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研究随机对杭州地区的高校1063名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素养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59人,女生504人,大一年级383人,大二年级212人,大三年级218人,大四年级250人。
1.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网龄都在2年以上,网龄1年以下的只有6.1%;每天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普遍在3个小时以上,仅有15.5%的学生低于1个小时;网络上各类信息使用率高的是影音娱乐、浏览新闻、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占所调查学生比例都在65%以上;至于上网地点,50.5%的学生选择在宿舍在上网,21.2%的学生选择在家里上网,15.9%的学生选择在学校机房里上网,去网吧上网的人仅为2.9%。另外,大学生在网上花费时间超出预期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仅有2.9%的学生能控制好上网时间。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他们偏好网络的娱乐和交际等功能,无论从上网时长还是使用超时情况,学生对网络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恋。同时,大学生明显缺乏自我调控能力,上网时容易偏离上网初衷,不仅耽误了学业,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埋下了迷恋电脑游戏甚至网络成瘾的隐患。此外,大量学生集中在寝室上网,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的营造。
2.网络素养的技术层面分析
本次调研显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具备网络的常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相关资料的能力。例如,有53.7%的调查对象知道com、edu、gov、net、org分别是哪一类组织的缩写;在使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时,其中92.7%的大学生能够通过输入关键词准确地查询到所需信息。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多途径解决,如76.8%的学生选择通过搜索引擎网上查找答案,47.2%的学生选择在网络论坛上发帖寻求帮助,20.7%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获得在线网友的答疑或帮助。此外,在研究调查中也发现,84.4%的学生很少使用或从未使用过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中的“高级检索”功能,只有15.9%的学生会经常利用网络查阅学术科学类的信息,而其他大部分学生经常关注的是时事新闻和娱乐休闲类的信息。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与网络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发展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依然停留在娱乐休闲方面的使用上,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此外,学生的网络信息搜索能力和技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3.网络素养的文化意识层面分析
本次调研显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批判意识,能用辩证的思维去辨别网络上的信息。74.3%的学生认为网络上健康的内容的信息占多数而有害的信息占少部分,但也有7.3%的学生极度迷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不能够理性客观地辨识它们,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内容丰富而且健康。79.4%的学生能够对网络新闻发布的真实性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网络新闻报道具备基本的批判和甄别意识,但也分别有8.5%和7.2%的学生对“网络新闻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新闻的反映和报道”持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67.3%的学生能够经常关注所用电脑的运行状态,对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进行定期的更新升级,但也有近30%的学生平时不太注意这方面的保护。对于保护个人信息的行为,73.7%的大学生比较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超过24%的学生在网络上对个人信息不太注意保护甚至没有保护。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大都具备相应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比较注意用传统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对色情暴力网站或不良信息内容有一定的抵制和批判意识。本次调查显示,仅有7.2%的大学生经常浏览与色情、暴力有关的网站,37.6%的大学生是偶尔访问。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仅有3.9%人经常性地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网络上的著作版权意识不够强,仅有19.3%的大学生引用网络上的文章时会经常注明出处,而高达80.7%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或只是偶尔会注明出处。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网络时代的社会基础和核心是知识创新,一个缺乏网络素养的人,将难以在未来社会中立足。但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国内高校真正开展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者屈指可数,网络素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出现了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高校应当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拓宽育人思路,充分意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将培养具有较高网络素养的人才作为高校适应信息化时发表展的教育理念,在这方面要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2.加强管理,强化监控
一方面,高校应依据国务院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出台相关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如《校园计算机网络学生宿舍楼局域网管理办法》和《学生寝室电脑管理及其网络申请、使用管理办法》等,为网络的管理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依据,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鉴于大学生存在网络在线时间长、在网上花费时间超出预期时间的普遍现象,对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意识不强,对个人私人信息保护不到位以及少部分学生经常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网站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有必要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实行入网实名注册登记制度。同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不仅要对外网接入进行“绿色筛查”,屏蔽黄、赌、毒和暴力网站的链接,及时更新校园网的硬件和软件,维护个人信息安全,而且还要加强对校内局域网的监管,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此外,高校还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法律规范,让网络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3.整合资源,注重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课程,注重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却忽视网络道德、安全、文化等意识方面的素养教育,而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因此,高校应当由主管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牵头负责,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机制。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在传授网络使用技能知识的同时,经常鼓励学生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各种网络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对网络信息持有正确批判态度和甄别意识的反应模式,逐步提高学生们对负面网络信息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相关课程和资源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合理开设与网络应用、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相关的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任选课,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的环境。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素养教育的补充,可以充分发挥红色网站、手机报、微博等前沿阵地的宣传作用,也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在组织社会实践时,选送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到相关网络进行实习实践。另外,在两课教育、党团校培训、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可以采用增加网络利弊的辩论、网络伦理道德讨论、课后网络作业等环节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网络应用问题的思考。
4.注重实践引领,突出自我教育
要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我选择,我教育,我成长,我快乐”的目标。
首先,要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让网络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良师益友”。本次调查发现,高校中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其所学专业的网上资源,更别提将这些网络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和加工创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考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可以建设相关网络平台,如教学BB平台,教师可以将教案PPT、教学重点难点、例题分析、参考文献和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源上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下载学习。同时,各专业课程可增设小论文实践环节,提供相关网络资源,迫使大学生主动选择利用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研究的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和开展图书馆专题讲座等方式,经常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EI数据库和ISTP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使用培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组织开展各类编程大赛、网络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和多媒体制作大赛等活动,既激发其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又能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养成教育中。
再次,重视“第三课堂”活动的组织策划,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高校应当将与网络有关的竞赛活动纳入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与网络有关的技能、文化和学习等比赛。如校园“我的中国梦”主题微博大赛、网络主题征文、竞技类游戏大赛、新媒体技术应用作品大赛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和自身的实践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开展以“不上不良网站、不通宵玩游戏、不抄袭他人作品、不做网络流氓、不参与网络赌博”五“不”为主题的寝室文明上网系列活动,提倡健康的网络生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作者:欧阳九根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