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本文是一篇金融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
摘要:近年来,受监管政策趋严、金融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互联网与票据业务进一步融合,票据业务创新持续活跃。在票据业务创新加快、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大量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的违规交易,对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构成很大挑战,增大了票据市场风险。如何有效防止新兴票据业务风险进一步蔓延,是当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在结合相关数据分析新形势下票据业务资金运行逻辑和业务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票据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并借鉴国外发达票据市场建设和风险防控经验,提出完善国内票据市场运行体系,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电子票据,票据贴现,票据中介机构,票据市场,操作风险,票据业务
一、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票据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基本交易模式
1.概念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明确规定,票据分为汇票、本票和纸票三种类型(见图1)。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在委托付款人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具体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而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划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由商业银行承兑,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人进行承兑。2.票据业务的主要交易模式。传统的票据业务主要包括承兑、贴现(直贴)、转贴现、再贴现和回购(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几种主要交易模式(见图2)。票据贴现(直贴)是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行为,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为取得资金,通过向商业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申请给商业银行的行为,其本质上是持票人向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途径。票据转贴现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将未到期已贴现或者已经转贴现的商业汇票进行申请,包括回购式转贴现和买断式转贴现两种形式。票据再贴现则是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进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3.新形势下票据规避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和模式。随着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为拓展业务、规避监管,商业银行在传统票据交易模式基础上衍生出诸多新型交易模式,包括票据“滚动签发”模式、“双买断”模式以及“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等几种常见的基本交易模式。“滚动签发”模式是指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再把贷款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将银票贴现,贴现所得资金作为保证金,再次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并将银票贴现如此往复。“双买断”模式是商业银行最初采用规避信贷规模的业务模式,也被称作“票据代持”模式,具体操作是银行在以买断方式购入票据的同时,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卖出方再以约定价格购回被买断票据,其本质是买卖信贷规模的行为。“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是“双买断”模式以后发展出来的高级别交易模式。商业银行在利用转贴现、回购等基本同业业务的基础上,将业务模式进行复杂化。这些新的交易模式虽然在完成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了大量的资金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但却是规避监管的违规行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票据市场的各种风险。
(二)票据业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发达国家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早在19世纪,英国便开始出现银行承兑汇票。到20世纪初,美国国际贸易实现快速发展,作为支持国际贸易发展的金融产品,银行承兑票据业务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规范,当前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票据业务发展运作良好,借鉴其发展经验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发展模式:放任兼营模式。由于美国的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因此该模式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主要以商业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由于商业票据不需要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美国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业票据一直保持第二位,仅低于国库券。而银行承兑汇票则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目的是向进口商提供信用额度支持的票据。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具有信用等级高等优点,承兑业务量在美国一直保持爆发式增长。英国发展模式:引导专营模式。英国的票据市场主要包括优良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一般商业票据及其它票据四种。由于英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票据市场也主要依赖自身的市场化运行来完成,英格兰银行只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时介入进行引导规范。因此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市场与央行行政协调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票据市场分别成立了票据贴现所和票据承兑所,通过将贴现和承兑业务分开经营,进而达到风险隔离、专业经营的目的。其中票据贴现所在整个市场当中起着中心作用,是承担着连接英格兰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桥梁。日本发展模式:强管制模式。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便出现了票据买卖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日本票据市场主要以期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其中期票是信用良好的企业以融资为目的使用和流转的商业票据;而银行承兑汇票则是日本以增强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由银行进行承兑、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型企业提供的融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贴现贷款在信贷总量当中占据很大比重,并且日本银行将票据承兑与贴现视作贷款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日本银行对票据业务的管理十分严格。通过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票据市场业务模式可以看出,成熟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多层次的中介机构以及完善的中介规范制度在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此外,从国外发达票据市场可以看出,票据作为交易工具主要分为纯融资类的商业票据和以真实贸易关系为基础的银行承兑汇票等两大类,其中具有融资功能的融资类商业票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对象;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已经成为支持出口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国内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业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票据市场日益成熟,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成员逐渐由商业银行扩展到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具体而言,国内票据业务大致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94年):票据业务的探索阶段。1981年,上海率先推出银行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中国票据市场进入探索阶段;1982年央行推行倡导“三票一卡”,形成了票据市场的开端。第二阶段(1995~1999年):票据业务的基础建设阶段。1995年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国内票据市场迈入基础建设阶段。1997年和1998年相继又颁布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票据业务的法制基础初步健全。1999年《关于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对贴现率和再贴现率进行改革,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事实上,在2000年之前,国内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相对较少。第三阶段(2000~2014年)票据业务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增多,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大大提升。随着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票据经营模式,票据市场运行机制逐步走向成熟。2008年,人民银行推出ECDS电票系统,不断完善票据交易平台。与此同时,票据市场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各商业银行利用票据进行信贷投放和调控,票据成为有效的信用和融资工具。这一时期票据业务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2008年承兑总量达7.1万亿,较2000年增长近20倍。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票据业务变革发展阶段。2015年以后,随着票据资产吸引力的提升,票据业务资金化运作趋势的日益增强,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快票据贴现后的转贴现周转运作,从而使得票据贴现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据央行数据披露,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累计贴现27.3万亿元,同比增长41.9%;期末贴现余额4.9万亿元,同比增长60.6%(见表1)。但随着资金化运作和创新模式的不断增加,票据案件不断爆发,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进入整顿规范阶段。由于票据案件频出,票据市场进行整顿(见表2),2016年票据融资余额较2015年底增幅已经有所趋缓,但规模较往年仍然增长很快。
(三)票据业务发展呈现新特征
在新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下,票据业务发展较以往呈现出新的特征。1.票据业务创新发展加快。受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环境变化影响,票据市场创新空间有所增加,票据业务创新发展加快,衍生出包括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互联网票据产品、票据资管业务、票据资金池业务以及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票据业务模式。随着参与主体和创新产品的不断增加,票据业务模式和流程趋于复杂化,贴现资金逐渐脱离传统流向,票据业务风险管理难度日益增加。2.票据业务风险日益突出。受宏观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速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资产配置稀缺,利润率下降明显。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繁荣发展的同时,外部风险开始向票据市场不断蔓延,票据风险案件不断显现。2016年以来,农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等金融机构接连爆出票据风险案件,票据交易模式复杂,所涉金额重大,票据行业亟需加强管控,进行治理。3.票据业务集中在传统行业,参与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来看,行业结构方面,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近些年一直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企业结构方面,近些年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的三分之二基本都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行业结构还是企业主体结构,均是当前信用风险频繁暴露领域,导致信用风险在票据业务领域中有所传导。4.电子票据发展迅速,但纸票仍占主导。在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受电子票据交易效率高、交易风险小等多种因素影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持续增长,贴现、转贴现业务增幅较大。但总体而言,虽然电子票据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票据业务载体仍以纸票为主。据央行数据披露,2015年,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金额为238.23万亿元,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金额为5.6万亿元,仅占比约为2.35%。由于纸票存在交付、验收等人工环节,易出现违规操作,因此会导致较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5.票据承兑和贴现余额明显增加(见图3),但贴现票据规模明显小于开票规模。在票据一级发行市场中,由于企业大量的融资需求,以及票据本身属性,票据签发和承兑业务需求量很大。但在票据二级流转市场中,银行表内的贴现及转贴现业务需求则相对有限,这就使得票据一、二级市场间出现一定缺口。2006年贴现票据占总承兑票据比例将近80%,而这一比例在最低谷时候仅为22%,2015年以来流动性宽松环境下这一比例回升到45%,但仍有半数以上票据未获得贴现。当票据融资无法通过正常银行渠道获得满足时,企业便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导致票据市场畸形发展,加大了票据市场的风险。6.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中小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更高。大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占比不断下降,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日渐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见图4)。农商行和城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受利率市场化和资产配置稀缺等因素影响,利润增速下降,多数通过大批量的票据交易买卖以及过桥行或者代持票据等票据交易模式,扩大其利润来源。此外,少数票据中介与中小银行机构利用同业票据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利用清单交易代持或者回购,采取一票多卖方式骗取银行资金,早期用于票据经营,后期挪用至资本市场或者投资市场,这些行为均加大了票据业务的风险。
二、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监管政策日趋严格、资产配置稀缺以及信用风险不断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在面临利润增速下降的同时,面临资产负债结构、资本和信贷约束等一系列监管限制。由于票据业务具有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特殊属性,通过一定的交易结构设计可以减轻商业银行经营机构的信贷规模和存贷比考核压力,节约资本占用,同时能够带来保证金存款,因此多元化的票据创新产品和交易主体应运而生。但在票据创新业务增加的同时,票据案件不断爆发,各项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一)经济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政策鼓励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对企业而言,票据融资成本较低,审批手续相对简单,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票据贴现获取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从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可以看出,近些年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签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为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票据业务是中小型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大量中小企业对票据业务的巨大需求为票据业务参与经济发展和适应金融趋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票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2.互联网金融和综合化金融的发展提供创新驱动。互联网平台在信息搜集和共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发展对推动票据业务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票据质押、委托等业务流程,并能有效提高其业务效率。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产品创新,利用大数据能够降低审查成本。此外,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基金、信托等非银行机构进入到票据市场当中,综合化金融的发展促使票据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资产荒”蔓延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压力。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受股市资金回流避险、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信用风险增加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传统资产配置的收益率不断下行,高收益低风险优质资产稀缺。“资产荒”对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形成较强的压制作用,利差在没有利率管制保护的情况下将继续收窄(见图5),以往经济扩张时期的高收益低风险资产投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对商业银行而言,票据业务具有风险低、期限短、周转快、收益率稳定等特点;票据期限短(一般为6个月),流动性好,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此外,作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票据业务要求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其风险状况相对信贷业务而言易于甄别,并且票据保证金额度也基本能够覆盖其所面临风险。票据业务的诸多优点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其资产配置。4.监管政策日趋严格,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约束增强。利率市场化、存贷比取消以及巴塞尔Ⅲ协议的实施等监管政策都将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业务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利率市场化导致传统信贷业务息差不断收窄;巴塞尔Ⅲ协议对商业银行实行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要求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这些监管政策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依赖资本消耗和资产规模发展的传统方式造成很大考验,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替代信贷资金贷款,以达到降低资本占用、调节信贷规模目的。5.商业银行不良率高企,信用风险不断攀升。受宏观经济换挡减速、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近几年依旧延续持续上升态势,不良贷款进入加速暴露阶段。截至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不良贷款较年初增长1177亿元,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不减(见表3)。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持续恶化,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风险爆发领域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小微企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同时也是票据业务交易较为活跃行业,导致票据业务信用风险有所增加。资料来源:WIND。
(二)经济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风险
1.当前票据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①。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未落实到位。监管机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要设立专营部门制,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进行买入返售、转贴现等同业票据业务时必须经由总行授信。但当前商业银行实际操作中,与监管规定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此外,商业银行内控管理规定要求分支机构在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时,要先有保证金再进行贴现,但分支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基于业务考核等多方面需求,对保证金和贴现的先后顺序并未严格执行,有时甚至逆流程操作。二是部分商业银行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票据中介凭借其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票据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票据中介通过直接参与票据买卖赚取差价、提供相关信息收取佣金等方式活跃于票据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统一的标准,票据中介协同商业银行离行离柜办理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或者进行伪造票据以及非法集资等各种套利违规行为,使得票据市场风险不断增加。此外,票据中介通过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渠道在其他银行开立同业账户,通过票据贴现获得资金违规挪作他用,放大了票据市场的各项风险。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利用票据贴现业务规避监管,削减资本占用。部分商业银行利用票据代持模式,通过即期卖断+远期买断行为来买卖信贷规模,进而达到暂时削减信贷规模或者调节报表数据;有的商业银行利用第三方机构,通过“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调节信贷规模;此外,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将票据资产转化为资产管理计划,进而通过投资方式替代票据贴现,以实现调节会计报表并减少资本计提的目的。四是部分商业银行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掩盖信用风险。部分商业银行与企业相互勾结,通过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吸收存款,虚增资产负债规模;部分商业银行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为企业办理贴现资金借新还旧,能够起到掩盖不良资产的作用;部分银行还通过人为倒换业务类型,造成银行资金空转,将票据业务作为调节经营指标和绩效收入的工具,提增中间业务收入,虚增绩效。五是票据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票据中介机构在票据市场当中承担着信息中介角色,随着票据市场的繁荣发展,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目前尚未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票据中介机构进行规范,造成票据中介与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操作,产生大量业务操作不规范、利用监管差异套利等不合规行为。对票据市场多方参与主体的合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增大了票据市场风险管理压力。近期发生的中信、农行等票据案件便是票据中介机构、少数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民间资金机构相互勾结进行的违法违规行为。六是票据市场电子化程度较低。虽然电子票据具有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提高交易效率等诸多功能,但由于企业传统观念、交易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票据市场电子化程度依然较低,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当前情况来看,2016年一季度,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41.36万笔,金额1.83万亿元,只占票据业务总额的3.96%。票据市场缺乏新兴的投资主体、市场透明度较低、票据经营机构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各方面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多方面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电子票据的发展。2.当前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由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各种矛盾显现,隐性风险逐渐显现化,票据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当前票据业务比较突出的是操作与合规风险。随着票据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衍生出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票据交易模式,纸质票据在银行同业间频繁周转,经过多道人工交付验收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尤其是近期频发的票据案件当中,商业银行间通过票据代持模式、“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滚动签发模式以及互购票据资产等模式将操作与合规风险暴露无遗。此外,票据中介的介入也加剧了银行间的操作与合规风险,地下经营的民间中介游离于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通过收购或者倒卖票据从中赚取差价,或者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操作规避监管要求,获取套利,对票据市场的合规经营产生很大影响。二是信用风险。从票据业务发展特征可以看出,票据业务参与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历来是信用风险高发区,中小企业债务风险的不断积累和暴露导致票据业务信用风险不断攀升。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出于考核或者业务需要,经营意识不端正,违规操作,规避总行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信贷管控,忽视对客户的实质性风险管控和票据业务的合规风险,造成银行信用风险不断积聚。三是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票据业务作为连接实体经与与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其创新发展在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息差收窄、拨备增加,票据业务价差收窄,甚至会产生利率倒挂,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此外,随着表外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部分银行期限错配较为严重,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票据风险高企、违规案件频发的形势下,为防止票据业务风险进一步蔓延,应当在把握当前票据业务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运作机制,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一)完善票据市场运行体制机制
1.健全票据业务政策法规。从当前发生的票据案件以及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票据相关政策法规存在诸多漏洞,加之利益诱惑,最终导致票据交易主体采取各种形式规避监管,引发多起风险案件。为有效遏制票据交易主体和票据中介等违规乱象,降低票据市场各类风险案件的发生,监管部门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现有票据相关政策法规,因时制宜,使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更符合新形势下票据业务的发展情况。2.进一步规范票据中介的经营管理。当前多数票据中介尤其是民间中介的经营管理基本都游离在监管范围之外的灰色地带,但其存在又符合票据业务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从监管的角度对票据中介机构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票据中介机构的准入标准化和经营专业化来规范票据中介机构的组织形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行统一行政监管、差别化监管和隔离监管以及自律组织规范等方式来对票据中介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督管理。3.鼓励并推动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电子票据能够弥补纸质票据遗失、损坏、作假等缺点,同时能够提高票据业务的时效性、透明程度和标准化水平,有效避免纸质票据带来的诸多风险。而当前我国电子票据市场的配套设施和运作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应当大力推动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建议将电子票据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和监测范围,充分发挥电子票据的优势;尽快建立并完善电子票据系统,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形成;在票据业务当中给予电子票据业务更多优先支持,鼓励电子票据业务发展。4.积极推动征信体系平台搭建,降低信息不对称。当前诸多票据违规操作的本质原因是票据业务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有必要推动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监管机构以及交易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业务效率,降低对企业的审查成本,同时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此外,在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进行转贴现等票据同业业务时,还能提高机构间票据交易的效率和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减少伪造和变造票据、票据诈骗等案件发生,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
(二)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1.高度重视票据业务风险,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理念。商业银行应当树立并强化合规经营、风险防控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在整个业务流程当中,前、中、后台都应当高度重视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在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注意票据业务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这一重要特性。此外,要重点加强票据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素质考核,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鉴别能力。随时关注业务人员的思想动态,加强正面引导和风险案例教育,防范道德风险。2.强化存量票据业务的结构调整和风险化解工作。一是建议对存量票据业务进行结构调整。根据当前不同风险的行业分类和行业政策情况,重点压降高风险类客户和行业为限制进入类客户。同时完善结构调整监测体系,对存量调整进度和增量业务防控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实时监测,重点对限制类行业和限制类客户予以关注。二是建议做好存量贷款风险化解工作。商业银行应当将高风险客户纳入风险管控重点名单,定期监控变动情况,同时对高风险企业逐户制定化解方案,落实存量客户风险化解工作。3.做好增量业务的风险管控工作。除了严把存量业务关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新增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严把票据业务的准入关口。对当前处于风险较高行业的企业以及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提高准入标准。同时,针对个别分支机构片面追求保证金存款的错误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保证金监测分析制度。此外,由于贸易背景不真实,融资性票据的自偿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势必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合规风险。因此要加强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与监测,综合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金融师论文投稿期刊推荐:《西南金融》办刊宗旨:坚持正确导向,发扬创新精神,繁荣金融科研,引导金融实践,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读者对象:面向金融机构广大干部职工,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管理和财务人员、财经院校师生和广大财经工作者。《西南金融》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收录,2005年1月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专家委员会审核,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精品数据库”。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