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6篇)
第一篇:中医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策略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与特色,决定了中医学的历史形成和未来走向,同时也意味着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需要深谙中医文化、能集中医学术和文化之大成而有所突破的新型人才。现代化的中医教育,特别是中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新型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中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医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中医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而且关系到中医学的传承、创新以及中医学的兴衰。
1中医文化教育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以“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为指导思想的西医学习中医班热潮,到后来全国各地中医学院的建立,中医药高等教育己经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过去的中医教育,尤其是中医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在目前的中医学教育中,中医学始终被列为研究对象,大部分的中医临床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走一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或方法去研究中医或纠正中医的道路。这种离开中医本源、脱离中医文化教育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培养出来的中医研究生缺少中医信仰,放弃了对经典著作的研读,不会运用中医思维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缺少中医人文素养,成为不能真正理解传统中医文化内涵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并使得中医学术严重偏离中医传统,最终走上了西医化的道路,成为新一代的“中医掘墓人”。
2在中医研究生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涵的对策
中医人才培养历来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是文化,人事更是文化,中医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这种文化内涵既渗透在中医学术中,也渗透在中医高级人才特别是中医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
2.1夯实中医精神文化基础,彻悟中医文化精髓
中医学的精神文化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它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是决定中医学特色与临床优势的核心要素。
2.1.1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医生命价值观
在中医研究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时刻不忘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生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主导思想;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培训中,导师应时刻不忘对研究生进行中医精神文化的传授,强化“人命至重”的思想,教导研究生在面对患者时,应首先将患者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患病的人,不能忽视患者的社会属性;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后,导师及临床带教教师在临床诊疗的每个细节中,应以身作则,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倡导个性化服务,把医者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使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树立善待生命、治未病、注重养生的中医理念。《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要求医者应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广博的知识。限于目前中医研究生有限的理论课程设置,中医院校应合理增加诸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传统文化课程。研究生导师在为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的同时,应为研究生制定相关的读书计划,从哲学、伦理、古汉语言、历史、文学、地理、天文历法等不同角度,加强对研究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医生命价值观,为其养成独特的中医思维方法提供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2.1.2培养“整体观念”的中医系统思维方式
目前中医研究生普遍存在中医思维弱化的问题,“优秀中医人要有悟性和人文底蕴”[2],因此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补充和中医系统思维的培养及训练。首先,增设中西医学比较、中医思维学等课程,简单了解中医思维的概念、方法、本质和规律等理论内容,侧重于详细剖析古今中医名家、经典医著的临床经验、实战个案,从四诊、辨证、推理、诊断、治则、遣方用药特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及阐述。其次,结合临床教学,培养中医研究生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技能。从天文、气象、物候、土地方宜、社会人性到患者的体质特点、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生理现象、病理反应等,都是需要认真观察的内容。这些联系着、运动着的现象,“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尤其是脉象、舌象、神色等,不经过长期反复地严思密察,是无法掌握其要领和真谛的。最后,加强中医病例分析及讨论,提高研究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及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轮训过程中,不同科室的带教秘书对临床典型病例采取病案讨论方式,组织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在病案讨论中充分发挥中医研究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能动性,活跃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增强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加强研究生对临床常见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医辨证分析能力培训。通过边学边练边思考,中医研究生才能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萌生出创新思维。
2.1.3练就“仁医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修养
良好的医德修养是行医的首要条件。在加强临床实践的同时,必须重视医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这不仅因为临床实习过程有助于医德教育的开展,还在于医德修养直接关系到临床实践效果的好坏。首先,在中医研究生前期课堂授课中融入仁医仁术、大医精诚的中医文化教学内容,特别是老师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讲授,才能让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导师应以身作则,视患者为亲友,对医疗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挽救患者生命全力以赴,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再者,“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治病救人靠的是医者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精湛的医疗技术,而医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必须落实在医疗技术上。因此,导师应培养中医研究生刻苦攻读,精研医术,在做学问上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坦诚对待每一位患者,诊治疾病严肃认真,在临床实践中练就自身精湛技艺。此外,中医强调“内省”的修养方法,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导师在平素的耳濡目染中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审察克制”,使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养成反省的习惯:是否有仁爱之心?诊病是否准确?治疗是否得当?自己哪些地方还能不能做得更好?通过反省,找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不断改进,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一名合格的医者。
2.2规范中医行为文化,彰显中医文化特色
中医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规范,体现在中医药场所管理制度及中医望闻问切、处方用药的操作规范上,其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接纳中医医院制度,融入医疗实践。中医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临床实践中度过,对医院及患者而言,他们是医院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在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训、开展医疗活动之前,需进行医院制度的岗前专题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医院文化,从心理上接纳医院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习中很好地执行和落实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开展。恪守中医医院行为,塑造医者形象。医院对员工的医德规范、行业作风、行为准则、医患沟通技巧、职业礼仪等都有一系列的要求,导师应将医院行为文化体现于平素的言行中,研究生在理论学习及导师的传授中接受的正面人文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完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完美对接,自觉养成用医院行为文化指导自己的临床行为,提高自身人文医学执业素养。比如医院强调病人至上,强调以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临床工作好坏的标准,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让患者感受到医者的关爱。如在为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患者往往只穿单一病患服,或暴露腹部或腰背部,容易受凉,这时可用薄被盖在患者身上,或为患者照射红外线灯。这样看似简单的动作,体现了医者的护伤观念,也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关爱,身教重于言教,研究生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运用中医诊疗行为,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诊疗行为规范是医者在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导师及带教教师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要向研究生明确指出孰可为孰不可为,应规范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的中医辨证与诊治,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此外,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多种治疗技术,除了传统的药物、针灸和推拿治疗以外,还有情志疗法、膳食疗法、药物外治疗法、导引等,因此应培养研究生从中医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出发,对疾病或病证采用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进行诊治,并融入疾病健康管理理念,让患者自觉参与到治疗中,并对自身健康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收到良效。如在接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经多维立体系列疗法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但由于该病的特点,患者病情可能会反复,因此可以指导研究生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加强宣教,在密切的随诊中进行有效的健康调养,减少疾病的复发,这样可使研究生对该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全程、立体、多维度干预疾病的思想。
2.3重视中医物质文化熏陶,培养中医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中医学理论体系遭到质疑,中医研究生因本科阶段接触临床实践时间短,对中医临床疗效及中医优势病种无切身体会,并且因思维习惯和受西医知识体系及评价体系的影响,可能会对中医科学地位、作用心存质疑,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中医教育者除了更新观念,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凸显中医人文魅力以外,对中医研究生应加强中医物质文化的熏陶,对培养研究生中医文化认同感有重要意义。如学校或导师可组织研究生经常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医圣祠、药王庙、各地老字号中药店等,了解它们的由来、特色等,对研究生进行文化熏陶,使其追寻中医传统文化渊源,提高对中医药的感性了解和正确认识,增强中医自豪感,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再者,导师可借助医院、学校乃至社会的合力,鼓励中医研究生参加国学教育讲堂,参与拍摄或观看富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节目或电视剧,努力践行中医药膳饮食疗法,撰写中医药文化科普文章或读物等,在全社会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研究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中医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中医研究生对中医理论的认可度和学习兴趣。
3结语
中医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服务全人类的宝贵资源。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只有从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入手,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功底、良好的道德素质、丰富的传统中医文化知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如何加强传统中医文化教育,融入中医文化内涵,需要中医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实践。
作者:池晓玲 萧焕明 谢玉宝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二篇:我国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的整体观、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一、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相关性
中医学与全科医学比较,其医学观、方法论及诊疗思想十分接近。尤其是在中医学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面更具有惊人的相似。整体观念是中医在古代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最基本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也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对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处理,都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是把医学看成一个整体,把病人与健康看成一个整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服务。虽然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所涵括的内容更为广泛,但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与医学这一点来看,中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惊人的一致[2]。我认为,全科医学的兴起是西医学医学观的一场革命,所带来的全新的医学思想与中医学接近,西医学与中医学比较容易有了共同的语言,这样中西医结合就容易找到切入点。所以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对促进中西医结合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内容
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全科医学在服务患者的理念上保持着高度一致。中医学包含了丰富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思想,个性化的治疗原则,没有内、外、妇、儿的分科特点,符合全科医学的要求,这种医学体系尤其适用于我国社区医疗工作。针对社区工作的特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预防保健。预防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以后,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健全疾病预防制度,努力确保公众的健康。西医学有着大量的临床试验基础,以群体预防为主,在我国的预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的养生、治未病思想均包含了预防的概念,相对于现代预防医学而言,中医学更注重于个体预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医药资源匮乏,对西医学的知识较难接受;另外,现代预防医学相对专业,普通群众很难理解,而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观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易让人所接受。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理念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学。
(二)社区基本疾病诊疗。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全科医学的“人格化服务”十分贴近。一般来说,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但是全科医生是从社区及家庭的背景上去考察和解决个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同时特别强调个体化的服务。全科医学的整体观念,使全科医生对病人的看法,首先是人,而后才是疾病,从生理、病理、心理、环境和社会诸多方面去考虑解决病人的问题,而这些正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从中医的特点看,辨证施治既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医可以实施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容易进入社区,进入家庭。中医药对慢性病、老年病和保健养生都有很好的疗效,在社区可以开展康复、非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家庭护理等以及针灸、按摩、刮痧、理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
(三)社区中医康复与养生。社区中医康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社区中医康复相对专业康复具有费用低廉、服务面广、简便易行。中医康复方法众多,其中大多数都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如推拿、针灸、火罐等,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技术,具有疗效好、价格低和群众基础好的特点,很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互相渗透,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将是中医康复教育的趋势。
(四)中医慢病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心理疾病等一系列虽不会传染,但也不能自愈,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一类疾病[4]。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促使慢病成为社区医疗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科医学的特点就是为患者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治未病”是中医主要学术思想。中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未病先防,一方面是已病防变,贯穿于防病治病的全过程,显示其独特的意义和优势。对未病的解释则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没有疾病,而应视为人体在未呈现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前的各种状态。它既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也可是某些疾病的潜伏、隐匿阶段,亦可是某些疾病的稳定期以及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症状疾病等,这些亦可称为未病状态。干预慢病的有效中医措施,就是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对社区进行健康管理,对慢病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该按照“治未病”理论从几方面入手,即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己病早治、防其传变;预后调摄、防其复发[5]。
三、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方法
目前我国中医全科医学临床教育存在全科医疗科执业(助理)医师少,且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中医全科医生数量、质量上都明显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中医全科医学工作者的培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纷纷设立中医全科医学专业,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招收全科医学生。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全科医师,有利于改善社区医疗中的学历结构,为后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部分理论教育和社区工作脱节,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课程调整,因此,应确立中医全科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1)规范、完善课程实践大纲;(2)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规范中医全科医学实践技能操作;(3)建立中医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改革;(4)制定完善中医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
(二)中医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培训就是针对即将参加全科工作的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中医全科医学培训,取得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获得中医全科医学医师任职资格,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中医全科医学刚刚起步,本方法是解决中医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捷径。但是由于群众和医学生对中医全科医师缺乏正确认识,使很多优秀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中医全科医学工作,政府应该加强宣传,确立优惠的政策和补偿机制,来鼓励医学生从事中医全科医学工作。
(三)社区多点执业模式。应当鼓励二、三级中医医院具有高年资资质的中医医师参加全科医学培训,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补充目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不足、经验短少的现状,并鼓励名老中医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社区中医全科医师。
(四)继续医学教育。社区工作中的中医全科医师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定期到三级中医医院进行专科培训和轮转,以便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讨论
中医全科医学是顺应当今世界医学潮流,充分吸收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形成的一个全新的专业。医学院校或培训部门应该在有限的课时里对中医全科医学生或中医师进行相关专业教育,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以满足日后学科发展及临床工作的需要。中医学是实践很强的学科,对中医临床的授课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应该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增加临床实习机会,高等院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学生讲座、病例讨论、医学大师讲座、临床基地或社区现场授课、远程资源利用、跟师模式等来调动中医全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为了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卫生工作的需要,通过规范、完善课程实践大纲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规范全科医学实践技能操作,建立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改革制定完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旨在构建以中医药的服务模式和手段为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体系,以使中医药能以全新的姿态进入社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要。
作者:赵毅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第三篇:中医教育临床合理用药强化策略
中医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中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完整的诊疗方法,通过对人体的“正气”抗邪的思想,依据患者外在表现,辨证施治。
1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崛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为满足人们简便、快捷治疗的要求,中成药应运而生,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了中药的作用。但由于逐利机制,中成药越来越多,品种层出不穷,临床使用较混乱[1]。尤其是目前临床医师比中医师开的中成药还要多,但临床医师却很难完全正确地使用中成药。举例来说,比如咳嗽,《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如:风寒、风热、寒湿、脾虚、肾虚、肝火、肺虚等,治疗咳嗽也是根据不同的个人,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开具不同的方剂。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如清肺化痰颗粒、百部止咳糖浆、密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口服液、苏黄止咳颗粒、玄麦柑桔颗粒等等,临床医师则很难分辨到底患者咳嗽应该用哪种中成药,一般都是靠“经验”开药,或者干脆多开几种,同时吃,反正吃不坏,治不好也没关系,大家都治不好。殊不知,咳嗽用药在中医来讲,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用药错误,可能会加重症状,或者变生其他的病变,比如哮喘。如果患者的咳嗽是由于风寒所致,此时再用寒凉药物的话(目前市面上大多是寒凉止咳药),很可能会造成患者发生哮喘,久治不愈[2]。
2加强中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中医教育非常必要,医学生是未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力量,他们绝大数将会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将是药物治疗的决定者,也是宣传和实行合理用药的主要技术力量;他们对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合理用药的意识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其次,选择的医学生基本系统接受完了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医学和药学知识理论基础,较普通大众理解和掌握干预内容能力强,预期干预较好;再次,医学生与从业医师比较,临床经验较少,没有自己用药习惯影响,且无其他因素干扰,较易接受干预,是较好的干预对象;加强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合理用药意识和行为的宣教干预,对提高医学生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水平与能力,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3]。
3措施
3.1提高对中医药学的认识
首先要提高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并且都在研究中医。但在我国,很多临床医学生却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瞧不起中医,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人要求废除中医,这是很不对的。当年胡适就是废除中医的领军人物,他得了重病,在西医判死刑的情况下,请中医医治,最后病治好了,胡适说“中医很糊涂,不科学,但是能治病”。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思考的角度不同。中医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个人得病,从人的角度出发,因此采有所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正气不足;而西医思考的是这个人得的是什么病,从病的角度出发,因此才有所谓的什么炎性反应、病毒、细菌等等。二者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只不过殊途同归而已[4]。
3.2加强中医课堂教育
目前临床医学生的中医课堂教育的课时是非常少的,五年本科教育,只有六十几个学时,还没明白什么是中医,课程结束了,比较负责的、讲的好的中医教师可能让学生多明白一点,但也只是一点而已,有很多医学生甚至不能听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毕业后即使在临床,也很少使用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很多医学生面临的是考研、找工作,哪里有时间来学什么中医。因此,建议增加医学生的中医课程,且在大学一入学就开课,加强中医的初始教育。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教授给医学生多开中医学讲座,提供较典型的临床病例,尤其是一些临床医师请中医会诊的成功病例,拓宽医学生的临床思路,也可以为其将来临床的合理用药起到一定的作用。医学生只有提高中医学的知识,提高合理运用中成药的水平,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成药为广大患者服务。
作者:王春葳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教务处
第四篇:当代中医教育方法探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教育体系建立之初,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医教育问题就受到人们的关注[1]。随着民众多样化健康需求进一步扩大,社会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如何不断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化的新要求,如何平衡中医药人才培养“质”与“量”的关系,逐渐成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回顾当代中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讨论现行中医教育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旨在倡导现代医学教育学方法与中医学教育相结合,旨在为构建优质、高效、可行的中医教育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1传统中医教育方法以师生之间个体化教育及培养为主,此方法符合中医师承学习模式,但不利于中医药人才的规模化培养。
1956年,随着国家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成立4所中医高等院校,中医教育发生了历史性跨越。这次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中医教育模式,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为辅的新格局。院校教育很好地克服了师承教育大多源自民间、易形成门户之见、派系林立的不足,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与规范化,成为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基石。随着以院校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不断地深入开展,人们发现中医人才的规模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到西方科学的思维模式影响,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下构建起的中医药学理论及临证施治方法,保持规模化教育下中医药的自身特色,引发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同时更推动着学者们对中医药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俗话说:“不到六十不言医”。学习中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其所耗时间之久、其要求之高,非其他学科所能比及。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丰富的临证经验、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不移的信念等等。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师徒二者共同参与完成,教授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论经讲解、指引自学、作文著书、临床随诊等等;学习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诸如诵记为先、勤思勤问、读书得法、注重自学[2]。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是自发的、适合个人成长为主,难以在现代规模化教育中体系中推行,并不具备普适的教学意义。
2现行中医教育成绩斐然,对中医现代教育方法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
现有院校教育多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根据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将课程按照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桥梁课和临床医学课四大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虽然课程之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但不可否认的造成了课程门类繁杂、学制长、学习负担重、知识堆积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随着中医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现行中医教育也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尝试。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引入“基于问题的导向学习方法(PBL)[3-4]”;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引入“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方法(SEMINAR)[5]”;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引入“标准视频教学法[6]”;在中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小组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BL)[7]”;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CBS)[8]”等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无疑推动了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基础教育形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偏好于被动接纳知识,创新性及发散性思考略显不足,而无论是“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TBL教学法”“CBS教学法”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我国学生的特点。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纳入师承制,引入班级为单位前提下的导师制,是中医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然而,实行导师制的前提应当是导师本身深厚的中医临证功底,但现行导师选拨标准多以其职称高低及课题经费来衡量,忽略其临床疗效的考核,加之临床专业学位导师因专业分科的限制而影响了知识的广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思维,更难以评价学生继承导师经验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3充分了解中医学学科特点及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是构建良好中医教育方法的基础。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9]。现行的中医教育多为教师集体备课、大班为单位的院校教育,为培养中医药高精人才,应当在充分了解中医药学科特点、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传承教授的方式,以门诊跟诊、小班教学、案例讨论等为主要方法。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是中医学教育方法的导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门类繁多,教学内容复杂多样,这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有的偏重于调查、实习,有的着重于推导、论证,有的偏重于临床、试验,且随着各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影响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教学方法表现出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在中医学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应予以体现全面发展、德业相辅、终身学习等规律便尤为重要[10]。我们当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带动式、鼓励式的方式不断培养其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突破的思维习惯,做到层次清楚、类别多元、多方参与,积极探索多向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地实现中医药人才的加强与领军人才的培养。王永炎院士提出:“继承—验证—质疑—创新”应当作为中医传承的基本思路。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到“读经典做临床”,仍是中医教育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关键环节。
4拓宽中医教育方法思路,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方法学尤其是优秀的医学教育方法学,提出真正符合中医院校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提高中医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育方法学在西方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针对医学教育方法也有很多论述。如“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医学教学模式”“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PBL学习”“Sand-wich教学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采用的“带教老师制”“临床经验教学法”“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模拟教学”;以及医学教学相关理论如“心理学”“循证医学”“信息学”“演讲学”“医学文献检索”的应用等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是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当勇于借鉴。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突出整体化知识教育、融汇终身教育理念。我们在将中医教育中较为常用的“PBL教学法”及“TBL教学法”进行的整合及优化。我们创新性的提出将“PBL教学法”转变为“SPBL教学法”,即“基于设立问题的学习方法(SettingProblemBasedLearning)”,解决了中国学生习惯填压式接受知识、没有问题的现状,并通过“SPBL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渐向“PBL教学法”过渡。“SPBL教学法”由教师设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优化原有的“TBL教学法”,建立“小范围交互学习模式”,即以5~6人为单位的团队学习模式,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根据中医学学科特点以及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构建符合中医学教学新方法。中医教育历来以家传教育模式及师承教育模式为精髓,在小范围的不断交流与应用中将知识不断地积累及内化。“SPBL教学法”及“小范围交互学习模式”的叠加应用是对中医传统教育模式及现代优秀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在中医学习中逐渐形成多质疑、勤思考、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共同收获的良性循环,是对中医教育方法学的探索。数千年来,中医药在维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应用、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在西方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其发展至今的内在力量。在现有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承模式为辅的中医教育模式框架下,一方面我们应当强化院校教育改革,适应多层次人才格局,同时注重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引入先进的方法学,协同为建设中医药人才服务。院校教育以培养普适性通才为目标,应该突出桥梁课程及临床实践的学习过程,强化共性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应用能力为考核目标,以适应一线的临床工作,为输送基础牢固、具有一定临床应用能力的中医药人才而努力。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中医面临的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中医人,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引入新观念、新模式、新机制以及新方法,实现多学科的碰撞与融合,找出适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医药的教育及其发展定会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作者:郑昭瀛1 苏泽琦2 胡镜清3 路志正4 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4.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科
第五篇:高等中医教育的教学评析
1教学评价是评估高等中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医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独特的构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时代,如何培养更加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等中医人才,如何将伟大的中医事业继续发扬光大,这一切都是高等中医教育必须肩负起的时代使命。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常抓不懈,务真求实,不断提升。所谓教学评价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发挥着测评、反馈、调整、改进、沟通等多重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迄今为止,教学评价仍是评估高等中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中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发现和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对教师教学执行情况、教学过程实施情况、教学质量优劣、教学效果好坏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教学情况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现行中医教学评价体系在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尚处于形式化阶段内涵及质化评价不足
我国高校尤其是科研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普遍存在。受大环境的影响,高等中医院校也毫不例外。科研论文,科研经费等数量化指标同样也已成为评判高等中医院校优劣等级的主要标准。高等中医院校在屈从于这类量化排名的同时,把这种压力以学校制度的形式转移到教师身上。加之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及学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在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标准中所占有的绝对权重,多数教师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拿科研项目和搞课题研究上,也就无法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1]。且中医教学任务艰巨,人才培养周期漫长,现行高等中医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带给教师足够的内驱力。这一切使得原本就属于外在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更加流于形式,如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教师有无按时上课,教材内容是否熟练,教学材料是否完备等表面内容上。而对于教师是否真正教授了中医学知识,是否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是否重视教书育人等深层次的内涵化的质化的问题则鲜有探及。
2.2沟通渠道不畅通教学评价效果欠佳
目前高等中医教育教学评价过程虽然形式不一,但总体来看,主要还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高年资教师或学校教学管理者听课后,给出的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另一部分为学生评教给出的评价。从前者来看,受评价与被评价双方年龄的差异,所处地位角色的不同,以及知识教育背景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由于时间和场合的限制,在短暂的时间和有限的授课内容范围内,双方一方面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即使有所沟通,也很难快速达成明确的共识。此外,多数教学评价是以分数表现出来的数字形式并未深究,也未及时进行现场反馈和沟通,也就根本无法实现对被评价者的有效指导。另外一部分由学生提供的评价成绩,因受到学生知识水平和眼界的限制,也还是以学生主观印象为主的。在生源不断增加,教师教学任务与日俱增的现状下,师生双方也很难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这样的结果已然背离了教学评价的初衷,也使得教学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2.3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大学内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以不定期的听课为主,教学检查,教学竞赛等其它形式为辅。高等中医院校中的教学具有教学任务多样性,教学过程探索性,教学内容高深性,教学对象差异性,教学情境复杂性等特点[2]。这一系列特点表明,中医的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层面多角度的。现有的相对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根本无法反映教师授课的全貌。
3教学学术思想对高等中医教育教学评价的作用
上述状况的存在是因为教学评价始终隶属于教学管理层面,并未与教学本身实现融合,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或者说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学评价,更加重要的是必须让教师自身明确: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医教学是一个更大更难的课题。换言之,教学也是学术,中医教学则是学术中的学术。
3.1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教学学术思想最先是由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通过对大学重视学术研究忽视教学现象的反思提出来的。博耶认为,大学里有关学术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而应该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教学学术)学术,四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在国内,有学者将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定义为:大学教师在其学科领域进行教学时通过教学研究合作交流反思实践等活动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行业应用的能力[3]。教学学术正逐渐成为一项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可见,教学学术思想将教学定位为学术,要求教师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公开,与同行进行交流,接受同行评价,并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这势必从根本上促进教学督导,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
3.2教学学术思想对高等中医教育教学评价的根本性促进作用
3.2.1教学学术思想从根本上重视教学,是内涵的质化的中医教学评价
在教学与科研者之间如何取舍是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高校教师长期以来直面的难题。在现行学术评价风向标的作用下,为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与经济收入,多数教师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拿科研项目和搞课题研究上面。这导致中医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中医教学的地位日益衰退。而教学学术思想则为中医高校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首先,教学学术思想认为知识的传播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学术工作,即教学也是学术工作,教学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播专业高深知识。可见教学学术思想充分肯定了中医教学为中医药大学的最基本职能。其次,教学学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教学学术评价。教学学术评价包括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如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内容与准备,教学方法与程序,教学效果与评价等)及对教学可见成果的评价(如课件,会议论文,发表文章,专著等)两部分[5]。此观点表明教学学术思想是沟通中医教学与中医科研的桥梁,有助于恢复中医药大学中中医教学的中心地位。这为中医教学评价的有效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从而将中医教学评价的意义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它不再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实施的消极被动的考评,而是有效推动中医教学,提升高等中医院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学术化的重要手段。或者说教学学术是内涵化的质化的中医教学评价。
3.2.2教学学术思想有助于沟通,是畅通化的中医教学评价
教学学术思想在认同教学本身是学术,高度重视教学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学术责任感。如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其著作《学术责任》一书中已详尽的阐释了高校教师学术责任所应包括的内容,即教学的责任,培养的责任,指导的责任,服务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和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6]。即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的事业,要求教师能迅速掌握新的信息,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构建教师和学生,甚至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因此,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师也应从教学学术责任的角度善意理解学校的中医教学评价工作,支持、配合评价工作,并积极主动与教学评价人员交换意见,就教学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共同商定解决办法。教学评价人员则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高度理解任课教师,及时反馈评价意见,创造和谐而富有成效的评价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评价与被评价两个主体间教学利益共同、思维方式趋同、价值取向相同的工作作风,由此进一步引起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教学学术的重视。通过良性循环,一方面使得教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中医教学评价。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学术水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中医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且高度强调“和”的中医思维、诊疗模式,更加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构架起知识、情感等多维度的沟通桥梁。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更趋于客观地对授课教师作出评价。因而可以说教学学术思想是畅通化了的更有效的中医教学评价。
3.2.3教学学术思想促进教师全面专业化发展,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中医教学评价
我国大学的教师几乎不需要经过什么特别的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就能较顺利的进入大学,或者说大学教师是以学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走上大学讲台的[7]。这种现象在高等中医院校中更加明显。它导致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更重视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厚,忽视了对如何教授中医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更不能全面发展。教学学术思想在扩大了学术范围的同时,认为中医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高深学术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跟踪本学科前沿,不断教学实践和磨练,还要通过各种类型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学科的学习及有效学术交往,才能促进学术创新。这一切不仅可促进教师全面专业化发展,而且可使原本被动的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变成教师主动的多元化的探究过程。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学学术思想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中医教学评价。同时对于外在的中医教学评价而言,本身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可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如学生访谈,抽查学生作业,组织观摩教学活动,设立教学改革奖项等。综合多环节,才能较为客观的反映问题。总之,应用既“育人”又“育才”作为高等中医教育质量评判标准的同时,也应从多维度去衡量中医教师,评价中医教师的教学活动。
4教学学术与高等中医教育中医教学评价
综上所述,教学学术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医教学评价强调和关注的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即二者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是,教学学术思想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事业,认为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8],强调应从学术的高度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中医教学评价则是中医教学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中医教学评价是促进中医教学质量提高的外因的话,那么无疑教学学术则是其唯一的内因。在中医教学提升质量过程中,应在重视教学,以教学学术思想这一内因为主导,提高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中医教学评价,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期更加有效的提升高等中医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包海燕 崔姗姗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第六篇:中医职业教育临床技能竞赛构建分析
广西中医学校是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中职业学校,广西唯一的一所集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护理、医药营销等教学为一体的全日制中等职来学校。学校历来重视临床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技能竞赛在中医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凸显,现总结如下。
1构建中医职业教育临床技能竞赛意义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技能竞赛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实训条件改善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构建中医职业教育临床技能竞赛模式,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突出中医思维能力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提升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改变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能力提高慢,岗位适应能力差等方面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与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全科医生培训更好地衔接。再者,随着“中职升本科”进一步扩招,我校中医专业更多毕业生将有机会升入本科院校深造。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综合测试排名为依据,推荐报考对口专业的本科院校,这无疑凸显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
2中医临床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中医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职业技能培养。当前中医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大众健康方面,不断调整,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医职业教育中,临床技能教育问题凸现,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整体水平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医疗环境的影响。随着一系列医疗法规的颁布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等,医学生接触患者并在患者身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2)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紧张。扩招后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实训教学资源紧张,实训场地在数量上、质量上均满足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要求。(3)课程结构、考核模式对临床技能教学的影响[2]。传统的医学课程设置大多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考核亦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习惯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背诵,从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因而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医临床技能教学。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中医临床技能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医职业教育面临着“双师型”教师相对不足,专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调查表明,中医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9.3%,但仍有6.6%的中专学历和19.8%的大专学历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学历仅占3.9%[3]。加之缺乏中医临床实践,中医思维弱化,中医传统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知识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4],致使具有中医药理论深厚,中医临床实践丰富,熟悉工作场景的“双师型”教师不足,亦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技能教学。
3构建中医临床技能竞赛模式的必要性
3.1侧重中医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是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而优秀中医药人才的特色主要是重经典、通人文、基础坚实、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医职业教育还存在重学历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教育的问题。实验实训设备不足,难以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岗位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医疗卫生人才是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多年来,我国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中医医生数量明显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这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也存在问题:与发展传承脱节、与社会人才结构需求脱节、与临床实践脱节,导致中医思维能力不足,诊治能力下降。因此,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岗位实际需求为目标,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结合中医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中医临床技能竞赛引入教学环节,突出和促进实验实训教学,牢固树立中医思维,是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中医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中医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精神与专业道德,具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举办技能竞赛仍是重要途径之一。举办技能竞赛,是激励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比赛。技能竞赛正是检验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甚至包括对中医职业理念的理解,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也不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通过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进行中医药行业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及实践能力,并能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与讲授专业相适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中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所在。综上,举办技能比赛,是推动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激励教师积极性和形成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实际需要。
3.3促进中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竞赛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引领作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比赛的作用由此可见。比赛人员按照竞赛目标、规则和标准学习、练习以及评分。因此,这些目标、规则和标准,就像一面旗帜,发挥引领作用。在赛后仍能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技能竞赛制定的目标、规则和标准,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技能竞赛不仅是实践技能的较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学理念的比拼,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理念所在,紧扣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实训实践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加强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确保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更能够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医临床技能竞赛,既强调了中医思维的考核,更强调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中医特色技能,这就要求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理论够用,侧重实践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必然对中医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设备的投入、实验教学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4我校中医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总结
4.1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临床技能竞赛,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自2011年起,我校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全校范围内的教学成果与就业能力展示赛,坚持贴近临床,以赛促学,突出技能的原则和宗旨。比赛的项目有徒手心肺复苏、中医推拿手法等。为了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操作在教学中的地位,同时适应对口专业“中职升本科”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自2014年起,学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作了重大的调整,参照国家中医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要求,根据竞赛的具体条件,确定相应的考核项目。将中医临床技能竞赛分为三大模块: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技术操作技能、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其中,中医辨证论治部分为笔试,中医技术操作技能、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为操作考试与答辩。中医辨证论治主要考核: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病症诊断能力;确立治法的能力;选方与用药能力。中医技术操作技能主要考核:中医四诊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拔罐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推拿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主要包括:急救技术操作、体格检查等。学校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详尽的比赛规程;对各专业的竞赛内容、评分细则、教师以及学生的培训作出了详细的安排。目前,我校中医临床技能竞赛教学实践已获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资助。2014年上半年,共有430人次参加了比赛,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我校选派了4名同学参加了2014年10月18-19日在成都举办的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在本次大赛中,我校选手们表现出色、成绩喜人,获得中职组团体二等奖;“健身功法(太极拳、八段锦)”集体项目二等奖;在个人项目中3人获得“针灸操作技术”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获得“画经点穴技术”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获得“保健按摩操作技术”二等奖,2人三等奖;2名同学获得“常用推拿手法”二等奖、1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4.2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现我校中心实验室下设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基础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中医技能实训中心、美容实验室、康复实验室,基地实验室建筑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完全能满足技能竞赛的需求。其中,中医技能实训中心承担中医专业的中医技能实验教学,包括中医诊查实训室、中药实验室、针灸推拿实验室。引进和更新了试验设备包括中医舌象诊断仪、中医脉象诊断仪、多媒体经络人体模型、中医脉象仪、食疗仿真模型、中药蜡叶标本、中药浸泡标本、中药饮片标本、中药动物标本、开放式中药教学展示仪、开放式中医综合诊断教学展示仪、开放式针灸教学展示仪、中医针灸参数仪、中医推拿参数仪等,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中医基本技能操作辅助教学系统、开放式中药辅助教学系统、开放式针灸学辅助教学系统、脉象模型、仿真营养教育教学食物模型、人体全身层次肌肉附内脏模型、全自动手术台、呼吸机、除颤监护仪、视频录播回放教学系统等。不仅为实验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比赛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综上所述,将技能竞赛引入中医职业教育,有利于中医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求对接,与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对接。
作者:秦生发 黄萍 吉思 单位:广西中医学校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