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邓小平理论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续写中国历史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性价值。探析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国家治理的方法脉络及其重大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国家治理;方法脉络;理性价值
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科学的理论架构是其重要的体现,具有突出的理性价值。
一、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解放思想,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需要冲破重重阻力,这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邓小平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的前提是“解放思想”,使党的思想路线回到正确的轨道,这对于冲破“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科学认识一系列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棘手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做出了科学筹划。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2]邓小平以解放思想为主线,追本溯源,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这是一条清晰的逻辑路线,也是深刻吸取历史教训的生动体现。面对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邓小平做出了重要决策安排。在党的领导制度层面:建立中央书记处,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制定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中央常委领导,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各级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在党的组织工作方面: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培养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在党的思想作风层面:要求党的领导同志以身作则,注意工作方法,克服官僚主义,搞好党风。解放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贯穿在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中的鲜明主线。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关键之举
在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的剧烈变革造成社会利益分化,“全盘西化”的观点也在不断对抗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官僚主义,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逐渐蔓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在要求广东赶上亚洲“四小龙”时强调:“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而历史也有力的证明,缺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缺乏精神认同以致遭遇阻力。
邓小平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改革。农村改革倒逼城市改革,政府下放企业自主权,改变束缚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思想建设上,邓小平强调全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员干部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倡艰苦奋斗,依靠共同的理想和严明的纪律团结人民。在道德建设方面,邓小平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重视法制在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文艺上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時代特点的艺术作品,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争取和平、谋求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根本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南北关系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目前的战略是利用世界和平的环境,发展自己。
邓小平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的研发与应用,鼓励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同时,不断推进国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重视通过教育培养、选拔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对外政策方面,邓小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在邓小平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实现了新发展,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迈出了新步伐,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改革与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压舱石
邓小平坚定改革的信心,着眼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改革的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的原则上,他强调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为原则。在改革的方针上,他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方法。在改革的地位上,他坚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为了扫清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行,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得到明显遏制,民主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焕发出新活力。
邓小平在重大国内和国际场合多次强调稳定的重大意义。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4]苏东剧变和波匈事件使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环境,否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以及一些敏感的国内社会问题,邓小平采取果断措施,纠正错误的思想倾向,使中国社会总体趋于稳定态势。
(五)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5]邓小平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坚持在党和国家建设中走群众路线。邓小平强调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党员模范精神和行动团结群众,促进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经济政策,明确高级干部的工资不能同群众的生活差距太大,坚决批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在选拔干部时,注意群众意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作用。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调动群众发表意见的积极性。
二、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时代意义
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勾画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目标,摆正了中国前进的正确航向,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思想内涵。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既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时至今日,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完善科学的理论架构,汲取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实践智慧,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8.
推荐阅读:法国研究省级政治期刊发表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