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论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12-27
简要:摘 要: 现存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起于明代,主要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等重庆三大水利建设高潮时期; 由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重庆灌溉遗产以塘堰和渡槽为主,渠、堤

  摘 要: 现存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起于明代,主要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等重庆三大水利建设高潮时期; 由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重庆灌溉遗产以塘堰和渡槽为主,渠、堤、坝、水库等各种工程类型都有分布; 重庆灌溉遗产反映了巴渝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传统农耕文化、抗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文化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针对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课题组提出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进行文旅及农旅融合的综合开发等保护利用方略。

  关键词: 重庆; 灌溉工程; 遗产; 农田水利; 抗战文化

论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

  程得中; 李秀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2-27

  灌溉工程即人们常说的“农田水利工程”,或“灌溉排水工程”,现在也称为“农业水土工程”。修建目的是通过工程设施和技术手段来调节和改变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以消除水旱灾害,提高粮食产量。既有关于灌溉工程遗产的研究,涉及修建技术、资金投入、管理维护、产权归属各个层面,个案研究以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省灌溉工程较多,有关重庆市灌溉遗产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①。

  一、历史上巴渝地区农田水利发展情况

  重庆的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稻作农业。现存史料中重庆灌溉工程的最早记录是唐广德元年间( 763) 奉节的青苗陂。北宋熙宁、元丰年间( 1078-1085) ,王安石推行变法,大力兴修水利,夔州路兴修水利 274 处,灌溉面积达到 854. 66 顷[1]。南宋时,唐代旧有的水利工程大体修复完毕,并修建很多支渠。明代巴渝水利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有堰 621 座、陂塘 3264 口[2]。清代康乾时期,重庆灌溉工程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乾隆时知县王尔鉴倡修水利, “巴之堰,指不胜屈,巨者 182,旧塘 587,新塘 1719”[3]在永川县,乾隆十九年单思迈知永川,筑堰 300,塘数百处。乾隆以后,“堰倍于前,塘数十倍于前,合计堰 700 余,塘 2800 余处,水利从此大兴”[4]。在江津县,乾隆十九年邑令王政义、二十九年黄正澄先后奉文陆续新修渠堰 97 道,开筑新塘 238 口,补修陂塘 157 口,并修淤塞陂塘 87 口[5]。渝东南地区改土归流,农田水利也有了很大发展。酉阳建成渤海堰和梅树堰,秀山建成巨丰堰。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引入,重庆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1932 年,杨森主政重庆,开展开挖堰塘和建设技术标准化的运动,饬令所属各县兴办水利,凡粮户收租 50 石以上者,要求开堰塘一口。 1936 年 7 月,四川省水利局号召全省建设渠堰,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兴修水利的热潮。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制定水利建设贷款政策,规定大型水利工程由国有四大银行贷款,由受益地方分期偿还。1943 年,四川省政府划拨农田水利基金,鼓励全省兴修水利,巴渝大地再次出现兴修水利的热潮,新增灌溉面积 67090 亩[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1952 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农田水利在全国范围内群众性防旱抗旱运动基础上取得了较大成绩[7]。1958—1960 年“大跃进” 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和气势可谓空前绝后,重庆大地到处可以看到千军万马兴修水利的宏大场面,重庆水利有了较快发展。1960 年开始,重庆持续干旱,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将重点放在修建水电站和提灌工程上。70 年代初,在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推动下,掀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水利建设高潮,兴修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很多大型水库和引水工程也建成于这一时期[8]。

  二、重庆市现存灌溉工程遗产概况

  根据课题组对重庆市灌溉工程开展的实地调研,参照重庆市各区县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统计出以下 35 处灌溉工程遗产,现将其建设时代、过程、保存状况等简述如下。

  1. 高滩水渠

  合川区龙市镇双河村,高滩岩的乡间峡谷,始建年代不 详,于 万 历 十 一 年 ( 1583 ) 、清 康 熙 五 十 年 ( 1711) 、清乾隆年间及清道光十四年( 1834) ,总长 2. 5 公里,宽约 1 米,深约 0. 35 米,开凿于悬崖间,全由条石砌成,灌溉 3 个社、近千亩稻田。20 世纪 80 年代末逐渐废弃,最近当地政府准备予以重建。

  2. 新华村石渠

  位于合川区龙市镇海惠村,始建年代不详,康熙五十年( 1714) 重建,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渠长约 5 公里,使用长 1. 2 米,宽 0. 4 米,厚 0. 4 米的条石砌成。该渠外宽约 1 米,内宽 0. 37 米,深 0. 35 米。渠源头石壁上分刻修造记四则: “康熙五十年口口仲春月重修水”“乾隆五口二口口六重修水”“道光十四年 ( 1834) 九 月 二 十 日 重 修 水”“光 绪 二 十 年 ( 1894) 正月廿日重修水”。

  3. 梅树堰

  位于酉阳县龙潭镇梅树村 7 组,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 1752) ,堤坝为土石结构,截面呈梯形,高 1. 7 米,宽 1. 5 ~ 2 米,排水口宽 3 米,拦河坝至今保存完整,渠道也明显可见,1988 年被酉阳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树堰在酉阳县龙潭镇境内的王家河龙洞村( 原龙潭区渤海乡龙洞村) 修建拦河坝引水,顺王家河右岸引至灌区,堰渠流经原龙洞、柏香、伏龙、梅树、灯笼等五个村,全长 8 公里,灌溉面积约 9000 亩。1958 年政府对梅树大堰进行维修改造,堰渠从灯笼延伸到黄土,总长达到 11. 2 公里,灌溉面积达 1. 2 万多亩。 1966 年县水利局提供六吨水泥,组织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对拦河坝进行维修。灌渠至今仍在使用。

  4. 渤海堰

  位于酉阳县龙潭镇渤海村 7 组,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 1752) ,条石砌成,堰堤截面呈梯形,全场约 18 公里,高 1. 7 米,厚 1. 5 ~ 2 米,堰堤排水口宽 2. 2 米。整个渠道至今保存完好,1988 年被酉阳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渤海堰在王家河堕落坪处修建拦河大坝,堰渠为土石渠。属自流灌溉,顺王家河左岸引入原龙潭区渤海乡灌区,流经原堕落坪、团山、渤海、包家等 4 个村,灌溉面积达 9000 余亩,堰渠全长 7 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于 1965 年龙潭区工委组织当地群众曾经维修渤海堰。现仍是当地灌溉主渠道。

  5. 夫妻堰

  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西 500 米,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 1772) 。由韩氏、胡氏合建。流经两村界内,长三公里,除几段险地是用条石垒砌,其他均开沟于石壁上。现该堰源头处尚存乾隆时建堰原碑,记录出资人、建造时间等。石碑青石质,高 0. 5 米,宽 0. 4 米。

  6. 永安堤

  该堤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永安村 3 社黑桃树,永安堤始建于嘉庆十六年,经嘉庆二十二年、光绪五年、光绪十一年多次维修。2007 年政府出资 1400 万元,在原堤基础上进行了加宽加高加固,全长 3 公里,河面宽 6 米,高 2. 6 米,堤宽 0. 60 米,用水泥条石筑成。永安堤经历代维修,现存清代碑刻 5 通“嘉庆十六年碑刻”“嘉庆二十二年碑刻”“光绪五年碑刻” “光绪十一年碑刻”“光绪十七年碑刻”,均用青石刻制。修永安堤是防止洪水淹没农田,确保当地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7. 乐公堰

  位于永川区陈食街道长滩河村,清代嘉庆年间水利设施,为当地举人晏乐轩募集资金所建。现存乐公堰碑记,青石质,正面刻有“清咸丰丁巳拣选县捐修乐公堰正堂特示禁止放水捕鱼,同治元年重修”,背面碑文内容因侵蚀严重,已不能辨识。

  8. 永丰堰

  开州区中和镇河东村北 1. 5 公里,建于清嘉庆年间。堰长 9 公里。坝上有石碑,高 1. 6 米,宽 0. 8 米,厚 0. 11 米,题刻“永丰堰碑记”5 字,字径 10 厘米许。楷书,竖列 72 行。碑文记载该堰修筑过程。

  9. 红溪穿山堰

  始建于清代清道光三十年( 1850) ,位于南岸区② 广阳镇回龙桥村董家林,石砌沟壁全长 30 米,宽 2. 9 米,存高 5. 1 米; 石闸门宽 2. 9 米,高 3. 15 米,进深 2. 9 米。门楣有浮雕璃纹,门侧镌“道光三十年( 1850) 造” “宣统二年补修”题记。

  10. 莱茵岩堰塘

  陈食镇莱茵岩村民小组,始建于清代晚期,为本村张氏家族所修,主要用于防火、洗衣和灌溉。长 70 米、宽 35 米,整体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堰塘由条石垒砌,每块长 1. 8 米、宽 0. 41 米,大小如一。堰塘边角接缝处,有榫式构件,使其更加稳固。该塘是永川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塘,仍在蓄水使用。

  11. 斐然渠

  斐然渠为民国时期农业水利设施。位于沙坪坝区中梁镇庆丰山村,该渠原来是三口相互连接的天然 “干堰塘”,每逢暴雨会蓄水,但很快就会从堰塘下的阴河流走而干涸。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农林部派专家堵塞阴河的泄水口,达到了蓄水的功效,又修建了 7 公里长的水渠,灌溉面积达百余亩。现存堰坝一处,堰坝下半部被淤泥掩埋,残高 7 米余,堰坝倾角 30°,其正中设有 9 道称为“龙冒眼”的泄洪口,现因淤塞仅余 5 个,泄洪口直径 27 厘米,间距 92 厘米,呈上下一字排列,用于调整水库水位。泄洪口两侧为两列台阶,台阶宽 43 厘米,高 20 厘米,长 68 厘米,现存 17 级。塘堰底部有题刻,高 0. 73 米,宽 2. 05 米。碑文为阴刻楷书: “斐然渠”,字宽 0. 27 米,高 0. 3 米,年款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题款人“沈鸿烈”,为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部长,字宽 0. 05 米、高 0. 03 米。

  12. 青龙河堤

  位于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与永胜村之间,是拦截青龙河水的河堤,建于 1947—1948 年。河堤长 150 米、高 2. 8 米,内坎笔直,两墱挡水,外为 7 步台阶,梯次收缩上顶。河堤上设 173 步石跳蹬以供行人过河,跳蹬宽 1. 2 米、高 0. 63 米、厚 0. 40 米。河堤东端为发电机房引水道和泄洪道。1994 年打造青龙瀑布风景区时,河堤中段改为水闸,占用跳蹬 74 步。青龙河堤为水利泰斗张光斗设计,是万州境内一处时间较早的水利设施。

  13. 凉桥坝

  位于万州区长岭镇乔家村 1 组,建于民国时期。该坝为拦河坝,利用巨石阻断河流,在巨石上砌筑条石而成。坝高 7 米、宽 2. 5 米、长 10 米,有东西两条引水渠。该坝巧妙利用有利地形,筑坝浇灌,对人们了解三峡地区农业浇灌史、水利史等有一定价值。

  14. 蒋家湾水渠

  地属云阳县南溪镇天合村 6 组蒋家湾,东北至西南走向,修建于 1968 年“农业学大寨”时期。横跨于蒋家湾上,全部由条石叠砌,用于农业引水灌溉及行人通道,具有水渠和桥梁的双重功效,全长 37 米,宽 2 米,高 3. 8 米,水渠宽 0. 6 米,高 0. 5 米。该水渠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对研究渝东地区历史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价值。地质结构稳定,旧遗址保存基本完整,仅有一定程度的风化及磨损。

  15. 生田渡槽

  位于万州区白土镇石家村 3 组,东西走向,建于 1969 年,1974 年由万县水利局补修完整,占地面积 142 平方米。渡槽由 9 个高 3 ~ 6 米的槽墩托起,全长 70 米。水槽宽、深均 0. 60 米,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坚固耐用,没有漏水现象。生田渡槽将毛金狗水库、虾耙口水库的水由西引向东,解决了石家、谭家等村社的用水问题。

  16. 莲米塘渡槽

  位于万州区长岭镇乔家村 1 组,南北走向,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占地面积 110 平方米,建筑面积 95 平方米。石结构,依地势而建,13 个石墩支撑渡槽,石墩宽 1. 5 米、高 1 ~ 11 米不等,每个石墩之间用两根铁条连接,从而增加稳定性。引水槽宽 1 米、深 0. 8 米、长 91 米。渡槽的建成解决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了农业的丰产丰收。

  17. 垭口坝渡槽

  位于万州区高峰镇赵家村 2 组,南北走向,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长 100 米,宽 1. 0 米,深 0. 6 米,槽壁厚 0. 2 米。渡槽下用石墩支撑,现存石墩 7 座,石墩宽 1. 2 米、高 6. 5 米、间隔 6. 0 米。该渡槽为赵家村周边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工农业灌溉用水。

  18. 凤仪水库

  位于万州区恒合乡凤安社区 4 组,坐南向北,建于 1958 年。水库堤坝由条石砌筑,长 28 米,高 9 米,顶上堤面宽 3 米,坝基宽 10 米。水库南北长约 400 米、东西宽约 150 ~ 200 米,可蓄水 30 多万立方米,能灌溉凤安、水口、五星等 7 个村,解决了周边地区农业和生活用水问题。

  19. 胖娅渡槽

  位于南川区南城街道办事处。该渡槽建于 1959 年,南北走向,是“大跃进”时期兴建的较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总计灌溉流域绵延约 10000 米,该处渡槽长 189 米,宽 1. 62 米。经实地勘察,文保单位为近现代建筑,可见明显文物标示,建筑主体完整未有垮塌迹象,为南川区区级保护单位。

  20. 乌龟包渡槽

  位于万州区九池乡黄梅村 8 组,东西走向,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石结构,渡槽下用石墩支撑,现存石墩 12 座,石墩宽 1. 2 米、高 1 ~ 3. 5 米不等,石墩间隔 1. 9 米。渡槽长约 50 米、宽 1. 0 米、槽壁厚 0. 25 米。该渡槽为黄梅村周边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工农业灌溉用水。

  21. 红岩子渡槽

  位于万州区李河镇蒲团村 2 组,东西走向,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分布面积 210 平方米,石结构,长约 160 米,通高 2. 6~ 3. 8 米,宽 0. 4 米,深 0. 6 米。渡槽下由条石砌成的 20 个长 1. 2 米、宽 1 米的石墩支撑,石墩之间为跨度 6. 2 米的石拱,共有 21 个拱洞。渠水自飞机包流向钟世梁,为蒲团村周边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工农业灌溉用水。该渡槽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的遗存。

  22. 鹅复大堰

  位于万州区龙沙镇印盒村 2 组,东西走向,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由条石砌成,通高 5. 0 米,宽 0. 8 米,深 0. 5 米,残长 55 米,堰槽下方由条石砌成的石墩支撑,石墩宽 1. 0 米。鹅复大堰结构稳固,建筑质量优良。

  23.“大跃进”渡槽

  位于万州区熊家镇古城村 2 组,南北走向,建于 1958 年,占地面积 18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800 平方米。石结构,用条石砌成,残长约 100 米,宽 1. 2 ~ 1. 8 米,高 8 米。渡槽宽 0. 6 米、深 0. 35 米。渡槽中段下部开有一高 3 米、宽 1. 6 米的门洞,供人通行。东侧墙上题有“大跃进渡槽 1958 年 3 月建修”。“大跃进”渡槽为古城村周边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工农业灌溉用水。

  24. 廖家沟拦河堰

  位于万州区高梁镇五福村 6 组,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拦河坝用条石叠砌,面宽 15 米,高 2 米,进深 2 米。拦河坝西侧用条石砌筑长 120 米的堰沟将河水自北向南引入下游农田。廖家沟拦河堰对研究“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水利建设有一定价值。

  25. 登东渡槽

  位于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村登东场口。始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桥身为条石卷拱,由五个助拱、六个引拱组成,桥面宽 2. 8 米,过水渠道宽 1. 6 米,长约 180 米。条石砌筑,部分用桥梁形式高空建造,主要用于灌溉农田。桥身上刻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字样,如今依旧清晰可见。渡槽附近分布有民居和农田,拱桥下永峰公路( 永川—宝峰) 穿过。整个渡槽保存现状较为完好,如今已较少使用,渡槽底部淤积有少量泥土,长有杂草。

  26. 张家沟渡槽

  位于万州区弹子镇三坝村 2 组,南北走向,建于 1973 年,占地面积 94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石结构,渡槽高 6 ~ 8 米、长 70 米、宽 1. 34 米,由 8 个拱洞组成。该渡槽为弹子镇周边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工农业灌溉用水。

  27. 长寿湖拦河大坝

  位于长寿区东面,距长寿城区 28 公里,龙溪河下游。系堆石坝,坝高 52 米,坝顶长 1014. 3 米,顶宽 8 米,底宽 98 米。堆石坝由混凝土防渗墙,堆石及楔形体组成,迎水面的防渗透墙为钢筋混凝土斜墙,墙内有 523 米的廊道,斜墙底有基础截水墙,墙下采取帷幕灌浆在坝的底部设有 4 米×4 米方形的排水涵洞 2 孔,每孔最大泄水流量有 40 立方米/每秒,大坝于 1956 年建成后,不久蓄水发电,而且对下游防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28. 东风大堰

  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境内洋溪河流域,大堰堤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首尾长约 10 公里,分布面积 73000 平方米,大堰堤宽 0. 6~ 0. 9 米,高 2. 0 ~ 4. 5 米,堰宽 4. 8 ~ 6. 2 米,部分堰堤为暗堤,堰堤落差约 20 米。该大堰 1966 年开始修建,工程建设施工动用精壮劳力数百人,是当时期巫山县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1972 年开工修建拦河大坝,1974 年工程整体竣工发电及农田灌溉。该工程对巫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巫山县一处重要的近现代史迹。

  29. 三条沟水库

  三条沟水库位于长寿区云台镇,堤坝修建蓄水为桃花源上源,1957 年开始筹划修建,1958 年完工; 由于最初建坝时土料多为高竖性黏土,土料上坝含水量高,边坡较陡等原因,从 1960 年开始,就经常出现滑坡现象,一直带病运行到 1973 年,期间年平均灌溉的农田达到控灌面积的三分之一,到 1974 年,经重庆水利局批准,对三条沟水库进行彻底的整治,改用块石、渣料等填灌等方式。整个工程持续 5 年,一直到 1979 年 11 月全部完工。现今大坝分为主坝和副坝,主坝: 长 594. 84 米 ~ 595. 45 米,宽 3. 5 米 ~ 7. 5 米,最大坝高 32. 3 米; 副坝: 长 595. 39 米 ~ 595. 54 米,宽 4 米 ~ 4. 5 米,最大坝高 28. 3 米,坝顶长 200 米。三条沟水库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和工矿用水。由于水质较好,在 20 世纪先后在堤坝下修建了水厂,以供应人们的生活饮水需要。

  30. 东方红水库堤坝

  位于陈食镇朱龙花村七社,砌浆石连拱坝形,坝顶长 147 米、宽 1. 5 米。堤坝呈 7 个连续“U”字排列,每个堤坝长 30 米,宽 20 米,高 32 米。由 7 个 32 米高的拱圈组成。于 1966 年 7 月动工,1979 年 11 月竣工,历时 13 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

  31. 石龙水渠

  石龙水渠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高田坎村 9 社,系引大河沟水库的灌溉工程,流经高田坎村 9 社、12 社、14 社、15 社、18 社、高峰寺村 10 社、11 社、 12 社、15 社、止于梅乐村 4 社。该水渠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全长 3 公里,均系石砌水槽,渠宽 1 米,深 0. 9 米。凹凸不平处以砌拱的方式支撑水槽,以使水流平稳,最大的拱跨有 50 米。如中段由邓家院子至二中坡的一段,长有 154 米,共有 16 孔,每孔跨距不等,高矮不等。该水槽沿途流经基本农田区,对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

  32. 圆明渡槽

  圆明渡槽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元明村 9 社。该渡槽于 1964 年开始修建,1966 年 10 月 1 日建成,渡槽主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两端有较短的引槽,共 13 礅 14 孔,渡槽总长约 140 米,宽 1. 45 米,拱高约 11 米,礅距 5 米。其中引水槽宽 0. 65 米,深度 1. 35 米,渡槽槽身正中双钩楷书阴刻“园明渡槽”四字和渡槽建成时间。圆明渡槽将团结水库水引入宝华乡,供当地村民灌溉农田,长期以来为当地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渡槽仍在使用中。圆明渡槽保存完好,结构稳定,作为当时引水灌溉工程保存至今。

  33. 团结渡槽

  位于九龙坡区西彭镇玉凤村 13 社岛石桥园九公路旁,该渡槽始建于 1977 年,石质结构,呈南北走向,两礅跨度和高度由中间向两侧依次递减,渡槽全长约 300 米,宽度 2. 4 米,其中引水槽内壁宽 1. 4 米,深度 1. 2 米,渡槽中心石拱跨度约 40 米,通高 12 米,拱高约 8 米。该渡槽将团结水库水引入宝华、元明二村供当地村民灌溉农田,长期以来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团结渡槽保存完好,规模宏大,作为当时引水灌溉工程保存至今。

  34. 迎新渡槽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迎新村 2 社门头山,该渡槽始建于 1966 年,石质结构。渡槽主体呈西南— 东北走向,两端设阶梯登槽,渡槽总长约 230 米,宽度 1. 2 米,通高 8. 7 米,拱高约 7. 7 米,礅距 5. 8 米。其中引水槽内壁宽 0. 6 米,深度 0. 3 米,该渡槽将红旗水库水引入迎新村 5 社供当地村民灌溉农田,长期以来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仍在使用中。迎新渡槽保存完好,结构稳定,作为当时引水灌溉工程保存至今。

  35. 海底沟水库

  在重庆市北碚区的复兴镇境内华蓥山余脉龙王洞山的腹地,是我国第一座地下水库和西南地区迄今唯一中型地下水库,在工人挖煤时无意发现的地下洞穴基础上修建而成。1970 年,海底沟地下水库建成,建设所花成本仅为 35 万元。此后,当地群众连续投工两年,修建了密如蛛网的主渠和支渠与地下水库相接,在春夏农忙时放水,就可以顺流而下,自行浇灌复兴、三圣等乡镇的五万余亩农田,被当地人称为“微型都江堰”,至今还在发挥灌溉作用。

  三、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分析

  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时代跨度大、类型多样,具有重要的技术、生态、历史、艺术等价值,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起于明代,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

  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最早的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高滩水渠,清代康乾盛世时水利大兴,存世灌溉工程也较多。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水利遗产较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和 20 世纪 60 年代,农村水利建设出现高潮局面,灌溉工程遗产分布为史上最多。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庆灌溉遗产数量详见图 1。

  2. 以塘堰和渡槽为主的多种工程类型

  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类型多样,渠、堰、塘、堤、坝、水库、渡都有分布,各种工程类型的分布比例详见图 2。

  封建社会,重庆的取水工程主要为塘堰,输水工程为水渠。巴渝地区低山与谷地相间排列,山溪冲沟中,根据地形筑堤蓄水成塘,称为山湾塘。先民总结出修塘技术经验: “地形上高下低,即取塘土筑横堤,于下留水窦以备启放,”这种培土作梗的塘建设难度小、成本低,适应当地地形,在巴渝地区分布广泛。河堰是拦截山溪或短小河流的简易工程,用草、土、石料混合修建,需要每年进行培修或重建,根据所用材料和建筑方法,有跳墩堰、筷子堰、衬子堰、包心堰等各种形式。塘堰适应了重庆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巴渝民众创造了“深淘滩、低作堰,宽砌底、斜结面,泡水田、作冬堰”的塘堰建设技术,与冬水田一起,形成塘堰-冬水田配套的灌溉体系。

  近代以来重庆的灌溉工程以水库和渡槽为主。水库是水利建设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工程措施之一。重庆山地广布,河水、泉流丰富,修建提引水工程将河水、泉水引入山谷就可形成水库,可用于灌溉、供水、发电等。重庆地区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储备有丰富的水资源,形成规模巨大的地下水库,具有不占土地、蒸发损失小的优点。渡槽,也称高架水渠,是跨越溪河、道路、山冲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大后方的农业生产,重庆迁移来很多水利技术人才,修建水库、水电站和拦河坝,开展灌溉、发电、防洪的综合水利开发。20 世纪 60 年代,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提灌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广大群众的水利建设热情高涨,渡槽这一简单、实用的输水工程受到青睐,成为重庆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灌溉工程遗产。

  3. 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灌溉文化不仅包括灌溉工程建设过程的相关建造技术、制造制度等以及建设成果,还包括物质实体之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勤劳智慧的巴渝先民很早就通过筑坝修堰等手段进行农田灌溉,现存大量的灌溉工程遗产,反映了巴渝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大后方,承担了供应前方军需民食的重担,因此修建了一系列堰坝和水电站,这些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这些工程也就成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全力投入水利建设,以“大跃进”的速度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

  四、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灌溉工程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好好加以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其生态、文化等功能。针对重庆市灌溉遗产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课题组提出以下三方面保护利用方略:

  1. 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针对实际需要制定保护规划

  既有研究通过对我国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体制机制欠缺、保护开发不科学等问题[9],重庆灌溉遗产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以下是对重庆灌溉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第一,普查现存重庆境内灌溉工程遗产数量、分布及保存状况,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遗产信息数据库应该包括工程名称、建成年代、灌溉排水面积、地理坐标等基本情况,目前的保护情况: 包括污染、自然灾害、游客压力、城市发展等面临的问题,工程符合入选遗产名录的理由: 历史、文化、科技、生态、艺术等价值。

  第二,对灌溉工程遗产要进行整体考察,不仅要考察灌溉工程本身,还应包括其所处整体环境,如驿站、官仓、管理衙署、宗教庙观等附属设施,涉水碑刻等文物,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研究制订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要依据保护对象性质、形态、价值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还在使用的,要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普及文物价值,树立保护观念。对于已经废弃并具有较大历史文物价值的灌溉工程遗产,可于其原址建立博物馆。同时开展对各地相关规划、建设项目的水文化遗产保护评估和论证,注重对灌溉工程遗产环境的保护。在保持原灌溉工程遗产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再现和展示古代水利工程遗址。

  2. 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型灌溉工程不再仅仅解决原来或者当下存在的能源、灌溉和交通问题,还要打破时空的限制,在满足水利工程原生功能的同时,考虑若干年后水利工程功能的变迁和延续,进行保护性开发。世界上很多水利工程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但普遍缺乏将其作为未来遗产的战略高度来挖掘、保护和彰显其所赋予的工程遗产。为此,要树立未来遗产说的理念,对工程建设及其后续管理的每个阶段的水利文化遗存进行有意识地保护,为发展水利遗产旅游奠定基础和条件[10]。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一批名录于 2014 年 9 月在第 21 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公布,促进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2015 年 4 月 20 日,时任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要求各部门加强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积极推动更多水利工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名录。我国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影响力的传统灌溉工程,为了积极推进我国水文化发展繁荣,加强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经研究,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将从 2015 年开始,每年收录一批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建立数据库,并协助有关单位挖掘和整编材料,择优向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推荐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迄今已公布第五批,中国已有 19 项灌溉工程名列其中,但重庆市需要水利、文物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课题组,普查现存重庆境内灌溉工程遗产数量、分布及保存状况,建立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从历史、文化、科技、生态、艺术等方面对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对于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灌溉遗产,报送国家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积极开展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

  3. 在保护基础上对重庆灌溉遗产进行文旅、农旅融合的综合开发

  水利工程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所赋存的水利文化是十分宝贵的遗产。随着水利工程功能的变迁,诸多古代水利工程功能已蜕变或丧失,或转变和拓展。为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价值,丰富水利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水利旅游的文化魅力[11]。正在规划的沙坪坝斐然渠民国风情生态园,以建于民国时期的斐然渠灌溉工程为核心,规划目标为重庆市民及其周边城市居民提供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抗战时期,农林部设立在斐然渠所在的中梁镇庆丰山村( 原回龙村) 清凉庵、马鞍山一带,陈济棠、沈鸿烈、周诒春、盛世才 4 位部长曾在此工作过,具有深厚的民国文化底蕴。该项目将以斐然渠水利工程为核心,营造民国风情四合院,为旅客提供接待服务、住宿和休闲场所。将原有的三个山坪塘联合打造成湖,生产特色水生蔬菜和生态鱼产品,配套建设环湖步道,布置四季观光花带,为游人提供休闲健身和垂钓服务。

  北碚海底沟水库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地下水库,自然风光优美,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2010 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全国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包括海底沟地下水库的“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名列其中。矿山在地下的神秘与未知,是矿山公园的最大亮点。海底沟地下水库是其窄轨功能区、采矿遗址和陈列区、水功能区的三大功能区之一。未来建成后,将更好的发挥水库生态与文化的复合功能,起到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和红色文化的双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