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分析

2021-05-25 15693 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是在良好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以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人格作为一种广泛而稳定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类型的差异会导致个体认知及主观体验等心理因素的差异,产生相应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2]。医学生是未来的专业型医务人员,承担着人类健康服务的重担。特殊的专业和特殊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本研究通过分析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了解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本研究主要依据样本含量为调查条目的10~20倍的原则对研究对象样本量大小进行估计。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包含68个条目(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包含48个条目,一般健康问卷包含20个条目),按照调查条目15倍的原则,共需要调查1020人(68×15=1020人)。考虑到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不合格率,故拟调查1050人。以潍坊医学院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群,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随机抽取6个班,对随机抽取的18个班级的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050名医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105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审核后得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92.6%。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次研究所用的调查工具有:(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Revised,ShortScaleforChinese,EPQ-RSC)[3],该量表包括精神质(Psychoticism,P)、外向性(Extraversion,E)、神经质(Neurocicism,N)和社会掩饰性(Lie,L)4个分量表,各量表12个条目,共有48个条目。其中第2、6、18、26、28、35、43、27、8、12、20、24、29、33、37、40和47条目反向计分,其他条目正向计分。4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54~0.88之间。(2)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GHQ-20)[4],该问卷共包含20个条目,均为“是否式”选择题。除第7题和第10题反向计分外,其他题目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一般健康问卷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维度。其中1~9条目反映个体自我肯定的内容,得分越高,表明被测个体自我肯定程度越高;10~15条目反映个体忧郁状况,得分越高,个体忧郁程度越高;16~20条目反映个体的焦虑状况,得分越高,被测个体的焦虑状况越明显。

1.2.2调查方法资料收集前集中培训调查员,统一施测调查程序和指导语。问卷调查在学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不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现场填答完毕后收回问卷。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双份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查错,采用SPSS13.0及SAS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法对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型相关(Canonicalcorrelation)分析方法分析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两组变量相关关系的统计学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根据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少数几个关系简单的综合变量对,将两组变量的关系集中到少数几对综合变量的关系上。若典型变量对为Vi与Wi,其线性组合公式表达如下:Vi=lilX1+li2X2+…+lipXpWi=lilY1+li2Y2+…+lipYp其中Vi与Wi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ρi。当i=1时,V1与W1为第一对典型变量,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依次类推。一般要求ρ1≥ρ2≥ρ3≥…。本研究中对典型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时,其检验水准α取0.05[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972名医学生中,男生386人,占39.7%,女生586人,占60.3%。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有340人(35.0%)、334人(34.4%)、298人(30.7%)。生源地为城市的292人(30.0%),生源地为农村的680人(70.0%)。独生子女326人(34.6%),非独生子女人636人,占65.4%。大多数学生(82.3%)的家庭经济情况呈中等水平。

2.2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向性(7.99±2.24)分、精神质(7.01±1.31)分、社会掩饰性(6.57±1.86)分和神经质(5.22±3.10)分,4种人格特质的得分不同(F=129.861,P<0.0001)。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如下:自我肯定(4.99±1.80)分,忧虑(1.57±1.02)分,焦虑(1.46±1.50)分,三者得分情况有统计学差异(F=897.515,P<0.0001)。

2.3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比较

对不同性别医学生人格特质的4个分量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医学生人格特质4个分量表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学生4个维度人格特质中,除掩饰维度得分与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2.4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典型相关分析2.4.1典型变量及其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6140和0.2334,其中第一对典型变量包含了全部相关信息的90.07%,第二对典型变量包含全部相关信息的8.97%,表明人格特质组与健康状况组可以由这2对典型变量表示。第三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以X1,X2,X3和X4分别表示精神质、外向性、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4种人格特质;以Y1,Y2和Y3分别表示自我肯定、忧虑和焦虑3种心理健康状况。则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为:第一对典型变量:V1=0.1173X1-0.4140X2+0.8050X3+01110X4W1=-0.3510Y1+0.2099Y2+0.7600Y3第二对典型变量:V2=0.4110X1+0.8001X2+0.4032X3-0.4410X4W2=0.9264Y1+0.5901Y2+0.1573Y3由以上2对典型变量可知,医学生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神经质(X3)和外向性(X2)2个方面,系数分别为0.8050和0.8001;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体现在焦虑(Y3)和自我肯定(Y1)2个方面,系数分别为0.7600和0.9264。2.4.2各变量与典型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各变量与两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各指标与2对典型变量的关系如下:(1)各X变量与V1和V2的关系:X3(神经质)与V1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997;X2(外向性)与V2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145,说明神经质和外向性包含人格特质的信息量较多,是反映人格特质的主要指标。(2)各Y变量与V1和V2的关系:Y3(焦虑)与V1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559,说明焦虑包含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量较多。(3)各X变量与W1和W2的关系:X3(神经质)与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24,说明神经质人格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人格特质4个变量(X)中只有X2(外向性)与W2有关系(P<0.01)。(4)各Y变量与W1和W2的关系:Y3(焦虑)与W1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053;Y1(自我肯定)与W2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616,说明焦虑和自我肯定包含健康状况的信息量较多。2.4.3典型变量间的冗余度分析典型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的变异有13.15%被健康状况典型变量组所解释;健康状况的变异有20.04%被人格特质的典型变量组所解释,表明人格特质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大于健康状况对人格特质的作用。

3讨论

心理健康状况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研究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和途径,掌握心理变化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管理方案,对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为比较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全国人口常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不同性别医学生人格特质的4个分量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全国人口常模得分。该研究结论与雷璇[6]、杨炳丽[7]等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中的男性医学生4个人格特质分量表得分与全国人口常模得分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学生的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全国人口常模得分,该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一致[8]。女性医学生4个人格特质分量表得分与全国人口常模得分之间,除掩饰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个分量表得分与常模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医学生的年龄段较低,平均在20岁左右;而全国常模的年龄范围较广。本研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2组指标的关系。第一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6140,有较强相关性,占全部相关信息的90.07%。尽管第二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0.2334)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仅占全部相关信息的8.97%,该结果表明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主要由第一对典型变量解释。从各项指标与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来看,神经质和外向性是反映医学生人格特质的主要指标;焦虑和自我肯定是反应医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特质与医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较为密切(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7和0.7145)。该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论一致[9-1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大于健康状况对人格特质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开朗外向的性格和稳定的情绪对于提升医学生的自我肯定程度,减少忧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传授心理学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常识,帮助医学生掌握自我放松、注意转移、合理宣泄等缓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控制不良心理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石福艳1 李伟2 单位:1.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