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在验证中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5-07-23
简要:在验证中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教育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代理

    摘 要: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做出符合一定规律的猜测,带有一定的直觉性,属于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猜想是否正确还需验证,在验证过程中,不断完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总结出规律。笔者在《乘法分配律》这一堂课里,通过实施方案对验证方法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数学;教习;方法
    《乘法分配律》方案一教学片断:
    师:(出示准备题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42元,每条裤子40元。买这样的3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你能解答吗?请你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计算,不一会儿,纷纷举手请求汇报。
    生1:我的算式:(42+40)×3。是先算1套衣服要多少钱,再算买3套衣服药多少钱?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有另一种方法:先算买3件上衣和3条裤子的钱,再算3套衣服药多少钱?算式:42×3+40×3。
    师:你真聪明!(出示:准备题2:一块长方形水稻试验田,长60米,宽25米。周长是多少?)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学生再次列式解答,并很快说出两种算式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42+40)×3 42×3+40×3 (60+25)×2 60×2+25×2
    师:你从上面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学们开始注视黑板,在寻找其中的规律。渐渐地,有学生举手、开始激动、急着与周围的同学说了起来……
    师:你们真的发现规律了?把你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教室的气氛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之间指点黑板交流了起来……
     评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产生这样一种体验,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中;并建立两组算式,通过观察算式,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肯定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用算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算式如下:)
(3+4)×6 3×17+3×5 20×(5+3) (13+7)×4 (8×6)×2
3×6+4×6 3×(17+5) 20×5+5×3 13×4+7 8×2+6×2
    经过同学刚才发现的“规律”,马上有学生把算式分成了5组,但很快又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了3组相等的算式:
    (3+4)×6=3×6+4×6
    3×17+3×5=3×(17+5)
    20×(5+3)=20×5+5×3
    生2:我不同意,20×(5+3)≠20×5+5×3,我计算过了。
    生3:是的,20×(5+3)应该等于20×5+20×3。
    生4:也可以把20和5互换,变成5×(20+3)=20×5+5×3。
    生5:我还发现如果把13×4+7改成13×4+13×7就与(13+7)×4相等;把(8×6)×2改成(8+6)×2就与8×2+6×2相等。
    评析:为学生准备了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素材,让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完成了猜想与验证,对乘法分配律形成了清晰的认识。
    总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学生猜测与验证、辩论与交流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乘法分配律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师 生共同归纳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要形成有意义的猜想,需要直观的素材作为猜想的支撑。如果缺少直观的素材,那么是很难形成猜想的,甚至会导致瞎猜。那么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两个方案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上,经历了由观察到猜想的教学过程。处理地比较恰当。但在提高学生的验证水平和验证方法多样化,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方面。
在验证中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教育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代理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虽然我们能对很多现象进行猜想,但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验证的。特别是数学识极为严谨、精确的科学。在获得公认之前,都曾有猜想与证明的过程。但由于这一学段的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对规律、定理,通常只能通过由一般的例子总结出特殊规律,然后再回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
    通过教师提供的几组算式,在学生的辨析和争论中完成了猜想的验证。虽然这时学生因自己的猜想通过验证而欢欣鼓舞。但教师应该知道像这样的规律是不能凭几个例子就被轻易证明的。教师在学生已经获得乘法分配律感悟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一心理需要,让学生通过主动计算举例、交流。运用大量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现象,进而完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和概括,整个过程符合不完全归纳法。这时,学生基本确信自己发现的规律是正确无疑了。可这时教师却“意外”地抛出了:“可万一是碰巧,怎么办?”对学生刚刚获得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促进了学生探求更高层次验证方法来完善规律猜想的需要。特别教师引导:“会有这种“万一”吗?你能举一个反例吗?”激发了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经验汇集了起来,探寻更高层侧的验证方法——用乘法的意义验证乘法分配律。实现了验证方法的多样化和验证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 教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上加强了关注,但我们仅仅关注学生这一方面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与技能之间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同一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前后联系,创造新旧知识之间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以上是笔者通过《乘法分配律》教学获得的关于猜想与验证的一些陋想,还恳请专家与同仁斧正。
    更多教育职称论文发表范文,请锁定树人论文发表网!值得你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