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国家级建筑期刊发表,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 43-9000/TU国际刊号:本刊将采用图文声像多种形式,介绍建筑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反映建筑工程领域新成果、新进展,促进建筑工程行业交流,为推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服务。
摘 要 对串联式主机上游部分负荷冰蓄冷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对传统的设计计算公式中参数的选取及定义做了更为具体的解释及说明,并从负荷计算、运行策略、系统设计、蓄冰设备特性、投资回收等各方面分析了目前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误区,提出了在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
关键词 冰蓄冷;运行策略; 自动控制;投资回收
1 引言
随着峰谷电价的不断推广,蓄冷系统在空调冷热源设计中逐渐普及。冰蓄冷系统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技术已发展相对成熟,在中国也有多年的时间,但就目前建成的项目运行情况而言,实际节电费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工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偏离设计意图,达不到预期目标,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1、设计不合理;2、缺乏良好的系统控制及运行管理;3、设备质量问题。这三类问题基本涵盖了目前蓄冷系统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导致运行效果不理想,初投资无法回收,且无法满足空调实际需求等问题,这也是为何冰蓄冷系统在欧美、日本运行良好,而在中国却频出问题、应用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以下就上述几个方面,结合典型办公建筑,进行详细的分析。
2 负荷计算
假定典型办公楼的空调面积为20万平米,峰值负荷为9000RT,设计日逐时冷负荷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逐时冷负荷分布图
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中高档办公建筑里的加班情况相当普遍,尤其对于一些高新科技孵化企业则更为严重,有些还要考虑金融机构的24小时运行负荷。根据经验,假定夜间负荷峰值为全天峰值负荷的10%。对于图1所示的冷负荷分布图中,夜间负荷设定为10%满负荷运行,并未考虑负荷逐时变化系数,且其全部由基载主机承担,其取值的大小及波动与蓄冷系统无关,在此不详细斟酌。
对于典型时间段负荷的计算结果,如中午12时、13时的负荷,并未出现相对波谷的曲线,原因在于此时段办公室内的人员系数并不会降低,工作人员的午饭及午休基本都在本栋建筑范围之内,所以中午时段的负荷并不会出现明显降低,这也与实际检测的结果相符。另外,对于18时至22时的负荷,与下班后负荷迅速降低的传统预期是不相符的,计算结果明显偏高,这也是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符的。上述也提到,目前城市白领的加班是相当严重的,不能按时正常下班的比率超过半数,部分行业的加班比率甚至超过90%,由于加班情况的不稳定性,空调系统的启停通常会相对延迟,所以造成了负荷曲线缓慢下降的现象。
传统的空调系统设计一般只关注峰值负荷,不会关注负荷的变化曲率,但对蓄冷系统而言,负荷曲线尤为重要,其涉及到整个系统的设备选型及运行策略的制定。若曲线平缓,则蓄冰主机的容量相对要大,整个系统的出力较为安全;若曲线陡峭,则蓄冰主机容量相对要小,有可能造成设计日出力不足。一般情况下,蓄冰主机的设计容量不低于系统设计日峰值负荷的60%,相对较为安全。
准确的负荷计算及全年各工况下的负荷预测是蓄冷系统得以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系统经济性最大化的基础。
3 系统设计及主机选型
3.1 蓄冰主机的容量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式J.0.2-3,并对其进行修正,得到部分负荷冰蓄冷制冷主机的装机容量:
(1)
式中 --逐时间冷负荷; --主机夜间运行小时数; --主机蓄冰工况出力系数;
--主机白天运行小时数; --主机白天综合小时平均出力系数;
设计日小时负荷累计值,需扣除夜间蓄冰时的负荷,因为此时段的负荷有基载主机承担。基载主机的运行情况,涉及到蓄冰主机容量的大小及蓄冰量的大小。若白天基载运行,则蓄冰主机计算容量相对较小,蓄冰量也相对较小;若基载白天不运行,则蓄冰主机计算容量较大,蓄冰量也较大。基载白天是否运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这涉及到部分负荷蓄冰比率的大小与初投资的关系,取决于建设方对回收期的控制。
有部分学者认为,白天应尽量开启基载主机,因为基载主机的效率相对要高,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基载的效率是相对双工况主机单独供冷或蓄冰装置出力相对比例较少的情况下而言的,此时主机出水温度较低,相率较低,如果通过合理的运行策略,避免双工况主机白天单独运行,则双工况主机的设计出水温度不需降低,甚至会高过基载主机的出水温度,效率也不会下降,具体论述见3.5节。
对于式(1)中 ,按照项目所在地区的波谷电价时段确定,一般为夜间23:00至第二天07:00,共8个小时; 的值根据所选则的主机形式及品牌而不同,要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确定,一般为0.6~0.7,取值可参考文献【1】。 并不是一个定值,要综合考虑主机的性能及蓄冰装置的配比。随着蓄冰时间的推移,冰层厚度不断加大,制冰出水温度会不断降低,主机的制冷能力和蓄冰装置的蓄冰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故 值会不断的减小。经验认为,在蓄冰后期,单位时间的蓄冷量甚至不及初始阶段的60%,甚至更低,很多实际工程中,蓄冰装置在设计日很难在8小时内完成全部蓄冰。
式(1)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对 的修正,即 ,此系数为考虑到主机在白天运行的时间段内,并非按全负荷出力而设置的修正系数。主机在联合供冷工况下的出力可能会不同于主机的标准工况,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最佳运行策略的模式下,考虑到实际的运行配比及负荷曲线,很难实现主机白天全时段100%出力,一般可达到80%左右,这是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如果不考虑 ,则计算得到的主机容量会偏小,很难实现设计日运行策略的配比,但也并非越小越好,这从根本上涉及到部分负荷的蓄冰大小与投资回收的关系,见下述。
根据式(1)及逐时负荷变化曲线,得到 为6300kW。式中各项参数的取值见表1。
表1 主机容量计算表
白天运行时间n1 夜间制冰时间n2 c1 cf qc( RT )
14 8 0.7 0.65 6300
3.2 蓄冰主机型式
在已建成的项目中,离心机和螺杆机作为蓄冰主机都有应用,两种机型各有优劣。对于大型项目,一般首先会想到选用大容量高效率的离心机,这在传统空调系统设计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蓄冰主机,离心机会存在喘振现象,影响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喘振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包括流量减小及压缩比增大,后者在蓄冰系统里更为普遍。离心机的极限蒸发温度比螺杆机要高,一般当出水温度达到-6.5℃时就会停机保护,而在蓄冰中后期,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必须要求主机出水温度降低才能达到预定的蓄冰量,此时要求出水温度在-6~-8℃,主机的蒸发温度会达到-11℃以下,这是离心机很难实现的。对于部分负荷日工况下,运行策略不要求蓄冰装置全部蓄冷,蓄冷过程不需经历后期的低温期,则喘振现象相对较少,对于100%负荷设计日工况的蓄冰后期,喘振现象则不可避免,这也得到了很多实际工程案例的验证。
解决离心机喘振的方法有多种,主要为1)加大制冷主机装机容量;2)加大冷却塔型号;3)加大蓄冰装置容量,此三种方法的出发点都是通过加大设备型号从而避免系统在最不利工况下运行,属于被动解决方式,会增加系统的初投资。蓄冰工况下,离心机要求冷却水供水温度为30℃,对于一些夜晚湿球温度较大的地区则很难实现。例如,使深圳地区夜间工况的冷却水出水温度达到31℃,大部分品牌冷却塔需将型号放大1.5倍,严重增加了初投资。
螺杆机用于蓄冰会相对安全稳定,但是螺杆机在标准工况下的效率相对较低,且目前市场上没有大容量的机型,一些双拼机也只能做到1000RT,这势必会造成机组台数过多、机房占用面积过大以及机组总体效率不高、延长投资回收期等后果。
针对以上列出的两种机型的优缺点,有学者认为可将蓄冰主机与供冷主机独立设置,即白天采用离心机供冷,夜晚单独设置螺杆机蓄冰,这样就可以避免两者的缺点,充分发挥两者的有点,但同时也会增加系统的总造价,其可行性需要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在此不作赘述。
本案例设计采用900RT的水冷螺杆式双工况主机7台,总制冷量6300RT。蓄冰工况下主机最大出力按4300RT,平均出力为4100RT。
3.3 蓄冰设备
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集中蓄冰方式为:冰槽、冰桶、动态冰。其中,冰槽又分为钢盘管、塑料盘管,动态冰又分为冰浆、片冰机等。各种蓄冰型式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针对各自的技术特征、项目特点等各具优劣,表2就以上几种最常见的蓄冰型式大致列出各自特点。
表2 常见蓄冰型式对比列表
类别 塑料盘管 钢盘管 冰桶(塑料盘管) 冰浆
初投资 低 高 低 低
寿命 长 短 长 短
运输 不利运输,易损坏 不利运输,易损坏 整装,便于运输 --
摆放 需现场施工,安装周期长 需现场施工,安装周期长 灵活,快速 需现场施工,安装周期长
泄露 不易泄露 焊点多,易泄露 不易泄露 --
检修 困难 困难 方便 方便
冰量显示 间接 间接 直接 直接
释冷速率 小 较大 较小 大
占地面积 较大 小 大 较大
主机COP 低 低 低 高
系统成熟度 成熟 成熟 成熟 不成熟
制冰冷媒 25%乙二醇溶液 25%乙二醇溶液 25%乙二醇溶液 20%乙二醇
融冰介质 25%乙二醇溶液 25%乙二醇溶液 25%乙二醇溶液 水
结冰率 低 高 低 高
故障率 高 高 低 高
设备管理
与维护 简单 简单 简单 复杂
市场应用 多 多 较多 少
在选择蓄冰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到蓄冰速率、融冰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蓄、融冰速率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减小,主要原因在于冰层厚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衰减量在设计时是必须考虑的,并且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设备都所对应的参数各不相同,最终的蓄冰设备容量也就不尽相同。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夜间不能蓄满以及白天不能融完的情况,就是因为蓄冰设备的设计富裕度偏小,与主机制冷量配比不足,但也不能无限制加大蓄冰容量,以免增加初投资。
3.4 乙二醇侧系统设计
串联式蓄冷系统,一般可实现四种工况:双工况主机蓄冷、联合供冷、蓄冰设备单独供冷、主机单独供冷。本项目按乙二醇供水温度3.5℃,回水温度10.5℃设计,7℃的温差是在综合考虑输送能耗、管道保温、末端放大系数及系统安全性等各因素下的综合取值,不具备唯一性,实际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建议在6~8℃范围内。各工况下的参数见表3。
表3 乙二醇侧系统设计参数表
1、设计工况联合供冷
乙二醇侧供水温度℃ 乙二醇侧回水温度℃ 乙二醇侧温差△t℃ 板换处最大小时负荷值(kW) 乙二醇流量修正系数 乙二醇侧流量Q(m3/h) 乙二醇泵修正系数 乙二醇泵台数 乙二醇侧水泵流量Q(m3/h)
3.5 10.5 7.0 31644 1.08 4198 1.1 6 770
2、设计双工况主机单独供冷
乙二醇侧供水温度℃ 乙二醇侧回水温度℃ 乙二醇侧温差△t℃ 最大小时负荷值(kW) 乙二醇流量修正系数 乙二醇侧流量Q(m3/h) 乙二醇泵修正系数 乙二醇泵台数 乙二醇侧水泵流量Q(m3/h)
5.60 10.5 4.90 22150.8 1.08 4198 1.1 6 770
3、设计双工况主机蓄冷(最大蓄冷)
乙二醇侧供水温度℃ 乙二醇侧回水温度℃ 乙二醇侧温差△t℃ 最大小时负荷值(kW) 乙二醇流量修正系数 乙二醇侧流量Q(m3/h) 乙二醇泵修正系数 乙二醇泵台数 乙二醇侧水泵流量Q(m3/h)
-5.60 -2.6 3 13009 1.08 4000 1.1 6 733蓄冰设备单独供冷工况类似于用蓄冰设备取代主机的常规系统,流程较为简单,对应各参数表中并未列出。
对于双工况主机单独供冷的情况,在实际运行中应尽量避免,原因在于如果按表中所列设计温度6.3~10.5℃运行,会形成“小温差、大流量”的不节能模式,末端也需要相应的放大才能满足供冷需求。如果按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3.5~10.5℃运行,主机的出水温度很低,严重降低主机的能效,且水泵的流量会比设计工况下小很多,控制上较难实现,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应通过良好的运行策略避免出现主机单独供冷的情况,否则系统将很难实现原本设计目的,这在目前很多工程案例中得到验证。
乙二醇泵按与主机一对一的原则,共选择6台,每台泵的最大设计流量为770 m3/h。关于乙二醇泵的型式,可选择定频或变频,目前深圳地区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按变频泵来设计。变频可以节省运行电费,但需要良好的自动控制来保证运行效果。对于常规水系统,通过检测末端的供回水压差来调节水泵的频率,这种只检测单一非耦合的参数对PID系统的控制是很简单的,但对于冰蓄冷的乙二醇循环而言,无压力点需要控制,水泵变频的控制参数为保证系统供水温度不变情况下系统输出的冷量,而冷量、温度、流量是相互耦合的,冷量与流量非线性关系,在保证乙二醇供水3.5℃的情况下,必须不断的调整通过蓄冰装置支路及其旁通上的调节阀,来控制蓄冰装置的冷量,这在实际工程中是很难做到的。目前国内相关蓄冷系统集成控制的商家不少,但真正意义上能较好实现系统模糊控制的并不多。另外,流量的变化对于双工况主机出力以及板换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因素,目前没有任何厂家或机构能够给出不同流量下,主机及板换在各工况下的参数变化,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蓄冰侧的四种工况可划分为两大工况,即蓄冷和放冷,从表2可以看出,两种工况下的乙二醇泵的设计流量相差不大,阻力上的差别为乙二醇-水板换的阻力,一般为6m~8m水柱的阻力。如果将乙二醇泵设为定频或针对蓄冷、放冷工况下的二级变频泵,在综合能效及稳定性应该会比变频泵要好,关于此方面的论述详文献【2】。
3.5 运行策略
运行策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冰蓄冷系统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是影响系统成败与否的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同时,运行策略也是在实际运行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不合理的运行策略及实际操作的随意性是造成目前冰蓄冷系统运行失败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因素。同样条件的项目,不同的运行策略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运行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主机在设计工况下的最大蓄冰出力以及蓄冰设备的最大蓄冰能力,同时考虑到蓄冰能力随蓄冰时间的推移不断的衰减,计算出夜间蓄冰时间段内的总蓄冰量;
2、要考虑在蓄冰及融冰的过程中,蓄冰量会不停的因自身保温的原因而不停的消耗,消耗的速度与具体的蓄冰型式及保温型式有关,但总量一般较小;
3、要明确蓄冰装置的蓄冰率及融冰率。由于蓄冰装置很难在预订时间内完成全部蓄冰及融冰,所以设计时要考虑一定的富裕系数。一般钢盘管可取1.1左右,塑料盘管可取1.2左右。
4、相邻时间段的小时输出冷量不能变化太大,无论对于蓄冰装置还是主机,在短时间内大幅度的调整制冷出力都是不利于系统稳定的,要使主机及蓄冰装置的出力曲线尽量平滑。另外,全天的总设计融冰量要小于总蓄冰量,同时考虑富裕度。
5、各时段的蓄冰出力要保证一定的负荷输出比例,这样可使出水温度达到设计温度的同时,保证主机的出水温度不会降低,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根据经验,蓄冰出力比例 一般为40%~50%, 过小则会导致主机出水温度降低,过高则有可能导致其他时段的融冰比例下降。
根据上述5点以及逐时负荷分布图,制定出本案例的设计日100%负荷运行策略,如图2及表4。
图2 设计日100%负荷平衡图
表4 设计日100%负荷运行策略表
时间 总冷负荷 基载制冷 制冷机制冷量(RT) 蓄冰槽 (RT) 取冷率 融冰出力比率
(RT) (RT) 主机制冰 主机制冷 储冰量 融冰量 % —
0:00 900 900 4200 8515 —
1:00 900 900 4150 12660 —
2:00 900 900 4100 16755 —
3:00 900 900 4050 20800 —
4:00 900 900 4000 24795 —
5:00 900 900 3950 28740 —
6:00 900 900 3900 32635 —
7:00 900 900 -135 0 32500 —
8:00 900 900 0 32495 —
9:00 5400 0 3600 30690 1800 5.54 0.50
10:00 7200 0 4500 27985 2700 8.31 0.60
11:00 8100 0 5400 25280 2700 8.31 0.50
12:00 8100 0 5400 22575 2700 8.31 0.50
13:00 8100 0 5400 19870 2700 8.31 0.50
14:00 8550 0 6000 17315 2550 7.85 0.43
15:00 9000 0 6300 14610 2700 8.31 0.43
16:00 9000 0 5400 11005 3600 11.08 0.67
17:00 8100 0 5400 8300 2700 8.31 0.50
18:00 6300 0 4000 5995 2300 7.08 0.58
19:00 5400 0 3600 4190 1800 5.54 0.50
20:00 4500 0 2700 2385 1800 5.54 0.67
21:00 3600 0 2200 980 1400 4.31 0.64
22:00 2700 0 1800 75 900 2.77 0.50
23:00 900 900 4250 4320
合计 103050 9000 32465 61700 32350 99.54
在乙二醇侧系统设计中(见表2),对于100%负荷设计日最大负荷时刻的联合供冷工况下,系统的供回水温差为7℃,乙二醇经过主机及蓄冰装置的温降分别为4.9℃及2.1℃,蓄冰槽相对主机的出力比例约为0.43,即上述提到的 。在任何负荷工况下,只要保证 不小于0.43,就可以在保证主机出水5.6℃的情况下,满足乙二醇供水温度为3.5℃,这样就可以保证主机在供冷工况下始终保持高效运行,这对提高主机COP、节省电费、减少投资回收期有重大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看到将电力高峰时段的负荷全部或绝大部分采用蓄冷出力,而其他时段则采用主机,其出发点在于最大可能的避免电力高峰时段的主机运行,减少高价电力输出,但这必然会导致其他大部分时间段内主机需下调出水温度才能满足乙二醇设计出水温度,导致主机的COP降低,很可能会造成整体经济性下降。另外,一般的蓄冰装置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输出大部分的冷量(外融冰及冰浆机除外),常规的冰盘管设计小时出力一般不大于总蓄冷量的15%,所以将冷量集中释放的设计在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都不大,也违背了蓄冰系统运行策略的基本出发点,这也是目前物业管理在不能掌握设计策略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主观性手段,严重降低了系统的经济性,减小了节电空间,制约了蓄冷的发展应用。
3.6 自动控制
如本文第一节所述,正确的系统设计、良好的控制系统以及符合标准的空调设备是保证冰蓄冷系统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情况而言,造成许多项目运行失败的原因更多在于缺乏优良的自动控制,取而代之的是物业管理公司盲目无序的随意操作。
本人就此问题对深圳地区较为典型的几个蓄冰项目进行了走访,发现绝大部分的物管对冰蓄冷系统的专业认知程度较低,系统操控人员专业素养匮乏,对系统的操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完全脱离了预先设计的运行策略,严重影响了系统的运行效果,蓄冷系统的优越性也很难体现。
抛开物业管理因素,自控系统本身目前也是制约蓄冷系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本文3.4节中已提到,蓄冷系统的冷量输入与乙二醇的流量是非线性的关系,要保证系统在流量变化的情况下实现预定冷量的输出,必须将系统的各参数综合后进行最优化模糊计算,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另外,要求控制系统的算法必须快速、稳定,相应的控制器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控制精度及速度;同时,系统必须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能将以往的负荷数据存储,作为以后负荷预测的依据。目前很少有设备厂商能够提供一套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偶然性负荷变化的工况下,系统的负荷配比的控制。目前市场的控制系统基本都是在普通控制系统基础上做了简单的修改,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控制还有很大距离。
4 经济技术分析
关于固定蓄冰比率下的静态投资及运行费用分析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3】则分析了不同蓄冰比率下的冰蓄冷系统的经济性,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最佳的蓄冰比率,对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其没有考虑“综合考查年限”这一因素。所谓“综合考查年限”,即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的综合最优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组成系统的各设备因品牌或型号不同,设计寿命会相差很大,相应的最优投资回收年限参考标准也就不一样。比如,系统的设计寿命为20年,则投资回收期控制在5~8年之间是可以接受的;若系统设计寿命为10年,则投资回收期超过5年就可认为系统设计不合理,蓄能节电的优势也无法体现。另外,即便设备的设计寿命相同,而业主的管理周期不同的话,也会对特定时间段内的最优方案提出不同要求。比如,物业管理只负责前期5年的管理,则5年时间段的投资回收期就最好为2~3年。若项目的承建方与后期物业管理不是一家单位,由承建方所承担的蓄冷设备增加的初投资在后期运行过程中节省的电费却由物业管理所获得时,承建方则认为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即0年最优,最终导致取消蓄冰系统,采用最小成本的常规系统,这也是目前许多冰蓄冷项目最终搁置的主要原因。
实际工程中,建设单位会对比不同蓄冷率的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判断哪种系统更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种简单的对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投资回收期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以其长短来判断系统的优劣。图3定性的表达了同一个项目不同蓄冷率情况下各方案的总支出与年限的相对关系。其中,方案Ⅰ为不采用蓄冰的常规系统;方案Ⅱ为部分负荷蓄冰,与Ⅰ的交点对应的时间坐标a即为方案Ⅱ增加投资的回收年限;方案Ⅲ亦为部分负荷蓄冰,但蓄冰比率大于方案Ⅱ,初投资也大于方案Ⅱ,同理增加投资的回收年限为b也大于方案Ⅱ对应的年限a,与Ⅰ的交点为c。从图中可以看出,就经济性而言,在a点以前年限,三种方案的优势顺序为:Ⅰ>Ⅱ>Ⅲ;a点与b点之间为:Ⅱ>Ⅰ>Ⅲ;b点与c点之间为:Ⅱ>Ⅲ>Ⅰ; c点以后为:Ⅲ>Ⅱ>Ⅰ。
图3 三种系统的经济性对比
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蓄冰空调系统而言,将投资回收期控制在5年左右是相对合理的。投资回收年限过短则蓄冰节省电费的优势不明显,年限过长则可能导致承建方的投资阻力过大,或由于后期维护、不可测因素导致投资无法回收。另外,项目越大,蓄冷系统的优势越大,增加的投资相对越小。据工程经验,一般部分负荷冰蓄冷系统增加的投资大概占到制冷机房总投资的20%~30%,约占整个项目总投资15%左右。
5 总结
建筑节能是目前我国一个重大的能源战略方向,所有新建、改建的项目都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原则下试图探索各种型式的空调节能方式,而蓄冷系统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随着峰谷电价在全国的逐渐推广,蓄冷系统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在各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当中,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与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应用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我国各方面的基础科技实力要相对落后,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盲目无序的房地产市场催生了浮躁的行业风气,致使经济利益成为了项目开发过程中至上的、唯一的追求目标,而能够提高工程质量、改善社会环境的新产品、新技术由于投资成本的增加,很难得到建设单位的关注,也就无法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所以,希望建设管理部门能够尽快完善行业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监管力度,加大节能宣传力度,促进空调行业的技术水平能有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
[1] 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Z].2012-10-01:259.
[2] 叶小霞等.串联式主机上游冰蓄冷系统中乙二醇泵变频分析[J].制冷, 2006,25(3):71~74.
[3] 张力君,张萍蓄.蓄冷率对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及最佳蓄冷率的确定方法[J].暖通空调, 1997,27(5):2~5.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