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树人论文网首页 > 期刊汇频道 > 保险论文> 正文

老龄商业保险发展思路

2021-05-25 17390 保险论文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比达到9.4%。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不管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经历都说明,应该对养老保障体系作出进一步优化和改变,并适当程度引入商业保险机制。2002年上海友邦保险公司推出面向老年人的友邦永安综合意外险,出现了中国商业保险的第一个案例。在随后的几年间,有了许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保险产品,但是无论是从种类或是市场普及范围来看,与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相比,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一、我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老年化进程加快、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8亿,对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进行充分研究和了解,这对我们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谓的老年人供养体系也就是老年人生活经济来源的组成状况。在我国1994年和2004年两次对老年人经济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1994年的调查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依次为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57.1%)、劳动收入(25.0%)、离退休金(15.6%)、社会保险或救济(1.2%)、其他(1.1%);2004年则分别为45.0%、19.3%、31.5%、2.0%、2.1%。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自给自足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不再过多的依赖于家庭成员;而城市的老年人已经将以往主要依赖于子女供养的状况进行了彻底扭转;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家庭养老仍将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因而当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问题除了子女教育问题,父母赡养的问题,居住空间问题......同时还要面对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高强度的工作。而当前城市的现状则是———许多老人现在都处于独居状态,因为与年轻人生活节奏,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很难融入到一起;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所以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学子一般都不愿意再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向城市进军,并随着农村科技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的增加,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同时,劳动力匮乏,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造就了诸多的农村空巢老人,相依为命或孤苦伶仃的生活。上海财经大学相关课题组于2014年对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七成农村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对与子女间的关系现状表示满意。“流着眼泪说满意”,成为很多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因为这个基数太过于庞大了。基于当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独生子女的增加,导致了年轻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早在2000年,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中,也对老年人的养老经济保障来源选择进行了意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把子女保障作为第一选择的人数最多,然后依次是自己储蓄保障、社会保障、商业保障。所以,老年人更期望能够获得多支柱的经济保障体系,而且他们对自身和子女的保障非常重视。这项指标可以说是进行的一项意愿性的调查指标,但是调查群体是老年群体,他们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会基于现实的养老保障基础,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个参考指标。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国家财政负担重,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已超过1亿。全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00万,其中1200万生活在农村。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80万,约80%的失能老人住在农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3月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完全失能老人将达到1240万,农村有照料需求的占61.8%,农村照料需求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早在2004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就已表明,33.5%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及社会保险,其中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达到62.8%,农村仅7.9%。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436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3761万人。从我国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还需要走长期、渐渐的发展道路。商业保险所具有的灵活、方便、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受就业与否、城乡与否限制的特点使得这部分人将成为老年商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群体。从老年人供养体系结构角度来看,虽然当前依靠退休金养老的群体占比不到三分之,但是由于该群体的基数较大并且增速极快,已经为我国财政带来极大压力。在1978年时,我国养老金占GDP比例只有0.5%,但到2002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3.57%,并且在2025-2030年间,比例将达到10%,已经严重逼近或将超过“警戒线”。所以,快速发展老年商业保险,能将养老负担分担到个人、社会、保险公司上,同时也能大幅减轻由此带来的财政负担。

三、老年人个人经济收入的提高及家庭供养模式的长期存在,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基础

1.我国老年人收入的逐步增多是促进老年商业保险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在2000年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基础相比1994年来说已经有了巨大幅度的提升,较低年龄的老年人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劳动;据2000年对我国城乡老年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占比最低,但是将第一养老保障选择为个人储蓄的占比达到了25.9%,而把个人储蓄作为养老第二保障的甚至已经达到了61.5%的比例。老年人所储蓄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来自于其工作劳动期间,依照储蓄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中主要的两种类型是应急储蓄和养老储蓄,并且这两种消费储蓄的主要群体则是老年人。在当前拥有诸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个人储蓄保险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机构进行保险办理的方式,这些机构包括了保险公司、银行等,虽然说储蓄具有安全和稳定的特点,但是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国家为了刺激国内消费,对存款利率进行了屡次的下调,并结合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事实上银行存款的收益基本上是负数。商业保险的种类繁多、发展迅猛,收益比储蓄高出许多,在出现较大疾病或是事故的时候有极强的保障。所以在个人储蓄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化为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来源。

2.家庭供养模式的长期存在是老年商业保险加快发展的微观社会经济基础。从供养体系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我国将在今后许多年依然会保持以家庭供养的养老模式。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个人负担正不断加重。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逐渐步入成年,而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发展基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根据研究显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建立在平均每一对夫妇有四个子女基础上的。而近年来我国家庭正朝小型化发展,这对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老年的群体来讲,产生的老年照料问题越来越突出,步入老年以后,易发疾病,并且疾病周期长,一旦产生疾病将会为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若老年人能够得到一部分商业保险的补偿,那么对减少家庭负担、减少子女负担是十分有益的。此外,从家庭整体来看,不管是对老年人还是其子女来说都能受益。儿女若给父母买一份保险,不但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经济保障,事实上也实现了“尊老”;而部分较有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自己买一份保险,能够在将来为子女减轻负担。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发展老龄商业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正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他们对各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并且日益多元,在收入、医疗、服务和护理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尤为迫切,市场空间巨大,但实际的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快老年商业保险的发展力度,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在税收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保险公司要加快针对老年人的保险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老年保险意识,为加快老年保险、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及政策氛围。推动老龄商业保险快速发展,要不断凝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共识,综合考虑社会承载力、老年人意愿和不同人群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扶持措施,让更多老年人花小钱、办大事、多受益。要不断推动老龄商业保险坚持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本着广覆盖、低利润、长盈利的原则,研发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养老、医疗、健康、文化等需求特点的商业保险品种,在老年人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实现老龄商业保险的繁荣。要不断拓展符合老年人需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主动适应老年群体消费特征的新变化,在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下更大功夫,不断丰富适应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理赔的及时性和人性化,实现需求的精准定位和市场的不断细分。要不断提升老龄商业保险的品牌形象,确立合理恰当的预期,注重打造品牌形象,注意给予老年人适当的优惠和照顾,在实现保值增值和商业利润的同时,寻求合理利润和社会公益的平衡点,让老龄商业保险成为“银色产业”的“金字招牌”。

作者:史忠勇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