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技史杂志基础信息:
《中国科技史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唯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大型学术性期刊。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宗旨为: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技史料的搜集、考证和整理,揭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阐明科技工作者的治学育才之道,光大科学精神,弘扬历史功绩,表彰先进,激励后人,为推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本刊主要刊载内容:(1)中国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近代珍贵的科技文献的实录、科学家自传、回忆录和访谈录等。(2)中国科技史综述: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经验教训、创业史片断、主要著述、有意义的趣闻轶事等;某一学科或某一重要科技创立和发展过程;重要科技社团和科研机构的沿革;科技教育组织、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改进和创新,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吸收等;科技书刊出版史等。(3)中国科技史资料的考证。
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荣誉:
《中国科技史杂志》为2008版核心期刊、1992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7年获得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史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科学史与科学史家、史实与图像、资料与考释、东方科学经典译介、自述与传记、书评、信息。
中国科技史杂志订阅方式:
ISSN:1673-1441,CN:11-5254/N,地址: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37号东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10。
中国科技史杂志社相关期刊- 中国科技翻译杂志中国司法鉴定杂志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中国科学基金杂志中国食用菌杂志中国地震杂志中国岩溶杂志中国地质杂志中国工作犬业杂志中国草食动物杂志中国科技史杂志社投稿信息1文题要言简意赅。文题和各级标题限20个字以下,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2作者署名和简介署名不超过4人,其余在题注中标明。如为团体署名,则须注明执笔者。作者简介写在首页脚注第一行,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籍贯,学位,任职单位、称职,研究方向等。
3作者单位应写明标准全称、地址和邮政编码。
4中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200—300字,是用第三人称对全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论等),应避免使用引文、图表、公式和缩写词。
5关键词选择2—8个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单词和术语。
6分类号按论文所属学科类别,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选出相应的分类号码。
7正文行文应用标准简化汉字书写,必要时可用古体字或繁体字。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和地名须译为中文,并在首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外文原名;中外古地名,在首次出现时尽可能加注今地名。
7.1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即一级标题的编号为1,2,…;二级标题的编号为1.1,1.2,…
7.2图全文插图以阿拉伯数字按出现顺序统一编号,先见文字后见图。图的序号、图题及图注居中写在图的下方。
7.3表文中表格应避免和插图及正文内容重复,先见文字后见表格。表的设计要简洁,尽量减少线条,提倡使用三线表。表的序号、表题居中写在表的上方。表注按出现顺序编号写在表的下方。
8注释系作者对正文某些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和说明。凡内容简短的注释采用随文注,即加括号注在需要注释的文后,较长的注释采用脚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档案、名人通信、采访笔录、未发表的手稿等,必要是可作为注释列出,但须注明名称、时间和收藏情况等。
9参考文献系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文献出处,应按本刊要求组成参考文献表置于正文之后。本刊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序号写在方括号内,置于所标引文字的右上角。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分开,若为连续序号,则标注起迄号,如[7~10]。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如页码相同,则作为一个参考文献著录,重复使用首次出现的序号,不得用同上、同[5]表示;如页码不同,应作为另一文献著录。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序号一律不加方括号。个人著作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外文名,应用缩写,但缩写名后不加".";多作(译)者参考文献仅取第一作者,其余用"等"或"etc"代表。每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
10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名(汉语拼音),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摘要内容可允许与中文摘要有所差别,并稍长(同时需附与之对应的中文摘要,以便审查),但是不宜超过350个实词。
中国科技史杂志社编辑部征稿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出版中国近代地学主要学科名称的形成与演化初探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石钟慈院士采访记新中国成立前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机构——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残本《九章正明算法》录要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典《耆婆书》中国古代灯具中的科学知识中国各民族间科技交流与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新中国物理学发展的早期规划——《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浅析中国工程教育家李书田与北洋大学“质能量”概念引起的争议及其背景分析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青铜甬钟的修复——兼论现代修复理念与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的契合《圆锥曲线》版本考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确有其事宋代医学发展的外缘因素——评郭志松《中医药的演变:宋代(960—1200年)》吉益东洞的意义——读《吉益东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与“魔鬼”》十九世纪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缩影——评《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评《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中译本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史事业发展——第12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