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
1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高一虹等将研究方法分为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均为材料性研究,即实证研究,以系统、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非材料性研究则不是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根据该分类方法。,近十年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占81.30%,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比重相当,各占9.35%。从分布来看,近两年质化研究数量有一定的上升,量化研究相对平均。
2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基本是针对以英语为目标语的双语教学,原因不言自明。这139篇论文中,只有一篇是讨论非汉英双语教学的。从开展双语教学的体育课程类型来看,研究既涉及体育专业课程,也涉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上前者占优。体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又以术科双语教学研究占绝对比重。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教学模式、教学原则、问题与对策等。
2.1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就必要性而言,多数学者持肯定的态度。宏观上,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体育交流国际化和体育理论知识与世界同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办学质量的需要。中、微观上,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增加交叉学科的互融性;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以致用;提高体育师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获取外文体育资料。一些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一态度。虽然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大多认为体育课程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他们认为目前的师资基本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达到接受双语教学的水平。很多学者把这种可操作性归结为体育课程的自身优势———直观形象,自然真实,小班化,互动性强,教学形式多样性、开放性和娱乐性,协调用脑,体育术科语言刺激强度大等等,凡此种种,都有利于语言的掌握。然而,学界也并非众口一词。与前述迥异,有学者指出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并不具备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从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对象,双语环境、双语教材等方面来看,体育院系的双语教学与真正的双语教学相去甚远”,这种“双语教学热”实际上是一种“羊群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重新审视,慎重施行。
2.2教学模式研究
许多学者在引用国外双语教育模式术语时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他们在进行体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分类时主要依据课堂上母语和目标语的使用比例。有学者认为双语过渡模式是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由维持母语式过渡到双语过渡式,最终进入“完全浸没”式。也有学者认为针对某些专业也可以适当采取“浸润式”(浸没式)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类似的还有初、中、高三级教学模式,“渗透型、穿插型、示范型、完全型”的四级模式以及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蔡珺则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建立“体验式体育双语教学模式”。
2.3教学原则研究
不少学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适合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简练性和情境化:语言描述简单、精练、准确,语言与技战术实践相结合,看、听、说、做同步。有学者提出要灵活把握目标语和母语的使用比例。赞美原则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双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2.4问题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难免。首先反映在教学结构的三要素,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学生整体水平低且不同学科、专业、项目的学生间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教材陈旧、不配套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教学观念滞后,重知识技术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不明确;教学内容只涉及简易单词和口令,无法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思维能力;教学形式受制于师生目标语水平,相对于中文讲授,英语讲授部分单调呆板。原本活跃的学生因为英语表达的障碍其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影响;缺乏学习外语的环境;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2.5对策研究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重视英语应用能力,充实英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明确教学目标:专业目标(首要目标)、能力目标(终极目标)和语言目标(基础目标);把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看成素质教育的体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长期性。开展师资培训,方式主要有:出国进修,国内培训,大力引进。加强校际交流、实现人才共享也是缓解体育双语教师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和双语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还有学者提出开设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或鼓励攻读双学位。在教材方面,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些学者追求原汁原味,倾向原版教材,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当选用翻译教材,而更多的学者提出要加强体育双语教材本土化建设,如选用母语教材英译或引进与自编相结合,既保持体育学科教学的一致性,又融入了国外教材的优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双语语料库。学者们一致认为,就目前看,体育双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可采取选课制度,设立门槛。有学者提出在优质高效的英语教学基础上将体育双语教学班设为英语特色班。体育课学生层级性非常突出,应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学者建议体育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公共体育课可率先试开实验班。也有人建议根据英语水平由高到低分成英语班、双语班和中文班。为了保证体育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有学者建议双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改革考核制度。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力求考试成绩构成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口试笔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建议充分利用体育院校学生思维敏锐、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的优势所在:人际交流和身体语言。开展情境性教学,注意直观性,降低语言难度。做到语言和运动教学相结合,以防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要保证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效和质量,在教材的选取和编写、备课以及科研方面,应加强体育双语教师和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应当“促进大学公共英语与体育专业相联系,给学生以更多的体育方面的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3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的问题
3.1实证研究比例较低,缺乏理论深度
这139篇论文中,绝大多数为非材料性研究,而实证性研究仅占18.70%。纯思辨的研究缺少理论支撑或理论深度不够,这其中有理论依据的只有21篇,只占15%。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和方法步骤的说明。
3.2观点缺乏依据,研究过程不够严谨
有学者认为递进式双语教学适合体育专业学生。有学者提出要应对高校体育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需达到英语三级以上,也有学者把这个门槛设在大学英语四级。还有学者建议高校体育双语教师原则上应通过英语专业六级以上考试。这些观点依据何在?未见有论证者,多是凭经验和主观感觉。一些论文在开始部分交代了研究方法或理论基础,但是论文主体并未“依法而治”,“依理而论”,徒有形式,缺乏严谨性。
3.3部分研究彰显学术道德失范
一稿多投和剽窃现象较为严重。139篇论文中,有两对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完全一样,两对论文涉嫌抄袭,其中一对论文同名同内容,只有作者姓名和文中涉及的实验对象做了些许改动,而另一对论文内容高度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题名、作者姓名、文中涉及的人名以及小标题。多篇论文提出了雷同的教学原则和模式。
4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展望
4.1未来研究会更多地选取语言的视角
关于双语教学中目标语的定位,有人认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只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成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反对者则认为,我国的高校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教学。本文作者认为,就现阶段我国双语教学开展的起因、目的和现状而言,语言目的应当是占先的。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应当得到语言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的支持。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大多从非语言角度来审视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缺乏语言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的指导。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从事语言教学或研究的人士开始对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产生兴趣。可以预期,未来的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会更多关注语言教育的视角,寻求语言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的支持。
4.2关于学习者目标语水平阈限的研究会得到重视
目前,学者们多认为双语教学要设立一定的门槛,但这个门槛究竟应该多高才具合理性?有人对非体育类学生做过研究,认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优秀以上或通过六级考试,可以被认为基本达到这一门槛的高度。那么,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又该有怎样的要求呢?目前尚无人进行过此方面的研究。如果需要达到同样的阈限,那么,现阶段进行的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合理性和效果是颇受质疑的。如果要求过低,其合理性和效果同样无法令人信服。因此,学习者目标语水平阈限的研究对于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能否理性和有效地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因此而显得更具紧迫性。
作者:戴中明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