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19-10-15
简要: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一门科学,它是人们探索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思维构建、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

  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一门科学,它是人们探索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思维构建、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层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是教育创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此,笔者结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小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小学数学期刊。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动、逼真的情境显然更利于发挥“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为学生自主参与情境创造机会,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情境的创设,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接受“激励、唤醒和鼓舞”。

  例如,在“倍数和因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利用“拍3令”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让学生依次报数,遇到3或者3的倍数的时候,不报数只拍手,出错的学生则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游戏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深入思考3的倍数问题,从而不自觉地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探索。

  再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利用钟表说明圆的形状特征以及其周长的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细线、剪刀、直尺等工具实现对圆形周长的测量;最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理过程进行实践与思考,从而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创设情境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对课堂情境设计不断创新并优化,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通过创设各种丰富的数学活动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这对于改革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重要价值。

  二、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核心素养在阐述中也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提问,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探索的时间空间明显不足,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主性就会丧失,这无论是对于其当前学习还是未来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息息相关,针对此,教师应主动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环境。

  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思考。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师生、生生讨论,教师用和蔼的态度,开放的氛围打消学生害羞、怕错、怕被责备等顾虑,通过自主思考实现对小数加减法问题的探究,并在课堂讨论与互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从而成为课堂氛围构建的一部分,并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情境的体验以及对知识的理解。

  再如,在“圆柱和圆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探究问题的难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设计小组探究任务,激励小组内部合理分工,并在讨论中交换意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在课堂中加以阐述、汇报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使那些抽象的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采用问题导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地完成逻辑思考。数学知识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完整体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善于设计知识切入点,帮助学生构建思维起点。然后,根据问题条件,拓宽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从而打破思维局限,引导发散思维。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已有的正数的知识基础,引发学生对负数的思考,并理解正负数的对应关系,还要知道它们是相反意义的量。这样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实现思维的延续,进而突破负数知识的理解障碍。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及时地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思维的过渡;注重思维的纵向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分数相关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设计中的问题后,教师则应根据问题条件进一步挖掘,拓宽题目设计范围,鼓励学生创新思考,打破思维局限,引导发散思维;注重问题的逆向思考,基于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顺向、逆向两方面分析,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此外,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独特特征,它的培养需要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完成,应当让学生处于各种各样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当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提出问题所在,并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四、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

  学以致用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小学数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中,缺乏对数学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仅存于考试之中,而难以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针对此,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要求,将知识应用渗透于教学实践中,并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数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分數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儿童节临近,教师为学生提供彩纸若干,要求学生清点班级人数,并对每个人应完成的装饰物制作数量及任务进行计算。这一教学设计,学生不仅需要对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作出清晰的安排,还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对数据进行收集,最后才能合理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仅限于理论内容,而且从实践的层面完成了对分数知识的运用,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师基于此可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从长远发展出发,核心素养要体现数学在塑造人才方面的价值。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实现新的探索。创建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设计启发性问题,促进学生的逻辑思考;开展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这样才能够逐渐实现核心素养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并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