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借景这一园林造景传统手法在古代的实践、理论及其内容、手法、创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借景;内容;手法;创造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arden landscape around traditional skills in ancient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its content, technique, create are summarized,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garden.
Keywords: garden; Borrow scene; Content; Technique; creat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园林一大特色。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之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即景不在我地,而把他景为我所用,巧妙地吸收到自己园中,增加园林的景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初期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如晋代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妙处在于一“见”字,即从有意无意中借得之,极自然与潇洒的情致。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借景比较具体的,有明人徐霞客《滇游日记·游罗园》:“建一亭于外池南岸,北向临池,隔池则龙泉寺之殿阁参差。冈上浮屠倒影波心,其地较九龙池愈高,而陂池罨映,泉源费漾,为更奇也。”现存古代园林中,巧于因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现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对园外“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田舍、空地,“尽为烟景”,有利于“登望徒倚,临远凭空,广视逖听,靡有不通”。“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借景之重要,计成称为“林园之最重要也”,“虽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2 借景的内容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因时、因地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借景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借形 形是园林中借得最多的内容。园林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一定景效价值的远近建筑物、建筑小品以及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如远岫屏列、晴岚塔影、飞阁流丹、长桥卧波、丹枫如醉。在古典园林或现代园林中都不难找到借形组景的例子。
2.2借色 风云雨雷等天文气象景物和各种花木的花色、叶色等,为我们提供了极妙的借景内容。以避暑山庄为例,在西山近湖处设“锤锋落照”亭,居此可领略夕阳抹金,真是匠心独运。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留园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亦是借色组景。随着季节的改变,植物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桃红柳绿,红枫似火,如能借来,即成佳景。
2.3借声 自然界的声音多种多样,园林中所需要的是能激发感情、颐情养性的声音。古典园林中,远借寺庙的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秋夜借雨打芭蕉,春日借柳岸莺啼等。拙政园留听阁可领略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情;松风亭度其意为“万壑松风”,西风惊绿,更觉空间的幽静。
2.4借香 在造园中,利用植物散发出来的幽香以增添游园的兴致,别有一番滋味。古典园林中常于池中植荷,除取其形、色的欣赏价值外,尤贵在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拙政园远香堂,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留园闻木樨香轩,遍植桂花,开花时异香袭人,意境十分优雅。
2.5借人 把人借入园景中,顿添几分生气。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弹琴竹里、渔舟唱晚等。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狮子林指柏轩可谓借人成景之例。
2.6借影 景物在光线下可产生斑驳、变幻的投影,在水中、镜中可形成影像,巧借这些“影”能取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避暑山庄“水中月”一景,是一个极妙的借影组景的例子。拙政园的倒影楼、塔影亭以及杭州西湖“三潭映月”都是借影成景的佳例。
以上所举还不足以概括可资因借的内容,大自然中可资因借的对象很多,有待造园者进一步寻觅发掘。
3 借景的手法
造园者要巧于因借,做到临机应变,景到随机,无拘可牵。常用的借景手法有:
3.1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如苏州的沧浪亭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承德避暑山庄四面云山亭借远山之景,极目远舒,心境为之一敞。
3.2近借 在园中欣赏园林近处的景物。沧浪亭面临天然池沼,波平岸回,近水多情,未入园门,便有引人入胜之境。园林中常于墙上设窗洞、花窗,通过框景、渗透等手法,近借室外景物。
3.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拙政园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中部之景,一亭尽享两家景色。昔苏州徐园,居高处而尽览南园之胜,“斯非借景,真可谓劫景矣”。
3.4互借 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常用对景手法来互借。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月门正对雪香云蔚亭,形成极好的对景;而雪香云蔚亭一景,又是枇杷园小庭院的借景。
3.5 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寺塔等。从寄畅园仰望锡山,龙光塔高悬檐际。
3.6 俯借 在园中高瞰点,俯瞰园外景物。拙政园宜两亭,既是邻借,也是俯借。
3.7 巧于借影 通过水面、镜面、墙面等把景物的影像借入,可得佳景。
3.8遐想借景 园林讲究诗情画意,一些树木花草,建筑造型,匾额楹联等,皆可引人遐想,进入意境。
4 借景的创造
“借景有因”就是说由于外在某种使人触景生情的景物对象,可以用来创造某种艺术意境。大自然中可资因借的对象十分丰富,借形借香,借声借色,借人借影,只要能为我所用,皆可借入。但要防止一些杂乱无章索然无味的景象引入到景象中来,所谓“嘉则收之,劣则摒之”。
选择好借景对象后,还要进行一些处理,使之更为自然。有以下方法:
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亭、台等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
2)提高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筑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3)在封闭式园林中,难借园外景色,只能借用园内景物。通常用对景、框景,利用空廊互相渗透,利用曲折、错落变化增添空间层次等手法来因借园内景物。
4)设置借景对象。在设计中,为了艺术意境和画面构图的需要,当选择不到合适的自然借景对象时,也可适当设置一些人工的借景对象,如建筑小品、山石、花木等。在小范围的园林空间中设置人工借景对象,古代庭园中十分普遍,近代园林中也广为应用。
5)创造虚景。利用水面、镜子、光线等创造虚景,使园林空间虚实相济。也可用匾额楹联、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等创造意境,引人联想。
巧借自然环境,必受环境的支配,没有规则可循,问题是能否巧妙地利用环境。必须重视设计前的相地、人流路线的组织,以及确定适当的借景时机和眺望视角。远借要隐,近借要露,邻借或隐或露,互借则变幻迷离,往往出现于似隐非隐,似露非露之中。只要巧于构思,巧于因借,必得佳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胡长龙主编《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章元凤编著《造园八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陈丛周著《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
[5]安怀起编文《中国园林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余村勋著《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科学出版社,1987.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