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影视研究生论文发表了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异同的比较,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赵季平与谭盾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他们的影视作品研究、集成和发展了民族音乐艺术,在引发我们深度思考的同时,似乎也看到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多样化路径。
关键词:影视研究生论文,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乔家大院》
我国当代影视音乐发展历史,赵季平和谭盾绝对是其间熠熠生辉的两个名字,两位大师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令人叹服的探索与尝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富于创造性地融合在其作品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民族性”就是二者艺术创作中最鲜活独特的标签。但品味他们的作品,虽然同样都因所蕴含的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而赢得了广泛赞誉,却恰恰如同两支姿态迥然却各自含芳吐蕊的花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品貌。
一、赵季平与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的相同之处
赵季平和谭盾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都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色彩而著称。两位大师在当前民族发展的大潮中,创造性地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提炼与改造,是公认的当今中国音乐创作领军人物。
(一)深厚扎实的音乐功底
赵季平与谭盾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音乐底蕴和扎实的作曲技术。赵季平出身于艺术世家,又在西安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作曲,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生活了二十一年。在此期间,赵季平始终如同海绵一般,在这片看似不够正规却十分“接地气”的“沃土”上饥渴地吸收民间音乐元素,晋地的秦腔、碗碗腔、秧歌、晋剧、信天游等等,都是他所关注的宝贵艺术资源。赵季平总结他的艺术创作时说道:“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他幼时饱受富于浪漫气息的湘楚文化之浸染,这使其在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时,在节奏、风格、乐器的使用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很好地运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手法,使作品本身富含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浪漫的文化气息。
(二)卓越不凡的艺术创造力
两位大师级的作曲家都有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二人获得赞誉无数:赵季平被誉为是“乐坛神笔”,谭盾则在2007年被权威媒体机构评选为世界“十大杰出华人”,可见世人对二位在艺术方面成就的高度肯定。在音乐艺术创作方面,赵季平和谭盾有着音乐家所固有的使命感和敏感力,他们似乎总能极为精准地把握民族音乐的精髓神韵;再加之,二者又具备了极高的作曲技巧,在运用民族艺术元素方面总是显得举重若轻、炉火纯青,又似信手拈来、妙手偶得,二位大师最终将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精华元素巧妙而完美地纳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之中,使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深深地印刻着“中国”烙印,彰显着华夏风采。
(三)完美和谐的影音视听效果
赵季平和谭盾影视音乐创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音乐作品不仅本身就极为出色,同时还能非常完美地融入到影视剧之中,成为不可或缺、分外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赵季平所创作的包括《远情》在内的《乔家大院》系列组曲的创作素材就是取自于晋剧曲牌,再匠心独运地将山西当地民间乐器二股弦定为主奏乐器,使整部作品都蕴含着极其浓郁的山西风格,与电视剧的主题、背景和人物都结合的恰到好处。令谭盾拿下奥斯卡原创音乐作品的《卧虎藏龙》也是如此,《月光爱人》《永别》等音乐的含蓄内敛和电影传达的气息非常吻合,音乐不仅仅是影片的连接和补充,而且是以能够与画面质感和故事情节做深层次交流和融合的介质物出现,二者相得益彰。
二、赵季平与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的不同之处
在一次访谈中,赵季平评价谭盾及其艺术创作时说,“艺术家就要有创造力,就要打破过去的一切东西,去创造一片新的天地……我觉得他(谭盾)在创作方面是在不断地打破格局,在不断地探索,这是每个搞音乐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可见,赵季平认同谭盾的独创性,而这也正说明二者在艺术追求及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定不同。
(一)“立足点”不同
赵季平和谭盾都具有中西方双重的音乐知识背景,但二者的创作立足点是不同的。但赵季平立足于“民族音乐”,他始终扎根于“中国”这片沃土上,这一点在《乔家大院》组曲中有明显的体现,《远情》在运用晋剧音调的同时还加入新的调式和旋律,如增加了六度、八度大跳等等,这样的艺术处理,使歌曲显得更加悠远绵长、富于韵味,但作品本身仍属于山西地方音乐风格。谭盾的作品立足点则是“国际化”,他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流意义,从容游走“东方”与“西方”、“现代化”与“国际化”之间,使中国音乐的浑厚与西方音乐的雅致合为一体,一部《卧虎藏龙》中就融汇了传统古琴、川剧打击乐、新疆的热瓦普以及西方的大提琴等多种艺术形式,多样的元素被和谐地融为一炉,恰到好处地向世界展现了一部“中国式”电影的多样风情。
(二)艺术追求不同
从音乐追求这一方面来看,赵季平和谭盾有着巨大差异。赵季平力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艺术,链接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民族化”的音乐来展示“民族化”的风情。《乔家大院》组曲的主题、节奏、旋律和器乐都是中国式的,作品的中国特征明显。谭盾音乐创作理念却相对自由,他本人曾对此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即“1+1=1”理论。他说“1+1”可以是东方的、西方的,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可以是古代的和今天的,也可以是民乐和西乐,这些音乐元素在经过全新的创造之后成为一个崭新的“1”。谭盾以宽泛的音乐创作视角、自由的创作思维“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艺术领域的艺术”。因此,《卧虎藏龙》虽然是充斥着浓浓的“东方”韵味,但却是西方人能欣赏的“东方”。谭盾自己也成为一个传播东方文化的“媒介”,向“世界”来展现“东方”的魅力。
(三)艺术技法不同
赵季平与谭盾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所采用的技法也十分不同。赵季平否定单纯地以“形”补“形”,不是运用了民族器乐就是传承了民族音乐,他透过民族音乐的表层形态———器乐、唱腔、演奏技术等,将其分解为能够体现浓郁民族音乐风格和文化气质的素材,并充分而圆融地运用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中国味”。因此,《远情》中能够听到山西的民歌、小戏,又能找到山西蒲剧、晋剧的影子,但《远情》并不是所提及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而是一首融合了这些民间艺术精华的现代歌曲。谭盾在创作《卧虎藏龙》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主、西方音乐元素为辅,他要求马友友以二胡的方式来演奏大提琴,大提琴低沉的音色和二胡微微发颤的演奏技巧在四四拍的旋律节奏中融为一体,影片如同一幅淡淡的画卷就在这样哀伤的音乐中徐徐展开,令人心醉神迷。
三、赵季平与谭盾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成就
音乐伴随着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推介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赵季平与谭盾,这两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具有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勇气和担当,更是将中国影视音乐艺术创作推上了顶级作品的高度。赵季平曾感慨万千地说:“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做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谭盾也有着“要把中国当代音乐与文化风貌介绍出去”的执念,他的作品有着淳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并以富于挑战与创新的音乐创作理念来处理和调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等种种矛盾的音乐元素,使“中国化”的音乐最终升级为“国际化”。这在当前以“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大众传媒普及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也为我们探索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对内,能够“立得住”,坚守本民族的传统;对外,也能够“放得开”,更多地兼收并蓄、包容接纳。赵季平与谭盾,两位大师级作曲家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方面的理念十分一致,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分别走出了不同道路,他们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之美。笔者对二位大师级人物的影视音乐创作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为更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影视音乐创作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蒋筝鸣.《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创作剖析[J].电影评介,2008(08):52.
2.李宜芳.从《卧虎藏龙》看民族音乐素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5(09):102-103.
作者:刘玉洁
推荐阅读:《影视制作》是一本国家级的期刊主要的发表论文方向是影视节目摄制、编辑、后期制作技艺的推广,这本期刊主要发表一些影视拍摄中先进的设备,拍摄的技巧等等相关的问题。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