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2021-05-25 21756 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高校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未实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固守传统的培养方式,使得应试教育仍占主位,忽视教育内容的更新,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沿用旧的评价机制。高校应紧紧围绕创新教育这一主题,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分析自身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和模式不健全

高校创新教育的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运行机制。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愈发的显现出局限性,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相对较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薄弱,创新教育资金的形成也没有以政府投入为主,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机制也不健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二)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主体作用不明显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以创新为魂的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是由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来决定的。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师自身创新的个性品质参差不齐等有很大关系的。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大部分是将各利益进行衡量,特别是个人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显性收益是否得到增加和职称评定是否得到落实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动力。高校虽将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抢占大学间竞争格局的制高点,而不少教师却对此漠不关心,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致使创新教育的实施陷于困境。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

首先,创新教育的实施不能实现由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普遍偏重于“面子工程”,只注重各类国家级或省级竞赛名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普及性和推广性,偏离了创新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上能动作用的轨道。其次,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高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播、积累,而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淡化了创新教育的实质内容。再次,在教学组织上,存在与现实和客观规律不适的现象,使创新教育与实际教学脱节,弱化了创新教育的作用。最后,在大学生的评价上,表现为单向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考核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过于强调共性,抹杀个性,使创新教育的目的变得模糊。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困境剖析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但这些工作的开展只在表层,未及肌理,根本转变不了根深蒂固的陈旧教育观念,更谈不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不能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高等教育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占主体。首先,受我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影响,教师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客体地位在教学中体现不充分。其次,在高校教学中,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分得过细、过死,忽视了人文教育环节。第三,高校中教学方式仍采取“注入式”,弱化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未能得到开发。第四,教学与科研脱节,创新经费投入不够,使创新教育的开展没有保障。第五,教师队伍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偏颇与方法上的不当,缺乏对创新教育的追求。第六,重理论,轻实践,淡化了大学生的实践环节,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开发和培养。因此,高校应从这几方面着手,认清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现状剖析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实现创新教育的跨越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

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核心是创新,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衡量并评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高校应凭借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摒弃落后因素,开放教育、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移位到的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上。首先,高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大学生创新的短期活动、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以适应多方需求,协调多方事宜;其次,高校应因材施教,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文理结合和理工渗透,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上获得广泛的知识量和具备实践的本领;最后,高校应采取科学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建立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兴趣,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完成课程科学合理的设置

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2]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与时俱进,积极改革课程的设置,使之更实用;积极完善课程体系的内容,使之更有效;积极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使之更合理。高校要有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开设丰富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上,从自身喜好和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建立实效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的课程,加强交叉学科、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再次,高校要多设置选修课,多样的选修课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的丰富,提高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和多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高校要采取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使考试内容更新,实现考试内容的丰富和实用,并积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考试制度,达到考试方式的灵活多样,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校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采用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改革来加强创新教育的实施。一是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在教学中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并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发展性和应用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开设创造性工程的课程,加强科学研究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引起大学生创造的兴趣,激活创造的心理,最终要培养出大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习惯。二是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由“专制置入”的教学模式向“民主对话”的教学模式转换;通过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的教学模式转换,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课程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培养等几方面的结合;学校应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并善于运用现代教学科技手段和方法,增加课堂讨论和成果经验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学与科研建设相结合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教学的延续和深入,加强学校创新教学与科研建设相结合,可使学生对已学的教材有更深的了解,在教育模式上能更加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实施创新教育的空间。首先,要优化教育过程,倡导因材施教。教师要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其次,要营造学习中的创新科研环境,通过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合理有效的科研信息网络,例如,开辟学生科研信息专栏,建立流动图书馆,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科技讲座,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最后,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延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它的孵化功能,将有助于巩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成果,是强化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加大实施创新教育的经费保障

经费的保障投入和支持力度,是大学实施创新教育、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高校应设立实施创新教育的专项基金,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利于创新成果的涌现。首先,高校要确保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的落实。学生自己作项目计划书申报,由指导教师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的指导工作,对批准立项的课题划拨一定课题经费。其次,高校要确保实习经费的落实。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且要保证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要加大校内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再次,高校要建立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与硬件环境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要确保文体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创新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到位,保证实验室和资料室的开放性,并给予经费支持。最后,高校要将实施创新教育的成果与教师的奖金、福利和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挂勾,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创新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

(六)教师队伍突破传统,培养自身创新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为全体师生共同行为结果。建设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首先,教师们应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精通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自身探索创新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破传统,鼓励创新性的学习,发挥学生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要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和乐于勇于创新的态度,通过对其自身发展产生的核心作用,不断鼓励学生,感染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并使学生产生敬意,形成至上而下的创新氛围,完成实施创新教育的任务。最后,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并积极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开展多样的创新性教学活动。

(七)加强课内外创新实践环节

创新思维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要克服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断改革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自已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3]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坚持做到创新教育实施与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与择业就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树立学生创新活动的典型,建设创新品牌,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首先,高校要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充分利用设备、场地和师资的优势,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平台。其次,要重视社团的建设,发挥其活动组织容易、开展活动快捷的优势,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舞台。最后,高校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设立大学生实践和实习基地,为创新提供实践条件,实现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方培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懂得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4]创新教育实施成果的直接体现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就应转变观念,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创新教育实施机制。

作者:杨坤 单位:佳木斯大学学生处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