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财政学课程授课体会分析。
[摘要]非常赞同这句话: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合理的教学安排对于学生学习的提高一定是有帮助的。本文是我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具体的教学体会,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有助于《财政学》课程,甚至其他课程的讲授。
[关键词]教学体会,激发兴趣,引入式教学,建立信任关系,学习思考和理解
韩愈在《师说》里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授业”指传授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解惑”指学生主动学习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像这个方向努力,总结了一些体会,希望得到指正,同时也希望有助于《财政学》课程,甚至其他课程的讲授。
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一)课程的引入我们说:“国有百政,财为之母。”财政从现象上看,实际上就是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那么,财政学也就是了解政府理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问。那么从理财主体如何理财这个角度引入课程,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比如,先让大家思考一下当自己独立后,自己将会如何理财?和学生互动,听取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要去思考自己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都从哪里来?支出是多少,都会花在什么地方?总结学生发言,继续发问:如果自己的收支状况如下:每月固定收入:工资5000元,还有不连续收入:劳务报酬,稿酬,中彩收入;每月固定支出:衣食住行3000元,不连续支出:婚丧嫁娶等。自己将如何安排?和学生互动,听取学生的发言———激发学生思考,除了知道自己的收支以及收支渠道,还应该做什么?总结学生发言。通过一系列发问与互动,学生很快就明确了个人理财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明确收入总额以及收入渠道———确定支出总额以及支出渠道———跟自己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达到预期目标,下月继续;未达预期目标,下月应如何弥补?明确个人也好,政府也好,都是微观个体,他们的理财活动有共性,所以政府理财无非就是:明确政府的收入总额以及收入渠道———确定政府的支出总额以及支出渠道———跟自己的预期目标(财政平衡目标)相比较———达到预期目标,下年继续;未达预期目标,应采取哪些政策来协调?其实,更白话的说就是四个字:收—支—平—管。这样一来,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很轻松地就明白了财政学课程的精髓。接下来,可以再给学生介绍一下现实中的财政现象,抛砖引玉,让学生思考,说出更多的身边的财政现象。(二)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课程的引入,有两大目标:一是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不难,同时也了解课程的概况;二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信任这位老师,可以把这门课程教好,而且会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要建立信任关系呢?我们都有体会,如果学生爱一位老师,会努力将这位老师讲授的课程学好,因为他要在老师的面前展示自己。那么一位老师怎样得到学生的爱呢?就是让他们为你的知识折服,让他们为你的能力折服。能把一门深奥的理论课程上得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这就是老师学识和能力的体现,而这个过程中,学生早已经对老师信任有加啦。
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理解中学习
(一)学习要思考,只有思考了,理解了,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学生把很多学过的知识遗忘了,甚至当时就没学懂。比如在经济学中会讲到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但是当在财政学里用到这些研究方法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说不上一二。再比如在经济学中学生们都学过财政政策,可是,在课堂上,当你问同学们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手段,有哪些政策形式?学生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的回答,尤其是当你问: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时,学生们更会感到生疏。为什么呢?为什么学过的知识学生们还是不能完整的说出答案呢?我觉得除了学生没记之外,就是他们学的时候就根本没有理解,所以,即使当时死记硬背记住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学习要思考,只有思考了,理解了,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上面这两个知识,如果学生学时,这样理解,我想他们应该永远也不会忘记。比如说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理解实证分析法是把握这种方法就是描述事实的,没有任何的个人感情,伦理道德或者理论标准。比如说我是一个学生。我今年18岁了。今年我国的财政收入20个亿。而规范分析法则是带有个人感情,伦理道德或者理论标准去判断一个事物。比如说我是一个好学生。我老了。今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太多了。等等。再比如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理解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明白它是为解决某种问题已经在执行的财政政策,而且不是问题出现了,政府才采取的政策手段。比如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经济上行,政府怕的是经济增长过快,这时由于收入的提高能达到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自然会下降,从一定意义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抑制了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减少了社会总需求。反之亦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完全自发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就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理解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很容易就理解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了。它是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在当时运用的财政政策。比如说当经济上行,政府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这时,它一定不会扩大政府支出,不会大规模的搞各种建设工作。反之,当经济下行,政府经常会提高社会总需求,这时,它就会适时的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政府支出规模的财政政策就是一种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二)学习只思考了,理解了,知识不能永远成为自己的学习只思考了,理解了,知识不能永远成为自己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理论。该理论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学习知识不但要思考,理解,更要不断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参照记忆周期,制定复习计划,对于知识的巩固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建立宏观观察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真负责的教师,虽然不是什么教学名师,但是我为我坚持坚定的教学理念上课而感到骄傲,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热情洋溢的上好每一节课。但是即使这样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很有限,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限,大学毕业后,留在学生大脑里的知识更有限,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个本领,就是以有限来理解掌握无限。一门课程,比如《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课时安排是54课时,非专业学生是36课时,这么少的课时量,要将整个政府的理财行为讲的完完整整且通通透透,是不现实的,老师也总是根据学校的大纲要求,有选择性的讲解,所以学生往往对一门课程的宏观把握不够。但是,每个走出校门的学生,即使他从事的是财政专业的工作,也会发现,学校学到的很有限,因为更多的时候,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是一个个概念,一个个理论,一个个公式,经常没有将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而他的具体工作却是财政方面的某一个具体的点,也许这个知识点,上学的时候,老师把它略掉了,也许,学生把它忘掉了。所以如果在校期间,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个点,而且这些点也记得不大牢,怎么能确定将来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就正好是那些点中的一个呢?所以往往学生总结了那句话: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没用。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宏观观察能力。我认为,只要学生在宏观上掌握了一门课程,又有一定的知识点的积累,这时,到了具体工作中,只要,从宏观上首先把握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在哪个环节上,然后,再找具体的书本去研究,会更快熟悉工作的。
(二)选择辅导书的能力
如何寻找具体的书本去研究,以更快的熟悉工作呢?掌握选择辅导书的能力也很重要。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讲导论时,就告诉学生财政学有很多名字,如:《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等等,同时,再介绍一些财政学方面权威的人士,比如:斯蒂格里兹,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张馨,陈共,高培勇,胡怡建,郭庆旺,安体富,马海涛等等,这些名人的这些名字的财政学书可以读一读。在不知道这个领域的权威人物时,可以考虑财政学是经济学科的二级学科,所以可以选择经济类高档的出版社出版的书。比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等等。最后,如果以上都不是很清楚,那么看看书的版本也能选择一本较好的书。一般而言,再版很多次的书,应该有值得一读的地方;理论类的书时间久一点,没有关系,而实务类的书最好找最新的。这样找到一本质量较高的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以上是我在讲授《财政学》课程的过程中,其实不止该课程,所有课程的讲授中,包括《税收学》、《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国家税收》、《税收管理》等等,摸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把它们总结出来,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指点,也希望引起同行们的一点思考。
教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小学教学设计》创刊于2000年,由山西教育报刊社主办。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广大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广大教研员的联系,及时反映或推广他们的教研心得和教研成果,充分发挥他们引领课改、参与课改、评价课改、建言课改的核心作。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