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创新,创新精神是很可贵的,我国很多大学也都开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了。本文就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了基于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新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相当复杂和激烈,而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培养中,本科生教育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其与科学研究存在高度的关联性;高等学校教育也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知识面,获得更新的知识,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大学生创新课题常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因此可以培养协作精神,锻炼社交能力,端正科学态度,构建创新型国家,响应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的“中国智造”理念,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创新型的科研项目不仅是优秀本科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活力所在,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必修课。在普遍推广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人才的培养应该要围绕着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来进行。近年来,我国本科生招生数量急剧扩大,全日制本科生群体在年龄,入学动机、学习经历、就业竞争等多方面展现出多样化,仅凭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全日制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急需探索培养高质量本科生的新途径。因此对创新人才以及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广泛关注,己经成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指国家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面向本科学术层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2]。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科研流于形式化
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课题,旨在培养高质量的优秀本科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往往只局限于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或是在选题时直接从指导老师的课题里选择一部分科研内容作为自己的创新课题,显然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停留在表层,并没有触及到创新培养的本质。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指导老师处于主导地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只是方案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导致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流于形式。(一)创新氛围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式教育和来自于书本的知识,对科研的兴趣不足,甚至觉得科研应该是研究生、博士生要接触的层面,在本科生中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研究的氛围,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另外,对大学生的评价指标依然以学习成绩为主导,虽然高校对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比如在评定奖学金、考研等方面有一定的加分,但是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长效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要抽出时间来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工作负担。目前对指导老师的激励也不健全,只有指导学生获奖后在评定职称时才有一定的加分,这对老师的过程付出缺乏认可,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鉴于以上明显突出且具有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宰和享受科研的几点建议如下
(一)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趋向于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过程中,文化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发展漫长而最为重要的主要因素。而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行为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可以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创建创新型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创新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才会热爱钻研,善于创新。良好的创新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二)建立完善的课外创新平台,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大学生创新的开展与研究生科研的开展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大学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非科研与创新,加上经费的投入问题等,高校很少建立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平台,多半是借助其余的平台来开展一些科研项目,学生往往会因为项目实施条件不充足而中止甚至放弃。因此,高校应该依托大学生创新项目创建课外创新平台,这个平台应该包含:第一,学生可以通过本校图书馆、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第二,根据不同的专业提供仪器设备,建立与已有实验室联络工作,方便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实施创新项目。第三,完善辅助服务系统,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固定的交流空间和讨论场所,提供相关的技术、操作方面的咨询、指导等。良好的科研条件可以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结合起来,创新平台的搭建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创造空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升。(三)积极引导,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由于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设计相关知识掌握较少,专业方向尚不了解,所以除了需要学校对创新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外,还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指导。首先,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尽力做到课程内容前沿化、教学方法前沿化、教学设施前沿化等等,介绍该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其次,鼓励学生与相关专业老师积极联系,在交流过程中发掘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吸纳有兴趣的学生直接参与自己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激发学生的动力、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地位从属问题。在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地位应该是自主的,教师则属于从属地位,其职责则是提供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认同和尊重,会激发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在设立创新项目时,大学生必须主动提问,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个体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3]。(四)健全激励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逐渐认识到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项目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无论是学生还是指导老师都需要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涉及到物力财力的投入。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以分数为主要的指标,高校教师在考核评价、晋升职称等方面依然注重于教学工作量、项目申报及学术论文的发表,虽然很多学校对于积极参与大学生项目的学生和老师均有一定的奖励措施,有的高校还采取了创新教育学分的激励措施,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分替代研究尚处于空白探索阶段,李兰通过调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替代”,结果表明专家对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替代作用的态度为100%[4]。因此,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和指导老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健全激励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对于指导老师,同样的依据具体的情况给予奖励,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5],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提高老师和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积极性。
三结果与展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6]。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抓手,要达到计划的预期目标,高校要以此为良好契机,积极引导和鼓励师生积极申报和参与,增强高校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何玉玲,王岚,李莉.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新理念培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35-37.
[2]吕萌荔,聂小军,宋卫宁.浅析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6,3(34):7-8.
[3]梁淑珍.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118-121.
[4]李兰.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替代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132-133.
[5]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66-67,
高等教育论文投稿期刊推荐:《高等教育研究》作为高教研究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杂志注重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作者,积极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等办刊特色。杂志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