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两篇农业工程类初级职称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论文探讨了做好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过的发展对策。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
《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存在的问题,科技应用投入不足,重视程度欠缺;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体系不健全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的重视程度,同时不断健全完善科学化的基层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体系,配套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相关的设施等发展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栽培;建议
1 前言
近年来,献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作物高产创建为载体,发挥地域特色,走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强农业引导和扶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产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农技推广和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题,就做好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发展对策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 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在献县,玉米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本地粮食安全保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推广玉米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不错的进展,获得了喜人的理论成果,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实践。但是,还有很多成果未得到推广应用,即可被“夭折”,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第一,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推广应用后续乏力,更阻碍技术研发工作的开展。第二,政策及制度保障不到位,更缺乏农业科技的带头引导作用。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困难重重。
对于研发的先进技术理念,实现由理论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在技术推广及应用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财力、资金。但是,在现阶段的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这几方面工作落实的不具体,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在秩序性、策略性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只能在小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广范围和推广规模都十分有限。同时,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后续的保障工作存在漏洞,农民应用最新的玉米栽培技术所可能会出现损失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农民群众对对应用全新玉米栽培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同样对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3 做好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发展对策
3.1 强化地方部门对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的重视程度
对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应提升到相应的重视程度,尤其各级主管部门要更加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认识到,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因素影响,玉米种植面积逐渐降低。以往的粗放式栽种管理技术,已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玉米栽种实践的需求。今后玉米想要实现高产,确保地方粮食的安全稳定,只能在技术推广和应用上下功夫,应不断加大对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确保玉米科学化栽种技术有着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样,还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其能更积极地投身到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去。还应做好对农民朋友的技术引导和培训工作,让民众更深刻的认识到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的重要性和所带来的高效益。还应进一步完善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保障作用,要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群众应用先进玉米栽培技术的积极性,从而在制度、政策、资金和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有所保证,促进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
3.2 健全完善科学化的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体系
科学化的玉米栽培推广及应用体系,对推广最科学前沿的栽种技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自现实的技术推广需要而言,不断完善技术推广及应用体系,同样是此项工作全面开展的基础。在此,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宏观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种植户的对口衔接发展,实现对科研资源的有序调控,切实解决好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确保更前沿的理论研究向最现实的栽种实践过渡。同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为实现种植技术推广营造一个稳定的外界环境。第二,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企业相互联合,有利于理论化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手实践材料,以便于科研人员及时作出修正,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科研结构和农业企业联合能够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实现技术、资金和生产服务方面的优势互补,对推动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有着很大帮助。
3.3 配套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相关的设施
将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落实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民众意识到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实现这一目标,除继续将技术推广及应用落到实处,更需要我们去配套相应的设施建设,让民众更系统的掌握栽种技术方法、管理方法等等,确保民众意识到技术推广带来的增产收益。在此,需要我们部门完善栽培技术行业监管,配套相应设施建设,如此对更好的推广技术应用大有裨益。
4 结论
玉米作为国内三大作物之一,在粮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今后,可栽种用玉米良田数量骤减,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实现高产玉米的需求,只能在优化栽培技术上下文章,文章提出观点可供参考借鉴,为优化地方玉米栽培技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阔.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技服务,2016,33(8):59.
[2] 王建平.浅析玉米栽培技术的要点[J].农技服务,2015,(12):92.
[3] 邢玉伟.山西省玉米栽培技术发展与进步浅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27-28.
《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现状及对策》
摘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社会认识度、机具保有量、作业水平、经济效益、服务能力、服务主体等技术要素的调研、研究,分析认知度有待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尚未形成良好的推广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促进农机农艺紧密融合、加大科技示范培训力度、促进水稻规模化育插秧等方面探讨和提出了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要点和重点。
关键词: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对策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的农艺配套措施等,运用该技术能充分发挥节省秧田、省工节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高产稳产和生态高效等优势,是目前我国各地普遍推广应用的技术,也是浙江省重点推广的水稻栽培技术,更是今后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此,杭州市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农机和农艺结合,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快速上升,2015年杭州市水稻机插面积达到1.48万hm2,逐步改变传统人工插秧的局面。但是,在推广应用中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影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进一步制约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进步伐。本文探索在新时期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趋势,破解阻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加快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装备与技术的应用。
1 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概况
1.1 社会认识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杭州市及有关县区每年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机具演示会10次左右,让农户了解机械化育插秧的效果,提高农户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降低劳动强度、省工节本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可。据统计,全市年购买水稻插秧机的资金从2007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万元。
1.2 插秧机保有量不断增多,配置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杭州市的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只有10台左右,现在全市已拥有各类水稻插秧机529台,仅2015年新增水稻插秧机70台。水稻插秧机的配置也得到优化。
1.3 机插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为进一步巩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和示范的效果,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范围,杭州市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集中育秧点114个,其中季育秧能力达到200hm2以上的育秧中心31个,季育秧能力达到66~200hm2之间育秧基地26个,水稻机插面积从2007年不到30hm2增加到2015年的14 820hm2,涉及农户3.4万户。
1.4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断完善,增收效益不断明显
2007年,杭州市农机部门总结前几年的经验,编制了《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2012年又组织有关人员对该技术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编制、修订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了水稻机插的操作标准,为保证水稻机插质量和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据统计,杭州市通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每年为农民节本增益2 500万元。
1.5 服务主体不断扩大,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杭州市围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积极发展、培育服务组织,指导服务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服务形式,创新服务内容,建立完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的机制。据2015年统计,全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14 820hm2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占总机插面积的65%,创经济效益1 630万元。
2 水稻机插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2.1 农民对于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尽管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省工节本、提高工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水稻机插时间短、机插作业要求高、连片机插面积少、插秧机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影响农民对水稻机插技术的认知和认可程度。
2.2 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影响了机插的推广速度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既涉及水稻品种、种植制度、栽培模式等农艺因素,又与水稻种植机械、机械适应性等农机方面因素有关。长期以来农艺部门以提高农作物土地产出率为重点,对机械化作业适应性不够重视,新品种审定一般不注重对机械化作业适应性;农机部门则以机器换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劳动成本为目标,较少考虑机械化生产中的农艺要求,两者融合度不高,影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速度。
2.3 水稻插技术尚未形成良好的推广外部环境
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现状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形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是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示范力度不够大,致使许多农民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不高。二是目前水稻以一家一户小田块种植为主,连片种植、单块面积0.3hm2的田块较少,使机械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体现。三是水稻机插时间短、季节性强,影响了水稻机插收益和社会化服务作业。四是从种子播种、秧苗培育、机械插秧整个过程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求高,农户觉得该技术难掌握。五是总体看,水稻机械化插秧机械装备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3 促进水稻机插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 总结经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
一要通过广播、电视、印发技术宣传资料和图片、利用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二要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专题讲座和作业现场会,提高农户对该项技术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三要总结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经验,进行介绍和宣传,让农民了解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省工节本、提高效率和增产增收等方面优势,提高农民对该技术的认知和认可。
3.2 强强联合,互惠互补,促进农机农艺紧密融合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项农机与农艺紧密配合、相互融合新技术,农机、农艺通过建立融合协调机制,加强技术攻关,制订适合实际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图,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本地化。近年来,杭州市农机部门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田间管理、农作物茬口对接等方面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共同制定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作业操作规范。
3.3 精心选择,技术攻关,加大科技示范培训力度
在分析、总结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根据实际需求,一是对国内外先进水稻机械插秧机具进行引进、试验、筛选,确定适宜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农艺要求的水稻插秧机,供全市水稻插秧机机手购买时参考、选择。二是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和示范力度,加快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三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机制,广泛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和手段进行技术培训、服务、咨询,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3.4 培育主体,创新机制,促进水稻规模化育插秧
从杭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情况看,目前专业服务组织已成为该项技术使用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杭州市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创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引导、吸收种粮大户加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和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倾斜、项目资金扶持、农机购置补贴优先等扶持,积极扶持、培育服务组织;通过订单作业、保姆式托管等服务,探索和发展一体化服务型、专业性服务型和承包性服务型等多种农机服务新模式;通过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等手段,提升服务组织的农机作业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为重点,培育一批懂农艺技术、又懂机械操作维护保养的农机作业及管理能手。同时,激发农机合作社的创造性,鼓励农机合作社承包、经营大片或连片土地,使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陶明德:《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及不足》,农机科技推广,2013年,第2期;P41
[2] 蔡强 马军文:《农机农艺联动 完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农机科技推广,2013年,第4期;P30-32
[3] 秦海生,田妍红,杜永年:《我国水稻机插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农机科技推广,2012年,第9期;P56-57
[4] 王兴梅:《水稻机插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农技服务,2011年,第4期;P9
推荐阅读:《福建农机》(季刊)创刊于1980年,由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农机管理局、福建省农业机械学会主办。本刊面向全国,立足农机,服务“三农”,以广大的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驾驶员、农机具操作手和基层农机工作者为最佳读者群。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