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联动模式下混合教学的探讨 ———以艺术设计为例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12-07
简要:【内容摘要】在这个世界大融合的世纪,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有着惊人的突破。尤其是对当今的中国来说,艺术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重要。因此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

  【内容摘要】在这个世界大融合的世纪,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有着惊人的突破。尤其是对当今的中国来说,艺术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重要。因此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爆发式增长的形势下,研究其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形式是当前的趋势和必然,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下的必然结果。本文探讨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包装设计领域,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设计类型。人们可以发现其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也能看到课程联动下的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所在。最重要的是需要人们不断与时俱进,同时结合当下的科技发展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寻求更好的形式。

  【关键词】课程联动; 混合式教学; 新媒体平台; 包装设计

联动模式下混合教学的探讨

  朱斐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发表时间:2021-10-31

  一、引言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在我国发展已有一个世纪,为我国的文化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当下的高等教育又将面临在一个十字路口,在一个改革的呼声浪潮中。其中,中国的传统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表达方式。而近现代的艺术设计也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是飞跃式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得以全面开花。

  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在不断吸收了其它学科及科技的成果后发展壮大并充实着自己,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下,数字技术和各种设计创新不断涌现,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且多元化。它们不断地壮大自身的体系,也逐渐的发展出新的分支。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移动端的界面设计发展也为设计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和互动的表现。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建立在传统的教学之上,将其融入并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及新的表现形式探索指引出新的道路。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不同种类的课程会给学生们不一样的设计能力提升和创意手法的锻炼。鉴于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和多样性,本次主要探讨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即包装设计。在本次疫情期间,包装系列化设计课程进行了线上教学,这中间有很多的阻力和不确定性,也出现了教学的实际操作控制难度大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教学有了一定促进和反思,让我们更好地明确了联动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意义所在。同时,这期间实现了 APP 及软件在教学中的混合使用,将教学进一步落实并得到了一些启发。而课程联动有效弥补了以往一体化教学的不足,打破了专业课程中不同科目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同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和实践化的进一步提高,让教学方式的呈现也更加的多元化。

  二、联动下的包装设计课程,对课程原有内容进行梳理、优化、提升,加强课程的专业性

  将课程知识点进行删减和增加,在课程设置中,平面设计板块中的《招贴设计》《绘本设计》课程都有关于图案设计及表现的教学内容。在包装视觉元素设计中,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由于课程的先后关系及联动性,对于图案的讲解,有一定的删减; 但是另一方面,会增加图案在包装中的作用及意义的讲解以及和包装的关系,对商品的作用性表达,以及如何面对消费者进行图形设计的定位和表现手法的选择等。

  探索课程的联动性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优化课程的教学。因此,在包装设计的类型及表现中增加目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的研究,让学生调查市场中的包装系列化设计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并注重设计的深入考察及分析。从资料和社会生活中学会总结包装设计的重点和特征,借此促进学生的设计和学习,吸取优秀案例中的设计亮点,不断提升设计方法和实践的结合。同时,教学中穿插结合当下的时事和热点也是可行的,借此引导后续的设计学习,同时也践行了“课程思政”与专业的结合,是符合目前国内高教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

  三、混合式教学形式是疫情下包装设计教学的必然

  由于全国都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宝贵的反馈和教学经验的提升。包装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往都是线上教学手段为辅,理论授课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是课程基本的教学方法。鉴于疫情期间线下教学的不便,这个时候强化了互联网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例如,超星尔雅学习通、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 APP。同时,对互联网的特定网站使用也较以往有了更多的使用。在此期间,学生较多地使用网上资源并强化了案例的学习。教师在引导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好更多地使用互联网进行督促和教学辅助。这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在移动端的另外一面更好地去理解知识点和掌握课程内容。但是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学生有足够自律的情况下。

  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 App 布置的作业中上传了相关网络学习案例。要求学生进行了网络式的资料研究,形成了调查报告。这些对后续的学习和设计起到了良好的理解和促进作用。

  在包装结构的设计当中,增强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对包装结构的设计拓展,即从基础的包装结构到结构变形,从而创新包装造型结构设计能力。这些都可以在线上找到相关案例。在包装的结构设计这一知识环节中,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包装结构,并进行动手操作,继而进行电脑绘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需要,除了掌握基本的包装结构之外,人们更应侧重包装结构造型的变形以及延展性的设计,让学生更加侧重包装设计结构的创新,这是要重点培养的设计技能。这些在教学中,都需要有一定的调整,也是后期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它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以使得设计的方向性更加明确。不足的地方在于纯线上的教学不能形成很好的互动,看不见作业的完成具体情况,对作业的辅导有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四、混合教学需要相互取长补短,注重差异性的互补

  学生线上教学及学习情况,总结起来是学生通过线上 APP 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或者复习,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知识点讨论,章节测试或者是作业的上传; 教师查看学生上传的作业及数据,反过来形成教学反馈,借此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状态,更好地有针对性的教学。

  线下对课程内容精准教学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学生自主实践、集中讨论后完成独立作业; 课后线上提交作业、展示作品、继续深入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理论教学方面: 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课程讲授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等教学法。主要用包装图片和具体的包装案例来进行讲解、展示与分析。另外再对作业进行讲评等。同时会和学生有大量的互动交流,通过讨论、提问、答疑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把包装设计的技能与能力相联系的意识传递给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教学方面: 一是进行学习和分析,循序渐进地对包装结构进行操作与制作的完成。让学生动手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结合社会实践项目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强化技能掌握; 正常情况下,线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及时看到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但是在线上,通常是通过拍照上传照片或者是学生的反馈完成,其中不乏有学生对此消极怠工,这也是线上教学的弊端。二是对作业和练习进行讲评。也是包装设计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实践方法。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包装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包装结构尺寸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是对包装视觉元素设计的实践性设计,结合当前的趋势和社会需求。以上都是线上和线下包装设计教学的差异化的表现,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现在,人们需要做到的是在线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产生互补,选择以更好的结合方式提升教学。线上案例是丰富的,但是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学习的自律。

  混合式教学中要看到线上教育的优势。即线上资源的建设要能够实现对知识的讲解。要重点表现其重难点和侧重的不同。除此之外,要能够保证线下有活动,活动要有反馈。即活动要能够检验教学、巩固、转化线上教学知识的学习。最后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评估,线上和线下,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开展评估,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方法,让教学更有针对性。通过以下几点能更好地看到其问题。

  ( 一) 受众范围扩大,学习效率相对提高。但是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有更高的自律性; 也要求人们要搞清楚所教授的课程是否适合线上教育的模式,任何事物都没有十全十美,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线上进行,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混合教学可取,但是其比重分配需要人们好好的把握,掌握好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度。

  ( 二) 研究深度加深。由于网络空间很大,当你遇到问题或者产生问题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学习。

  ( 三) 学习更具有多面性。由于线上教学面对的是网络,而网络是包容开放的,不像书面知识,都是死内容,在线上学习,更能接受更多的知识,然后取长补短,进行合理的分配。

  ( 四)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一次检验和提高,促使教师勇于上阵、主动取经,共同学习,直播、视频会议等,都要求教师们能熟练掌握。同时,教师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微课、教学课件、习题库等,丰富了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开展课程联动的混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去使用在线平台或者 APP,也不是只建立或优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不仅是开展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形式,最重要的是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拓宽广度。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课程联动对知识点的串联和深入的强化,结合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围绕知识点来做阐述,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学习,完成学习,理解后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指导设计,投入实践和工作。往后的路很长,教学模式的探索也不会停下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