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利用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简单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实例,深入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应用,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业內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源地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从三方面入手,包括评价内容选择、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主要环节。
1.1 评价内容的选择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内容的选择极为关键,这一选择需以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导向,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相适应,土地利用规划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环境问题导向指的是评价需关注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水环境问题、土地退化问题,以此开展针对性评价。即可科学建立对应指标;为保证评价能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相适应,土地利用规划应细分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土地整理规划、开发规划、复垦规划等。结合不同类型土地规划在主要内容方面存在的差异,即可结合不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进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应成为评价关注的重点,土地利用中重大工程催生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属于其中关键。
1.2 评价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土壤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源于农业土地利用带来的农业结构挑战、后备资源开发,由此引发的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所在。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源于土地利用带来的植被覆盖情况变化,水资源不可避免的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水量、水质、空间分布。同时,城市的土地扩建与农业土地利用也会导致水资源受到影响,相关的调整与平衡必须得到重视;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需围绕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出现的变化展开,某些地区的土地规划和开发很容易引发这类变化,如向水滨湿地的方向扩展非农业建设用地,便会导致土壤持水能力下降、水滨湿地的水流缓冲和雨水存储作用被破坏,一系列水文效应也会因此出现,最终导致洪涝灾害情况加重。
1.3 评价的主要环节
在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资料收集、环境分析与识别及预测、综合评价属于其中的主要环节。资料收集环节可细分为设计评价方案、法规资料收集、规划分析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方案需针对性地编制评价大纲,明确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依此开展专家论证,实现科学合理的设计。法规资料收集需围绕相关土地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展开,国土、环保等部门现状等资料也需要针对性收集。规划分析需围绕方案规划、环境分析等方面的合理性展开;土地规划环境的分析、识别及预测需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气象水文特点,以此明确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针对性采用预防、缓解等措施,分解土地规划工作,并科学识别环境受到的影响;综合评价可采用图层叠加设置方法,以此对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即可综合评价土地整理规划,并实现真正的评价效果,避免资金浪费、环境问题出现,并为后续工作的高水平开展提供支持。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践
2.1 项目概况
以某地水源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将案例中的土地生态系统细分为耕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规划基年与远期目标年分别为2005年与2020年。
2.2 评价方法
水源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數,式(1)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计算公式,式中的K为各地类用地变化在水源地规划期间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Ua为某一类土地在研究初期的利用面积,Ub为某一类土地在研究末期的利用面积,T为时段长,如T以年为单位,K值即为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式(2)计算,式中的V、Ak、Cu,k分为生态
系统总服务价值、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的面积、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
采用式(3)计算敏感性指数,式中的V、i、j、Cu分别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调整前状况、调整后状况、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采用王亚娟等人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固原市市辖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出的数据。
2.3 结果分析
结合上述评价方法,即可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敏感性分析开展全面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类型增加的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林地、建设用地、园地,减少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未利用土地、耕地。结合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未利用地面积,变化率绝对值和动态度分别为46%和3.1%,其次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牧草地的变化率最小,林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结合研究可以确定,案例所在地规划期内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因此未利用土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案例所在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规划期间存在上升趋势,2005~2020年间实现了10.1×108元的增加,贡献价值最大的为林地,占总价值的92.87%~93.60%,其次分别为耕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影响为负面,面积较小的园地影响不明显。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可了解到案例所在地林地增加在规划期内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且高于其他土地类型影响的相加之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案例所在地的水源地在规划方案实施后出现食物生产减少,其余所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均出现增加趋势,土壤形成与保护的增加在其中拥有最大的功能价值,增加最多的则为气体调节服务功能,这与林地的气候调节能力联系紧密。
开展敏感性分析可以发现,分析基于式(3)上调了50%的建设用地、牧草地、园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生态价值系数,最终通过估算得出了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结合估算结果可以了解到,敏感指数最大的土地类型分别为林地、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得出的所有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区域总的生态服务价值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变化影响不大。总的来说,案例所在地水源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指数均在1以下,这说明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主要环节等内容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路径。为更好保证评价可信度,熵权DPSIR模型、改进SPA法等新型评价方法的应用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韦凤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防治荒漠化的作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09):44-45.
[2]李鸣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6):86-87.
[3]李西林.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下的松原市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19.
作者:汤建新
推荐阅读:土地资源保护类课题参与人位置安排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