薄弱, 教师配备不齐不强,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中需要的教师, 不仅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缺口, 尤其是专业对口的复合型教师就更少,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同样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的探索

  1.高校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制度。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深化内部治理改革, 坚持协同推进, 重视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 汇聚培养合力, 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贯穿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协同的育人体系, 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制度是高校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保障, 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 是解决高校内院系之间传统的办学观念和相对封闭的教学、跨学科的交流融合和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的关键举措[6]。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方面, 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独立机构作为保障,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用以管理、协调和统筹全校的协同育人工作, 在学校层面上, 只有在顶层设计和监督指导下, 统一领导、齐抓共管, 才能整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 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因此, 高校要以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 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转型,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立完善校内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制度, 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点, 以制度为保障, 实现学生跨专业听课学习, 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落到实处。

  2.高校深化课程改革健全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课程改革建设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还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必须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有效对口衔接, 满足课程改革建设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补齐课程短板, 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加强慕课、视频等公开课程的开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要注重在各专业各类课程中进行资源挖掘, 在教学方面, 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入各专业课程中, 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形成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和培养环节等教学活动, 以增强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宗旨, 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 这就要求重视和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 注重实践性教学管理和实习实训平台的构建。

  3.高校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当前,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 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职责, 配齐配强专职教师, 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 建立一支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一是高校要全面系统地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资源, 在全校范围内协调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这样有利于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结合, 坚持以建设专职教师队伍为主、以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辅的原则, 对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大胆聘用, 发挥他们创新创业的特长, 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二是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把优秀的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提高, 对外把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请进来, 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岗前岗后的培训, 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 确保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三是高校要深化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的改革, 通过改进运用科学规范考核评价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激励教师更好地发展。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 探索教师考评的制度创新,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4.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运用大数据技术, 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变化趋势和预测未来, 提供科学的依据。高校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建立, 对数据进行翔实的统计分析, 深入细致地挖掘数据, 既可以对模型进行预测, 又掌握教育教学的资源, 还可以为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供科学的参考, 更可以为学生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动态的信息, 可以及时进行热点分析、趋势走向等数据的提供, 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决策方案提供重要的支撑, 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因此,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 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教师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 着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和质量提高, 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忠东, 庄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江苏高教, 2015 (6) .

  [2]赵波, 张志华, 范蔚.模式创新与路径协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江苏高教, 2016 (3) .

  [3]张显悦, 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1) .

  [4]何向荣.创业型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5) .

  [5]黄兆信, 赵国靖, 唐闻婕.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 2016 (2) .

  [6]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型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