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以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例讲述城市规划师职称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3-05-22
简要:摘要:开发区的设立作为一种政策措施,是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有限的力量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策略,通过制定优惠措施,吸引社会资源

  摘要:开发区的设立作为一种政策措施,是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有限的力量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策略,通过制定优惠措施,吸引社会资源,重点开发某个区域,带动产业和地区的腾飞,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格局的变化,生产要素的“西向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中部崛起战略恰逢其时。开发区以一种新的形式在中部地区得以推广与发展,其规划思想与规划方法需要借鉴同时有别与东部地区、与时俱进。

  关键词:后开发区,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地方化,产业集聚

  1、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大调整

  1.1 浙江经济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成为沿海经济高速增长的省份之一。 2011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GDP)达32000亿元,较2006年的15718亿元,增加了一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9%,2011年浙江GDP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中的排名已从1978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4位。

  从总体看,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大量的以乡镇个体私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群(产业群在浙江省被称为块状经济、区块经济或特色区域经济),即一个乡镇或几个乡镇集中生产同一类产品,产业群由一些专业乡镇、专业村组成。浙江产业群从70年代末80年代处,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经过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目前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从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等诸因素来看,形成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浙东南沿海地区、浙中及西南内陆地区这三个区域,形成了一些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群。例如,素有“中国五金城”之称的永康;中国袜业之乡的大唐;义乌最先模仿温州建设商品市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小商品城”;衢州吴村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羽毛球生产基地;常山狮子口乡的轴承加工在浙江省独树一帜。

  1.2 中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1.2.1 中部地区发展的机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先进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东部沿海开发区普遍面临着产业更新换代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和劳动力的饱和,生产要素的紧张,面临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资本过剩,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对东部开发区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迫使东部沿海地区尽快把一些落后产业转移出去,这给中西部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各种生产要素流向了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和外资进一步投资的热点地区。

  1.2.2 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

  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部崛起”提出了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力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激活科技源、拉长产业链、构筑城市群、推动大物流、搞活大市场,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的创新发展战略。围绕“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体布局,重点实施产业链战略、城市群战略、物流网战略和大市场战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产业地区化的集聚都可以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生产效率,而且地区化产业集中的城市或区域也可以从集聚经济中提升区域竞争力。但是应当看到,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链条上,处于比较末端的位置,主要靠较低的人力资本和土地价格来实行生产成本的节约。而且中国的产业布局还存有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痕迹。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地方化产业应该遵循产业自身的空间布局规律,以市场为主导,根据产业特色,通过产业的集中,发挥地方化经济效应或城市化经济效应,从规模经济、技术溢出、劳动力蓄水池等方面实现企业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中国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齐头并进,并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重要集聚地。

  2 “浙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1 “浙江模式”的理论总结

  所谓浙江模式就是浙江城镇发展所走过的历程以及形成的各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浙江省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轻型化、小型化和加工化,以个私和集体经济为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形形色色:有混杂于居住老区内的传统工业点,有工、商、住“三合一”的作坊街,也有现代化的工业小区,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式和工业生产特点在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不同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城镇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城镇生活居住区的开辟,交通网络的配置,以及城镇组团的布点,大多深受工业用地布局影响,从而使城镇工业区的布局区位,往往成为影响城镇总体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导性因素。

  从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具体的布局区位上看,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1、在城镇老区内部呈点状分布的小型传统工业企业;2、在城镇主要道路与商住合体呈线性分布的家庭作坊;3、在城镇边缘沿对外交通线分散发展的工业点和工业区;4、在城镇边缘相对集中布置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企业群等,并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类型特征形成来源空间布局结构弊端在城镇老区内部呈点状分布的小型传统工业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部门较为单一,主要生产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接近市场、方便民众,经营灵活①在传统手工业和近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批小型企业;②在“大跃进”期间,新建的中小型工厂和街道工厂等时至今日,由于对城镇生活环境干扰较大,同时受到现代科技工业冲击,发展环境受阻,已成为小城镇空间结构改造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城镇主要道路与商住合体呈线性分布的家庭作坊在工业化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投资省、见效快,对市场反应灵敏,“调头”能力很强,市场潜力大、风险小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省小城镇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诱发的家庭工业布局的主体形式街道交通乱,居住环境差,更为致命的是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这种小规模的家庭工业不再拥有“门口市场”优势,“小船”出不了“大海”。

  在城镇边缘沿对外交通线分散发展的工业点和工业区避开城镇中心区,减少对城镇生活环境的干扰,依托城镇,形态呈现沿国道、省道星罗棋布形成机理主源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整个工业化水平的低下交通干线通行能力弱,堵车现象严重;工业用地不集约,集聚效益低下;城镇布局分散的带状的马路经济发展形式。

  在城镇边缘相对集中布置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企业群企业发展亟需在规模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有改造、提高与完善是企业在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中后期阶段对地域空间组织提出的客观要求由于缺乏规划上的连续性、稳定性,管理上的严格性、有效性,局部出现了用地粗放、连片蔓延、功能混杂的情形。

  工业园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朝着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包括制造、流通、营销等逐渐掌握在本地企业手中,利润各环节包括制造、流通、营销都掌握在本地企业手中。

  3 “浙江模式”的异地创新的规划理念与思路

  3.1 开发区规划背景分析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正在加紧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安徽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距省会合肥70公里。有良好的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地理位置。

  随着国家提出了“振兴中部”的发展战略,“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中部崛起总体布局。庐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作为庐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舞台,是庐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小步即退,必须阔步而上,应进一步参与到中部“六省一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竞争中去。庐江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从土地价格,使用期限,信贷支持等多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

  庐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6年,近期规划3平方公里,远景规划8平方公里,以工业为主,集贸易、仓储、金融、商住、旅游、娱乐等多功能开发于一体。已入驻天新蜂产品、正泰玩具、东升塑业、锦诚纺织、曙光电线电缆、良棉服饰、迪维乐普等一批骨干企业。

  3.2 开发区规划设计理念

  (1)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本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思考。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一般在经济发展上均采用赶超战略,常常以高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工业城的建设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和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方针,从生产发展、能源利用、保护资源、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和科技、消除贫困以及消费方式全方位地推进工业化、生态化、集约化的协调发展,在这三者之间,工业化是动力、集约化是手段、生态化是目的。

  (2) 专业化与综合化理念

  专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工业化质量的重要特征。相关产业的集聚必然会导致地区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的专业化能够带来区际经济联系,并能开辟大量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城的产业集聚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实现生产专业化,同时整体地把握好综合化原则理念。

  3.3 开发区规划基本思路

  3.3.1 产业选择

  (1)开发区专业型产业空间:接轨中部地区,接受东部、中部大都市区经济与城市功能辐射,以现有土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环境条件为基础,积极参与地域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为引导,建设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和磁性材料、新型建材专业化产业基地。

  (2)开发区物流产业空间:充分利用现有及规划大交通网络,再造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及仓储中转业,争取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加工基地、物流中心。

  (3)县域极化空间:通过县域整体的产业与城镇空间诱导战略,促使县域产业与人口向县镇中心及开发地区集聚。

  3.3.2 空间结构

  形成“一心二轴六片二区”结构:

  一心:即中央公共服务中心,以行政、商贸

  功能为主,以物流、展示、交易功能为辅。

  二轴:沿东西向军二路发展主轴和沿中央公共服务中心南北向的发展次轴。

  六片:指在开发区东部和西部形成的五个工业生产组团,西部工业生产组团和上海工业园紧临高速公路互通口,为近期工业开发区块;东部工业生产组团,沿军二路、邻近城区,为中期工业开发区块;东北部工业园区为远期发展区块。

  二区:在中央公共服务中心的南北部集中形成两片居住区。

  3.3.3 规划方案

  (1) 区域协调

  庐江县城整体空间将呈现“Y” 型拓展方向。

  “向西”为近期空间拓展方向,形成沿军二路发展轴,建设以磁材、物流市场、建材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

  “向东北”为中期空间拓展方向,依托冶父山旅游度假区,结合城北高新科技产业园、行政商贸综合区建设,凭借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建设集居住、旅游、休闲、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向南”为远景空间拓展方向,依托黄陂湖建设集居住、旅游、休闲、商贸

  等为一体的滨湖新区,形成繁华的旅游商业度假区。

  (2)用地布局

  用地布局形态,简单的说就是用地空间的外部轮廓和形状,深层次讲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反映城区整体的意象总体。城市用地最基本功的空间形态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具体又可细分为团状、带状、多中心组团式、星座状等。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空间形态结构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致的。第一,确保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二,使用权城市各项基本功能活动处于快捷、高效、舒适的系统中;第三、可适应城市的有机增长,留有未来发展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同时,工业区内企业规模与配套的公共设施、绿地之间关系相当密切,随今后工业区的建成,带来的就业人员住宿、就餐、文娱等一系列问题将亟待解决。为了便于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地块出让,总结前期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提高公共设施使用效益,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本规划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社会化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四类主要用地布局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对浙江模式的形成发展演变机制以及浙江模式在中部地区异地创新的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对策建议:

  ① 强化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形成特色产业机群,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生产用地:

  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根本保障。通过编制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严格实施从根本上规定了工业用地在整个地域中的组织形式,以及在城镇空间中演化的方向与规模,有效引导工业用地形态向规模整合、良性持续化发展。大力加强规划对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的整体引导观念,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使工业建设“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

  ② 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有效控制用地外延扩展:

  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的重点所在。盘活现有城镇工业用地包括提高工业闲置用地利用率和提高建筑容积率,以减缓城镇工业用地扩展的速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彻底转变工业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③ 加强工业区的规划工作,优化工业用地结构:

  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的关键环节。工业区是城镇的一部分,有它相对独立的一面。根据发达地区工业生产区布局的实践表明:不仅仅需要安排生产厂房,还要有绿地、停车场、休闲等设施,甚至一些展览中心,交易厅等也安排在工业区内,并使这些用地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不仅能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能营造一种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吸引外来企业投资生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结论和启示

  随着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整合,国际先进制造业向国内转移,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中西部地区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还应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产业链的培育和产业环境的构建上。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建设的全面升级,为承接转移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主动承接,实现经济的持续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并使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中西部地区开发区正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集核,在注重产业内分工不断深化,产业链不断拓展。工业园区用地布局重视对原有产业的整合,进行专业化分工,使各工业区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和磁性材料、新型建材专业化产业基地。产业地方化,形成特色产业群,从而消化、吸收、掌握技术在本地企业手中,壮大本地经济。在走产业地方化的道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切勿好高骛远,传统产业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发掘地方社会结构的个性元素,构建地方产业网络;(3)培育地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促进产业群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服务职能非常必需与重要。

  参考文献:

  [1] 蔡振环 张玉晨 浅谈工业区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

  [2] 王立军 嵌入全球价值链全球化时代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策略特区经济,2004.10

  [3]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 徐海贤. 发达地区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变革研究「A」.城市规划学刊,2006(11)

  [5] 仇保兴. 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A」.城市规划学刊,2006(11)

  [6] 王凯. 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A」.城市规划学刊,2006(12)

  [7] 化晨 段丽 开发区清理整顿_背后的土地资源失控问题「A」.特区经济,2004(9)

  [8] 汪传雷 谢阳群 历江 产业集群企业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A」.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

  [9] 东部开发区需“腾龙换鸟”,西部开发区正“筑巢引凤” 新华网,2007.4.12

  [10] 陈迅.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11] 朱华晟 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6

  [12] 彭秀涛 荣志刚.“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区规划布局回顾「A」.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6.9

  [13] 陈林玲 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A」.浙江水利水电转科学校学报,2002.6

  [14] 贺叶贵 规划城市工业园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6.9

  [15] 王祖强 虞晓红 分工网络扩展与地方产业群成长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2)

  [16] 方有余 永康全力打造先进五金制造业基地 当代经济,2005.9

  [17] 陈前虎 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B」.城市规划汇刊,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