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9-03-23
简要:职业胜任力模型是企业人力资源选择和考核企业员工的基本工具之一。本文探讨了高职电子专业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

  职业胜任力模型是企业人力资源选择和考核企业员工的基本工具之一。本文探讨了高职电子专业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概念,探索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12月,却可以溯源于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1906年东吴大学创办之《学桴》。承接历史遗训,本刊以“慎思教育历史,创新教育理论,繁荣教育科学,助力教育实践”为宗旨,以“开放、创新、特色”为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办学、工学合作培养”的办学思想和理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对高职人才的综合能力需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由规模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培养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应继续深入推行以职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电子类专业属于传统类型专业。由于全国的电子制造产业仍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产业的生产活动主要以代加工为主,对员工的技术要求低,直接影响了高职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近几年的电子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提高了电子类技术员工的技能和职业能力需求层次。高职电子专业应借助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突破口,参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职业胜任力模式,探索高职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电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职业胜任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Miclelland教授在《测验胜任力而不是测验智力》一文提出,他认为具有高绩效的员工胜任力与其相关联的知识、能力、特质与动机等有密切关系。Boyatzis进一步发展了职业胜任力内涵,提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等。Spencer对胜任力做了五层次归纳,提出与胜任力相关的个人潜在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

  职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构建了职业胜任力模型,成为企业与组织在招聘、考核、绩效评价中的最好工具之一。职业人力模式是胜任力特征的集合体,是某个岗位或职业的绩效优秀者为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所使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组合。胜任力的提出及职业胜任力模式的建立为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职业胜任力模型,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能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职业胜任力模型为企业招录、选拔人员、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提供良好的工具。员工也可以通过职业胜任力模型的要求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从而取得更好的个人绩效及个体发展空间。

  下面是两个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要求的描述(来源于www.51job.com网站),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职业胜任力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地定义员工的职业能力需求与岗位需求。

  A:某企业招聘岗位示例一

  职位标签: 电子工程师

  职位职能: 电子/电器维修工程师/技师 电子工程师/技术员

  岗位职责:(1)产品的产线工艺技术指导;(2)产品故障分析解决;(3)填写各种产品数据及编写技术文档;(4)仪器设备调试及故障分析解决。

  任职资格:(1)电子、微电子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2)1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3)有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装配工作经验;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绘图软件;了解电子电路相关知识;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熟悉滤波器、网络连接器优先;(4)工作积极主动,身体健康;沟通协调能力较好。

  B:某企业招聘岗位示例二

  职位标签: 电子 半导体 设计 工程师 电路

  职位职能: 电子工程师/技术员

  岗位职责:(1)负责公司电子产品维护与升级;(2)研发公司新拓项目,设计产品解决方案,进行硬件设计或软件编程;(3)针对客户要求定制软件程序。

  任职资格:(1)大专以上学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2)有电子产品项目开发经验优先;(3)掌握单片机技术,懂得嵌入式系统开发者优先;(4)熟练运用C语言编程,能根据需求独立设计软件程序;(5)有责任心,有团队协作精神。

  上面两个典型招聘示例描述了对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的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人才需求方按照职业胜任力模型制定了人才需求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与传统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是以提高企业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工作方法,以胜任特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依照该模式定位岗位素质特征与细化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以单一模块技能培养为导向,对以技能和知识构建的职业能力如何适应具体的企业发展需要,并围绕以提高企业效益为核心的胜任力培养方面缺少应对措施,使得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产生偏离。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调整高职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根据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在知识、技能、自我角色、个人特征与潜质等方面综合评定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依据电子行业对高职电子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角度的职业胜任力模型),调整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技能、兴趣、动机以及个人社会综合能力融合,以“因材施教”理念划分人才群体,根据定制型培养模式确定岗位需求能力。明确就业岗位,强化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培养特色。

  通过样本式调研与统计式归纳,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电子产品生产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研发岗位群、制造岗位群、维修/维护岗位群、销售/市场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制定对应的岗位职责需求与人才需求关系表。从新生入校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培养目标,并明晰今后个体的学习方向,从而取得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为个体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校企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力度。依据我校自身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工学结合。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真实的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并将该流水线所对应岗位群(包括产品设计岗位群、元器件采购岗位群、生产管理岗位群、测试与维修岗位群)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的枯燥局面。对原有的顶岗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替代为工学交替,即在三年学习时间内安排多次的进企业实习,每次教学时间为1~2个月,使学生实现“边工边学”,深化对岗位职责需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开发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绍兴本地纺织电子企业合作,引入企业产品,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生产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电子CAD技术”、“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系统应用”、“电子产品制作”、“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市场调查与营销”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生产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图1是跨课程项目库中的纺织热流道温控卡项目,描述了温控卡的开发、生产至销售环节与上述6门课程教学活动的紧密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问,营造企业氛围;创新考核机制,以项目完成进度作为课程考核标准,强化学习成果实物化观念;实现项目即产品,教学即生产,“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课程设计包含教学方法的设计。在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一环。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模式),才能将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职业胜任力培养要求成功地实施于受教群体。德国职业教育理论将职业能力结构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又将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积极参与是关键。在基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

  以跨课程项目的企业产品为载体,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活动的岗位群职责与课程体系融合,按照企业生产过程组织课程的前后衔接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即教学场所开放、教学时间开放、团队合作方式开放、项目完成形式开放的开放式教学形式。以产品为项目,课程教学转变为对企业生产环节的剖析与实践,环环相扣,串联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完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维护等工作环节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学习。项目实施是教学核心,导入知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做中学,学中问;教师教如何做、如何学、如何问;教与学都以项目为中心,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技能培养与“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

  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项目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开放和项目考核的不开放,这两者是以企业化电子产品开发流程为背景实施的。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按照团队及个体的能力与兴趣进行项目选择和任务选择。项目考核的不开放,即严格按照企业对员工的岗位绩效认定方式,采取一票否决式考核,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和企业价值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芳,范兰德.职业胜任力需求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教育评论,2013(3).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