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及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2021-05-25 3077 文学研究论文

原型批评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对于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过去的批评界,对于原型批评的研究具有简单化的倾向,过于注重人类学理论,忽视了东西方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差异。而对于这一批评流派能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文学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且呈现旺盛的生命力,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繁荣局面的呈现。因此,对原型批评合理的应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原型批评的定义

(一)原型

根据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它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形”,其词源于古希腊,意义为“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而这一词最早的使用是在犹太人斐洛在谈论“上帝形象”时运用的。而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原型这一词又关系到那些亘古时代就存在的宇宙形象。同样对于这一词,加拿大文学理论批评家弗莱则认为“原型”是指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这就相近于我国对原型的理解。由此可见,原型的概念界定以及应用范畴上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的历程,对于它的定义说法不一。

(二)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侧重指“强调从深化、宗教仪式、梦、个人隐秘唤醒和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被引入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消化、吸收与利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就将这一系列的原型广泛的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以及评价之中。在20世纪的鲁迅、茅盾、闻一多等文学大家就尝试了将原型批评运用到作品的研究中去,并成为了原型批评在中国应用的先行者。

二、原型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新文化思潮的形成

原型批评的引入,不仅彻底打破了庸俗的社会学单一化的僵死局面,而且还促成了容纳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拓展了宽阔而又丰富的文化研究领域。解释文学现象与神话仪式以及原型间的关系中人类共同心理经验的提炼过程是原型批评理论的最终目的。它探讨人类古老的、深层的、集体的精神文化现象,所以要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艺术学、文学、现象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与资料,并且从中推演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因此,一些学者对共话原型的争论也是必然存在的。例如,对于《山海经》的性质,在原型批评的影响下,学者就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文学界的“繁荣”。因此,原型批评理论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学史的重新解读

原型批评理论的引入,使中国的文学以及文学史得到了学者们的重新认识与解读。让文学研究者对中国的文学得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一些没能解决的文学困惑也得到了答案,甚至一些重大问题都被重新的进行定位。大方面的如重构中国文学史的问题,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待文学史;小的方面如学者想要重构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重构中国古代的史诗体系等。像对《诗经》《楚辞》《庄子》《论语》《史记》等典籍与古典作品,现当代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种种原型分析,都得到了重要的发现。

(三)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起到重要作用

原型批评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学术反思,学者们注意到了学术的整合与规范,并且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因此,原型批评理论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对西方理论的继承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原型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现状

(一)将原型批评视为形式主义

原型批评理论从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上得到了许多的应用,并且受到了学者们的赞赏。但是原型批评注重宏观上把握人类心理和整体认知原型,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与文化意象以一两个原型概括之,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意愿,并且没有看到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一些鲜明生动、个性飞扬的文学作品与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学作品利用几个原型或公式就总结出来,已然破坏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它只将文学的历时性作为批评重点,而没能看到文学的共时性特征;只看到了文学艺术的连续性,却没看到阶段性,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作为一个标准,其中的片面倾向比较严重。

(二)对原型批评的认识不清,实践效果不明显

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继承性,导致传统文化的断裂,并且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过于突进,导致学者对原型批评的认识不到位,利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中国传统经典时产生许多的问题,有人把《诗经》中的110首左右的诗解读为原始时代图腾祭祀的礼辞现象等等,造成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

(三)应用中缺乏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东西方的文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诗歌、小说、戏剧、民间故事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千差万别。一些从西方总结出来的理论经验并不适用于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如在弗莱指出的神话、传奇、低级模拟、高级模拟与反讽等五种意象在中国就难以重现。因此,一些生拉硬套的用西方的理论批评来验证东方文学经典,这是十分荒唐的做法。因此,对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在原型批评的应用上要慎重考虑。

四、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原型批评的运用方法

(一)注意文化语境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不断获得进步,在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民族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任何一种话语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的,并且一定的话语也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具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引进与运用原型批评来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就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语境,才不会产生价值上的倾斜。民族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原型批评理论是从西方引入的,并且是在西方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并且所利用的原型分析也体现了西方的文学特点。西方的原型分析具有宗教的特点,这是与西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是,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度,文学原型也都是通过自然的物象来表现的。中西方的原型内容与形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文化的语境问题,切忌照搬照抄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要进行批判地继承这一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文学批评,并且找寻能够表现民族文化性格的文学原型。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丰富我们对于原型的求知与探索。

(二)关注文学性问题

作为从西方引入的原型批评缺乏审美性的缺失,这一直被认为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缺陷,又是困扰文学人类学批评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如何寻找这样的一条出路,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在审美性方面的严重不足,人的自由精神在艺术上充分显现出来,而艺术是以解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情感为己任,体现的诗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因此,审美性与人类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也是可以完全的并存的。所以,这就需要从理论上理清与协调文学人类学研究与审美的关系,而文学的审美性应该在人们的视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三)把握原型批评中对“水”意象的解读

“水”的意象在原型文化的解读主要在女性文学上得以呈现。在王巧凤的《原型批评与张爱玲》的论著中发现,张爱玲与文本所构成的原型与“水”有关,并且从“水原型”构成的文化学原型批评结构系统,探索张爱玲的创作及其本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继承原型批评中的理性认识

原型批评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原型批评在矫往过渡理性化的人的存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而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批评把注意力基本上都集中到了感性的一面,集中的关注人类的童年时代,把探求人类的基本精神文化原型当做人类的精神乌托邦,而否定了人的理性精神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精神方面的呼唤是一种新的理性精神,并且这与西方国家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必须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协调的高度上,从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精神文化的原型。对资源的选择上,结构宗教文化模式,力求对人的现实来考察并寻求一种建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石;对提炼方式上,抛弃先验式的求证方式,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平等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实现精神文化的重建;而在价值取向上,改变只关注原始野性的狭隘视角,结合理性与感性来揭露人追求自由的本质。因此,坚持对原型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能够使原型批评很好的融入到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评判中去。总而言之,原型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的合理运用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需要文学学者的不断探讨与分析、评价。通过对文化语境的合理选择、文学性的正确认识以及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将原型批评批判的运用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体系中去,才能将原型批评的系统性、宏观性与整体性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文学作品的研究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才能得到更好的挖掘与实现。

作者:黄顺文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