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哲学论文投稿发表了对《语法哲学》中基本理论的认识,论文将重点阐述叶氏在《语法哲学》前三章中提出的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与当代语言学中一些研究的关系,以便使读者对《语法哲学》这本著作有更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哲学论文投稿,语法哲学
一、引言
叶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en,1860―1943)是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对语言理论、语音学、语言教学、英语语法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W.Labov)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三位语言学大家时说:“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叶斯柏森一生著作颇丰,为语言学界留下许多丰富的宝贵遗产,如《现代英语语法》、《语言的逻辑》、《语法哲学》等。
《语法哲学》是叶斯柏森对各种语言多年进行研究和思考的结晶。在这本书中,叶斯柏森在分析丹麦语、英语、古英语、德语等20多种语言的基础上,对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清晰透彻的探讨,在语法理论问题的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全书共有二十五章,前三章主要谈语言学的一般理论问题,提出句法范畴和意念范畴两个概念及其区别,并指出意念范畴就是叶氏普遍语法的基本内容。后二十二章具体探讨了句法范畴和意念范畴的关系,其中还提出了“三品说(ranks)”、“组合式(junction)”、“连系式(nexus)”等重要概念。
二、《语法哲学》中基本理论的探讨
(一)研究对象
关于语言的本质,叶斯柏森提出:“语言的本质乃是人类的活动,即一个人把他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的活动,以及这另一个人理解前一个人思想的活动。”(1924:5)这种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说明他把语言放在交际活动层面来研究,而交际活动是一个需要听话人和说话人参与的动态过程,其内容要靠语言形式作为载体。对叶氏来说,语言形式首先是指语音形式。他指出:“只有将研究建立在直接观察到的活的话语的基础之上,把书写和印刷的文献仅作为第二位的材料,这样才能对语言的本质属性有正确的理解。”(1924:9)可见叶氏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他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在交际活动中研究语言,且十分重视活的语言的研究。
而索绪尔则把总的语言系统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他认为语言是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一种语法系统,具有社会性;而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和具体表现,具有个人性。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叶氏认为索绪尔的观点夸大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言语是个人的,但个人也是社会的成员,因而语言和言语应被视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不可分割,离开言语就无法了解语言的实质。
(二)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
叶斯柏森也重视语言现象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区分。他说“对语言现象,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即描写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1924:21)这同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概念基本一致。索绪尔提出,历时语言学(即叶氏的“历史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化中探讨语言经历的变化;共时语言学(即叶氏的“描写语言学”)则以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作为观察点,研究一种或多种语言在这一特定阶段的情况。
但是在对这两种角度的研究重点来看,索绪尔更加强调共时研究。他认为语言学家若要描写清楚语言系统,必须排除历史的影响。而叶斯柏森更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他强调:“历史语言学应当一直是建立在对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到的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作的描写之上的。”(1924:23)
(三)形式和意义――两种研究方法(O→I和I→O)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各个语法学派语法都致力于研究这两个次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各种角度出发解决音义结合的问题。如乔姆斯基的语法以句法为起点,通过其生成的抽象结构分别和语音和语义相联系,侧重于研究语法结构形式,不涉及语句反映的内容、交际功能等。再比如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以语义为起点,先通过语法词汇体现,再由语音体现,侧重于研究语义。
而叶斯柏森则认为,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从它的外在形式(用“O”表示)或者内在意义(用“I”表示)上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既可以从语音开始,研究同语音联系在一起的意义(O→I);也可以从意义出发,探究这个意义在具体语言中的表现形式(I→O)。O→I体现听话人的心理过程,I→O体现说活人的心理过程。在语法研究中探讨O→I的部分为词法,探讨I→O的部分为句法。两部分处理的语言事实相同,只是视角不同。叶氏认为在任何研究中都不能违背“形式和意义不能分开”这个原则。
(四)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是语言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但在多数情况下是指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研究中核心的理论思想。乔姆斯基假设儿童一出生大脑里就存在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这种机制使儿童听到有限的句子却能说出无限的句子,这种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是普遍语法和一套评价系统。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类大脑中,是人类特有的语言体系。叶斯柏森也有相似见解,他说:“他(儿童)虽没有学过语法,但他从听到的和所理解的无数句子中会概括出有关这些句子结构的某种概念。这种结构概念相当明确,足以指导他造出自己的句子来。”(1924:19―20)。
然而,叶氏的普遍语法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乔姆斯基认为孩童生下来就有一些抽象的语法原理和参数,当孩童受到一个语言的刺激时,参数就会被赋值,先天的语法原理和这些赋了值的参数就会推导出这个语言具体的语法规则(Chomsky,2000)。而叶氏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发掘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意念,这些意念体现了人类心理共性。
首先,叶斯柏森区分了句法范畴和意念范畴。叶氏认为语言中有很多句法范畴,它们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不具有普遍性。另外还“存在某些超语言的范畴,这些范畴和现存语言中或多或少偶然的事实无关;就它们能适用于所有语言而言,它们是带有普遍性的”(1924:55)。他把这些超语言范畴叫做意念或意念范畴,并指明“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试图对具有语法表现形式的主要意念范畴作一系统的综述”(1924:57)。虽然我们“绝不能指望得到里面的描述的生儿育女之类的生活小事,生了一个或者两个女儿尚且还可以,生了三四个就十分惹人厌了,如果生男孩就会受家里人待见,完全是个人经验的畅谈,没有关心国家时政,更多看到的是个人的小世界,一个世俗平庸的世界,这使我想起了郭敬明的《小时代》它里面主题思想就是关注个人的发展,一个人的成长,亲情,爱情,友情的交加,一个人的世界,当今的社会世俗化的目光依然存在,就如同当时旧上海的世俗心态一般。
五、结语
海派作家笔下的都市想象,既是现代都市文明的全面写照,又是都市人内心的世界真实再现。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是都市的外部形态,而那躁动不安、物质肉欲的满足是心灵的一道向往,都市想象,便是那个人的小世界与社会现实的一次碰撞,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构建。(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推荐期刊:《中国哲学史》(季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