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社会科学类论文写作步骤及要领有哪些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6-12-29
简要: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解谜的活动。这种活动既构成了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又需要用学术论文等形式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社会科学类论文写作步骤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解谜的活动。这种活动既构成了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又需要用学术论文等形式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社会科学类论文写作步骤及要领,供大家阅读查看。
社会科学类论文
 
  第一步:收集资料
 
  资料分为文献资料和原始资料两大类。所谓文献资料,就是指已经通过纸张、电脑等存储载体储存起来的那些资料。原始资料则是指需要从研究对象身上才能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两类资料的目的相同、方法相异。
 
  1收集资料的目的
 
  收集资料即是对前人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或原始资料的搜寻和采集,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目的:
 
  (1)把握现状,避免重复劳动。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现和(或)解决某个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为此,需要逐步深入地精确解答这样几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是否做过研究?如果前人已经做过研究,那么研究到了何种程度,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完全没有解决,那么正是我研究这个问题的契机。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那么这个问题的哪些方面是前人没有解决的?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对研究现状准确、全面的把握,这就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研读。
 
  (2)借鉴方法,提高科学性。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是增强学术论文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或许都能为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帮助,但其有效性程度时常会存在差异。通过查阅前人的文献资料,可以较为全面地知悉别人已经采用了哪些方法,尤其是别人进行研究设计的方法、收集原始资料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论证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和技术,从而为自己提供方法借鉴。
 
  (3)界定概念,明晰逻辑起点。概念是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概念引导我们探索”⑤。在经发表的争鸣类学术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学术争论看似精彩,但因为争论者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导致争论的不完全是同一个问题,因而其争论并没有实质意义,清晰界定概念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由于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在文字表述、内涵、外延等方面经常存在不一致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学术论文写作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已有的相关概念界定,并对这些界定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在此基础上选取一种自己赞同的界定,或重新做出自己的界定。
 
  2收集资料的方法
 
  笛卡尔曾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使收集资料的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文献资料和原始资料的收集方法是不同的,下文即分而述之。
 
  文献资料的收集主要可以采用工具法、追溯法和综合法三种方法。工具法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例如,利用电脑登录Springer Link、EBSCO、中国学术期刊、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专业网站查找相关文献;利用网络进入卓越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查找和购买相关书籍;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站查找和借阅馆藏图书。追溯法是通过阅读已经查找到的文献的注释或参考文献来进一步寻找相关文献的方法。追溯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工具法可能遗漏的某些重要文献补充进来。综合法即将工具法和追溯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即先利用检索工具找到一些文献资料,再利用这些文献资料的注释或参考文献来查找另一些文献资料。一般来说,工具法和追溯法能够相互补充,因而将两种方法交替使用的综合法是最好的文献资料收集方法。
 
  原始资料的收集主要可以采用观察法、询问法、实验法等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方法。根据观察的类型,观察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人员观察与机器观察、自然观察与人工观察、公开观察与秘密观察、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连续性观察与非连续性观察等。询问法分为面访调查、电话调查、自填问卷式调查(普通邮寄调查、固定样本邮寄调查、留置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验法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因果关系推断,即研究者通过改变某些因素⑥来观察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被称为因变量)的影响。根据实验研究的环境,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环境(相对于人为控制或设计的环境而言)下进行的实验,其无法有效控制实验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其能够有效控制所有变量。而不是只能控制实验变量。
 
  第二步:确定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选择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否寻找到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将直接决定着论文的成败。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曾指出:“能提出像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像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⑦可见,只有选题有价值,形成的学术论文才有意义。否则,即使下再大的功夫进行写作,也是徒劳无功的。
 
  1选题的来源
 
  为了选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确切地知道从哪里寻找这些问题,这就涉及到选题的来源问题。一般来说,选题几乎不可能完全从头脑中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文献资料研读或实践经历基础上的。具体来说,选题主要有两个来源:
 
  (1)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文献资料可以分为学术类文献资料和实践类文献资料。前者表现为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者表现为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等。在研读学术类文献资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前人研究成果中完全没有研究、部分没有研究或虽有研究但未解决的问题,从而作为学术论文写作的生长点。有些论文或著作在结尾部分还会提及本研究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下一步研究的建议,这也为我们的选题提供了参考。在研读实践类文献资料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中或许还会有新的提法、新的工作思路等等,这些问题、提法、工作思路等可能是学界尚未关注或关注不多的,因而可以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后作为自己的选题。
 
  (2)从实践经历中提出问题。虽然说,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很少是自己所研究的专业的实践工作者,但社会是一本大书,“生活之树长青”。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留意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其中也可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选题。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文中的问题“就是根据他在国外工作生活中的体验提出来的,并给予了答案,认为是勤劳对冲了制度成本”⑧。
 
  2选题的原则
 
  为了选出一个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符合自己学术兴趣、经过努力后能较好地解决的问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创新性。选题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为:第一,这一问题是前人完全没有研究过的,因而对该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尝试填补空白的一项科研活动;第二,这一问题前人做了研究,但完全没有解决,抑或尚有未解决或未关注到的方面,本选题试图有所突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或补充前人的研究;第三,对这一问题前人已经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自己在研读这些研究成果过程中发现,这些研究中的某些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因而尝试用新的材料或新的方法来
 
  验证这些结论,或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上述三个方面中,第一个方面创新性程度最高,第二个方面次之,第三个方面相对低些。
 
  (2)科学性。选题的科学性体现为选题要有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在寻找选题时,要基于文献资料和生活实践审慎地进行,尽可能保证所选择的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3)可行性。选题的可行性强调选题必须是研究者经过努力后能够完成的。为了保证选题能顺利完成,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者要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做出准确评估;第二,研究者要对研究手段、研究时间、经费支持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的选题。
 
  3选题的方法
 
  为了能够选择出一个好的问题,仅仅熟知选题的来源和原则并不够,还应掌握选题的具体方法。资料研读法和资料验证法就是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1)资料研读法。资料研读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比较来寻找选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大致应当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研究者围绕某个方向收集一定数量的资料;然后,研究者集中一定的时间研读和取舍资料,即去掉次要的、低质量的资料,扼要摘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等,并记下自己的体会。接着,按研究主题对摘抄的内容和记下的体会进行分类,即将研究同一问题的资料和围绕同一问题形成的体会归为一类,如基本概念类、研究概况类、发展现状类、对策建议类,等等。随后,对归类后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含同一类型的内部比较和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找到资料中研究的不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体会中哪些是资料中没有涉及或自己有不同看法的,这样就可能自然而然地找到值得自己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料研读过程中,切勿看了一点资料就急着定下选题,而应在全面阅读资料之后再确定选题,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
 
  (2)资料验证法。资料验证法是先有选题设想,然后通过研读资料来验证设想是否可行的方法。一般来说,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研究者事先对选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初步确定了选题范围,但对这种设想是否可行,还没有十足把握,因而需要通过资料阅读来进行验证。验证时需要着重遵循两个步骤:第一步,考察自己的设想是否已被别人论及。如果没有论及或只论及一部分,就可以初步考虑将该设想或其中未论及的部分作为选题。如果自己的设想已被别人完全论及和解决,就应放弃这个设想。第二步,在初步确定了选题后,要通过对资料的研读进一步考虑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足够的精力、充足的经费、丰富的资料、科学的方法来完成这个选题。如果感觉这些条件暂不具备,就应暂时放弃该选题,待以后找机会再研究。
 
  第三步:拟订题目
 
  一般来说,研究者在查阅学术论文或编辑部在审读来稿时,首先看的是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是否阅读这篇论文。可见,论文题目直接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因而题目拟订就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概括地看,论文题目的拟订需遵循三个方面要求。
 
  1精确题目必须准确、全面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既不能过于宽泛和空洞,又不能过于繁杂和琐碎,亦不能似是而非和模棱两可。
 
  2
 
  简洁读者阅读一篇学术论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论文题目。如果题目太长,就容易给读者留下繁琐和哕嗦的印象,进而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因此,题目应该做到惜字如金,用最少的文字精确概括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中文论文的题目最好不超过25个汉字(含空格和标点符号),英文论文的题目最好不要超过100个字符(含空格和标点符号)。题目如果用一行文字能表达完,就尽量不要用两行。
 
  1清楚题目要能清晰地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看就理解。拟订题目时,尽量避免用艰涩的词汇、不常用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等,否则容易让读者费解。拟订题目也应避免使用生造的和生僻的词汇,以免读者看不明白,并在读完全文后产生故弄玄虚的不良印象。题目通常由名词性的短语构成,如果有动词也大多以动名词或分词的形式出现。题目有时也用疑问句的形式,从而显得较为生动,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过,题目一般不用陈述句的形式,因为陈述句容易带有判断色彩,从而显得比较僵硬、死板和不够简洁。
 
  第四步:拟写提纲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有些作者不太愿意写提纲,习惯于直接写初稿。如果作者在头脑中已经把提纲拟好,那也未尝不可。如果作者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明确的结构安排,那么拟写提纲就是不应被省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提纲是正式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体现了作者对整篇论文思路和框架的构思。学术论文需要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或原始资料,逻辑严密、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地展开论述,从而严谨科学地论证主要观点或得出基本结论。而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提纲,就能够做到纲举目张,确保论文结构的完整、层次的分明和逻辑的一致,并能够按照提纲中各个部分的具体需要来选择资料,将资料的作用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提纲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简单提纲往往比较简略,只涉及论文要点,对于每个要点具体应如何展开则不加描述,因而经常只有一级提纲。如果作者已经深思熟虑,就可采用简单提纲,否则,就应采用详细提纲。详细提纲是将论文的要点和每个要点怎样展开都详细列出,因而往往会形成三级提纲。
 
  拟写提纲时,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学术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拟订框架,防止所列条目偏离主题。第二,要考虑提纲的逻辑性,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拟写提纲时,内在逻辑结构的安排方式问题不容忽视。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并列结构,二是递进结构,三是综合结构。并列结构是指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主从之分或逐层展开的关系。采用并列结构的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之间可以调换位置而不影响逻辑的自洽性。递进结构是指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逐层深入、逐步展开的内在逻辑关系,即由第一部分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由第二部分自然地引出第三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不可随意调整,否则就会造成逻辑混乱。综合结构是指在学术论文中交叉采用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的结构安排方式。第三,要确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明确各个部分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确定各个部分的比例分配和全文的篇幅,做到各个部分的比例分配与其地位和作用保持一致,全文的篇幅长短与研究主题保持协调。
 
  第五步:撰写引言
 
  引言顾名思义就是引出学术论文本论的文字。作为引导性的文字,引言通常包括介绍研究背景、阐明研究问题、明晰基本概念、交代研究方法等内容。⑨
 
  1.介绍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通常包括本论文的实践由来和研究概况。实践由来侧重围绕本研究在实践界是何时提出的、近期又被如何强调和提出什么新要求等方面展开,从而凸显本论文的实践价值。研究概况需简要介绍本论文关注的主题在学术界已经做了哪些研究,研究到何种程度,这些研究存在哪些不足或忽视了什么问题,从而昭示出本论文的理论价值。总之,介绍研究背景的主要目的是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亦即让读者理解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2.阐明研究问题
 
  在研究背景中,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概要回顾来发现既往研究的不足或忽视了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论文尝试解决的总问题。作者需要对引出的总问题进行初步阐释,让读者对这个总问题形成准确、全面的理解。在阐释中,有时不仅要对总问题本身进行解释,而且要“围绕总问题层层剥离出一个个子问题,其中的总问题犹如一棵树的树根,由总问题进行第一次分解所形成的子问题犹如主要树干,将第一次分解出的子问题再进行第二次分解形成子问题的子问题,依此类推,就形成了一棵‘问题树”’⑩。
 
  3.明晰基本概念
 
  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引言中并非必不可少。如果本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是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和为同行所熟知,就没有必要对本论文所用概念加以界定。如果本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是学术界尚存争议或比较新颖的,就有必要花费一定笔墨对概念做出厘定。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利于始终围绕本论文界定好的概念之含义展开研究,避免因滑向概念的其他含义而造成逻辑上的矛盾性或不统一性。
 
  4.交代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引言中,应当对本论文为了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而采用的方法做一交代。否则,哪怕论文的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非常引人注目和令人振奋,但读者也可能因不明白本论文究竟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而对观点和结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当然,如果本论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传统和常规,那么只需一带而过地论及所用方法对解决研究问题的适切性,而无需对方法本身做过多阐释。如果本论文所用方法比较新颖和不为同行熟知,那么还应对方法本身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这种解释只要让读者明白该方法究竟是什么即可,不应过多展开,以免偏离主题。
 
  第六步:撰写本论
 
  本论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本论的写作过程是在提纲基础上,进一步推敲和明晰论点,并选取恰当而充分的材料加以论证的过程。在写作时,提纲不是一成不变和必须严格遵循的,而应根据写作时获得的新认识灵活地调整。写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怎样运用专业的语言提炼出新的论点⑾,怎样运用新的材料⑿和(或)新的方法⒀对新论点做出准确、深入、客观的论证”这两个问题展开,并注意论述⒁时语言的流畅性、行文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个高质量的本论应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方法有效、逻辑严密),论述顺畅,即“论点方面要观点鲜明,有破有立;论据方面要提要钩玄,鞭辟入里;论证方面要爬梳剔抉,细致入微;论述方面要简洁明快,神完气足”⒂。
 
  在撰写本论时,尤其要注意论点与论据的统一性、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契合性。(1)论点和论据相统一。本论中使用的论据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这些论据既要真实可靠,又要与论点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从而增强论点的说服力。(2)论据与论证方法相契合。论据必须借助合适的论证方法,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例证法(直接证明、诠释证明)、推理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引申推理)、比较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综合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角度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应根据论据的具体内容,酌情选用上述论证方法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
 
  第七步:撰写结论
 
  结论是学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可称为“结论与讨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⒃
 
  1.陈述论文的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
 
  通常情况下,在本论的不同部分已经相应地包含着作者的观点或结论。本部分只需将这些观点或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集中地呈现给读者。这种归纳和总结必须是高度概括性的,不应展开,否则就容易与正文中的某些内容重复。
 
  2.说明论文的长处和短处在高度凝练地陈述论文的观点或结论后,随后应对本论文的长处和短处做一全面的说明。尤其不应忽视本论文的短处,因为对读者特别是研究者或审稿人来说,往往非常注意短处,以作为研究的新起点或提修改意见的切人点。可见,如果作者对本论文的短处避而不谈,那么一旦被读者发现,就可能导致他们对观点或结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3.剖析论文与其他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在就论文自身谈其长处和短处之后,还需将本论文与既往研究加以比较。比较的目的绝不是要夸耀自己的研究如何比既往研究更好,而是为了客观地分析本论文与既往研究相比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比较中,最忌讳的是掩盖本论文的缺陷,最重要的是要讨论本论文与既往研究在观点或结论上存在什么差别以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别。假如通过比较后实在搞不清为什么会存在差别,那么宁愿省略差别的原因分析,也不要妄自断言本论文的观点或结论是正确的,既往研究的观点或结论是错误的。
 
  4.阐释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部分还应对本论文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在理论上的价值和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可能前景做出中肯的剖析,并清楚地交代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重要性。
 
  5.交代论文未解答的问题和可能的努力方向本部分最后还应简要指出本论文中没有解答的问题,并指明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努力方向,从而为他人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第八步:提炼摘要
 
  摘要有时又称为内容提要,它是对论文主要内容择其要点加以介绍。摘要的作用在于,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大致了解该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得出的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摘要分为报道性摘要和提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相对更为全面。提示性摘要只介绍论文的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不提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相对更为简洁。一般来说,在中文论文中,多数期刊采用的是提示性摘要;在英文论文中,往往采用报道性摘要。
 
  提炼摘要的基本要求有:(1)完整性。如果是报道性摘要,就应当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都加以介绍,不应有遗漏,尤其是不能漏掉某一个或某几个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如果是提示性摘要,因为只介绍论文的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所以更不能有遗漏。(2)重点性。对报道性摘要而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虽不应省略,但只能一带而过,并重点介绍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其他内容则无需涉及。对提示性摘要而言,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是唯一的重点,无需再提及其他内容。(3)简洁性。摘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文字精炼,点到为止,无需展开。中文论文的摘要长度通常在200--500字之间。(4)客观性。报道性摘要就是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的客观陈述,提示性摘要就是对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的客观介绍。写作两种摘要时,自己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价值祛除式的提炼,而不应进行主观评价,也无需通过与既往研究进行比较来凸显本论文的价值,更不能自我褒扬甚至吹嘘。考虑到这一点,摘要一般用第三人称来写,不要出现“本文”、“我们”、“作者”、“笔者”等主语,以免影响表述的客观性。
 
  第九步:选取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体现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关键词通常从论文题目、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取。可以选作关键词的词或词组通常包括叙词和自由词两类。叙词是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中的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自由词是指在《汉语主题词表》中找不到的词,如体现该论文主题中的新学科、新理论、新概念等新的名词术语就可能尚未收入《汉语主题词表》,因而无法从表中找到。关键词的数量通常为3—8个。关键词的选取需遵循专指性规则、组配规则和自由词标引规则。
 
  所谓专指性,是指一个词或词组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在使用叙词时,只要在《汉语主题词表》中能查到与主题概念对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能使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如果在该表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叙词,而上位词又与主题概念相符,此时可选用上位词。例如,“政府职能”在《汉语主题词表》中可以找到这个专指词,就必须优先选用,而不能用其上位词“职能”标引。
 
  叙词组配应当是概念组配。而概念组配包括交叉组配和方面组配两种类型。交叉组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进行组配,从而用来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公共服务职能”可以用“公共服务”和“职能”这两个叙词确切地表达《汉语主题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方面组配是指将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进行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政策连续性”可用“政策”与“连续性”组配,以便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进行叙词组配时,应优先使用交叉组配,然后才考虑方面组配,并且一定要用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来组配,从而避免越级组配。组配后的词或词组要做到清楚、确切,而且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当无法用组配规则表达文献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或相关叙词。
 
  第十步:修改初稿
 
  论文修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论文修改是指在论文写作的每一步所做的修改。它既包括论文初稿形成后针对初稿进行的修改,又包括论文从收集资料开始直至初稿完成之前的九个步骤所做的修改。收集资料虽然没有正式动笔写,但也可能存在对收集资料的范围、方法等进行调整的活动。由于这个活动也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因而亦可视为论文修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狭义的论文修改仅指论文初稿形成之后针对初稿所做的修改,即修改初稿。对于修改初稿而言,其修改的范围主要包括观点的修改、结构的修改、材料的修改、语言的修改、标题的修改等五个方面。修改初稿时应着重从这五个方面反复修改,直至达到相应的要求,方能定稿。
 
  1.观点的修改观点是论文的“灵魂”。一篇论文如果观点方面存在缺陷,那么其质量就会大受影响。有鉴于此,修改初稿时,最为重要的是要对论文观点的正确性、深刻性、新颖性加以推敲。为此,要立足全篇,理性审视论文的中心观点是否正确、深刻和具有创新性,如若没有,则需对中心观点进行修正、完善,甚至要重写论文。在中心观点修缮完毕后,接着需要考察分观点与中心观点是否一致,分观点是否准确、全面。如果不准确,就需修改,如果不全面,就需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结构的修改结构是论文的“骨架”。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论文内容表达的效果。论文结构的修改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1)思路和层次是否清晰。对思路和层次的检查既要从具体标题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也要从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具体标题之间关系的把握主要看论文标题与标题之间是否符合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或综合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当论文采用递进结构时,要看具体标题的顺序是否颠倒。如颠倒了就会导致逻辑混乱,因而必须调整顺序。对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主要看相邻自然段之间是否符合转承起合的要求,在意思上是否连贯顺畅。如果自然段之间意思贯通不畅,就需重新整理思路,并对相关阐述加以梳理贯通,有时需增加一些过渡性的话语,有时需对自然段的位置或其中某些内容的位置进行调整,有时还需增补一些内容。总之,对思路和层次的修改直至阅读时产生一气呵成之感,方算达到基本要求。(2)结构是否完整。一篇学术论文通常由引言、本论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修改时应对照这些内容,将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当然,引言、本论和结论中的具体内容也是相对的,如果通读全文时,发现缺少个别内容并不影响全文的完整性,那么也可省略。(3)结构是否紧凑。如果论文结构比较松散,就需将多余的材料删除,将可有可无的材料缩减或删去,将偏题、添枝加叶或无关紧要的句子删掉。同时要对每个部分之间的衔接、过渡和照应,语气贯通等进行审查和修改。
 
  3.材料的修改材料是论文的“血肉”。材料的修改是指对初稿中所用的材料进行调整、删节或增补。由于材料是证明论文观点的论据和使观点充实化、丰满化的重要支撑,因而所用材料必须符合三个方面要求:(1)必不可少。选用的证明观点的材料对证明论点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少了该材料之后,论点就无所依托。如果材料并非必不可少,而是可有可无,那么就应删节。(2)真实可靠。材料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如果不够真实可靠,就会大大影响观点的可信性和正确性。故而,假如材料的真实可靠性存在问题,就必须对这个材料进行调整甚至替换。(3)恰到好处。为了证明观点所引用的材料既应恰当贴切,又要不多不少。如果材料不能准确有力地论证观点,就需对材料进行调整;如果材料过于冗长和芜杂,就需进行提炼和简化;如果材料太过粗略或陈旧,就需细化或替换。一句话,为了做到恰到好处,必须逐字逐句地对材料进行推敲,然后酌情调整、删节、增补,直至能恰如其分地证明观点为止。
 
  4.语言的修改语言是论文的“细胞”。论文的形成必须以语言为基本载体,论文的观点和结论必须靠语言来呈现。对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练、可读。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修改初稿时,必须对语言进行反复推敲修改,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为了增强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对论文中生造词汇、误用词类等用词不当的情况加以查找和改正,需要把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语句改为准确的文字,需要仔细校对和改正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需要对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图标等进行仔细校正。第二,为了增强语言的简练性,需要逐字逐句地字斟句酌,删去重复的或可用可不用的词句,并将哕嗦冗长的语句改为精练的文字。第三,为了增强语言的可读性,需要把拗口的词句改为流畅的词句、把平淡的语言改为生动的语言、把晦涩的文字改为明快的文字,需要把搭配不当、结构残缺、结构混乱等有语法错误的病句改为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需要理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实现上下贯通、前后一致、逻辑自洽。
 
  5.标题的修改标题是论文的“眼睛”。论文的标题包括论文题目和具体标题。前文已经指出,论文题目应做到精确、简洁、清楚。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具体标题。在检查和修改论文标题时,应严格对照这三点要求进行。一是按照“精确”这个要求,检查标题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论文的内容,如果发现题不配文,就需修改,直至符合要求为止。二是按照“简洁”这个要求,检查标题是否短小精炼。如果发现标题太长或哕嗦,就需按要求修改。三是按照“清楚”这个要求,检查标题是否存在笼统、含糊、词不达意的问题,是否存在使用生造的或生僻的词汇、不常用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等问题。针对笼统、含糊、词不达意问题,需仔细推敲和修改用词和表达;针对使用生造的词汇等问题,需改换词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替换掉不常用的公式和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