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当前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情境教学的概念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原则,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策略。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半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育专业刊物,一方面引领教育理论研究者更多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眼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解决开展研究;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引领广大一线教师。
一、情境创设教学的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情境指的是教学设计和采用的各种人物、景物、场景及环境。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一种通过情景还原、创建、参与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场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中,快速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针对性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一般处于学习新知识的起始阶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情境的创设要紧抓知识点,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中,尽量避免创设一些过度追求新奇、舍本逐末、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情境。
2.趣味性
研究发现,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五、六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互补,也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关注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3.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共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情境应简单明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降低参與难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到的思维方法可以在实际类似的生活场景中被经常运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创设策略
1.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解决情景中的问题,亲自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性,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模拟商店交易,让学生分别扮作顾客和售货员,购买铅笔、橡皮、文具盒、练习本、矿泉水、课外书等常见物品,学生在购买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面值的认识,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2.数学问题情景化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情景,加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记忆性。比如,在“按比例分配”章节教学中,创设解决楼房住户电费缴纳的情景,让小学生按照梯度分配原则按比例计算住户电费。缴纳电费是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引导小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小学生帮助家长完成电费支付。
3.数学问题实践化
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但喜欢动手操作,根据教材内容提炼知识要点,设计教学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实践中的具体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比如,学习“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儿童节分糖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拿出21、22、23颗糖,让学生分别分成4份,每份数量必须一样,学生会发现不管怎么分,都会有糖剩下,这是教师提出“余数”的概念,解释不能再分的数就是余数,进一步学习余数的除法。
4.数学问题经验化
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认识,给各小组提供不同工具,让学生自己画圆,给第一组提供铅笔、毛线、图钉;给第二组提供铅笔、毛线;给第三组只提供铅笔,要求各小组同时画圆,看哪个小组画的又快又好,这时学生会发现第一组圆画的最快最好,教师指出“图钉就是圆心,毛线就是半径”,然后让学生在不同位置,用不同半径画圆,学生加深了对“圆—圆心—半径”关系的认识。在讲解“同一个圆的半径相等”知识点时,让学生看一辆自行车,并让学生讨论车轮轴为什么要安装在圆心位置,如果不安装在圆心会怎么样。学生掌握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给出不同长度的半径,让学生猜测这些圆来源于生活中的哪些物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不同的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更加积极热情的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牛丽萍.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数学课堂活力[J].华夏教师,2017(09):61.
[2]许木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J].学周刊,2017(5):90-91.
[3]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5):56-58.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