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这一愿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一年来,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创新活动;各高校纷纷组织了大学生创业创新专场报告会,武汉商学院也不例外,报告会积极鼓励大学生树立创业创新信心,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创业创新梦想,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要实现这个梦想,要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而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大学生创业创新是践行“中国梦”的要求和途径。创业使人人有工作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是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重要时期,转型提升成为这类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创业创新则是学校现在和今后向应用型发展、特色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等转型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高校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以创业教育逐步代替就业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把大学生引导和鼓励到加入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挑战的前提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有效路径。
(四)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至始至终要面临着创业创新,这是企业存在的必然。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无处不在,其竞争的形式有新材料、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功能等,其竞争的实质是创业创新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了创业创新人才,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才有竞争资本,企业才具有竞争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训练和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五)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创业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必须注重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由之路,如果大学生毕业不能找到如意的单位,他们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就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创办经营实体,把所学的创业创新理论运用于实业发展中,以独特的思想去突破和创新,这是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有效方式。创业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创新理论、实践和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创业创新课程教育,是大学生未来创业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基于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
为了解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现状,笔者对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一)院系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比例偏低
九个院系中,只有两个院系开设了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开设了创业创新课程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22%。据询问,开设了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两院系中,也只有少数专业开设了相类似课程,总体还不是很规范。
(二)院系对各专业开设创业创新基础课程的意愿强烈
通过对九个院系的调查,他们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各个专业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大家认同一致,也充分说明了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是:愿意开设创业创新课程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100%。
(三)院系每年举办创业创新教育讲座和报告次数较少且院系部之间不平衡
在学生缺乏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学习的情况下,目前,各院系部只能以创业创新报告或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补课,使大学生迅速掌握创业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填补这项教育空白。根据调查,有个别院系举办此类报告或讲座3场以上,有的院系举办此类报告或讲座1-2场,有个别院系没有举办此类报告和讲座,九个院系举办此类报告或讲座一年共计15场。
(四)院系创业创新教育实训室建设不足且不规范
院系创业创新实训室建设情况是,5个院系选择有创业创新实训室,4个院系选择没有创业创新实训室,建有创业创新实训室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56%,创业创新实训室的建设还不够规范。
(五)院系缺乏创业创新教育师资
通过对院系创业创新专业教师调查,有3个院系选择有创业创新专业教师,6个院系选择没有创业创新专业教师,有创业创新专业教师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33%。据询查,有的院系把外聘的创业创新教师作为了自己的师资。
(六)院系创业创新专项资金不足
关于创业创新专项资金的情况,只有一个院系选择了有专项资金,其他院系没有专项资金,有创业创新专项资金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11%,据核实体育学院创业创新专项资金属于申报成功项目的配套资金。
(七)院系学生近2年创业创新状况
1、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创业数量26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创业数量35个,2015年比2014年增长34.7%。2、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就业人数72人;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就业人数82人,2015年比2014年增长13.9%。3、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产品创新数量20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产品创新数量19个,2015年比2014年减少一个,因为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有创新的产品,但是无法统计,总体情况估计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带有工科专业性质的院系部。
(八)院系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些政策上的需求
调查问卷同时收集了九个院系对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建议,主要包括:1、学校要制定成套的创业创新教育制度,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2、学校要设置学生创新创业机构;3、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设备;4、各专业开设创业创新课程;5、学校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6、学校要设立创业创新专项基金,确保经费的支持;7、安排专门负责创业创新教师,指导学生创业;8、创业指导团队建设力度要加强。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对策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从学校高度重视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督促各院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把创业创新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训创业创新课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三是鼓励教师结合实际不断地完善创业创新教材,并使创业创新教材的内容切合专业实际;四是设置大学生创业创新管理机构;五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专项基金,为创业创新确保经费的支持;六是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奖励和激励机制;七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创新的物资条件和环境。
(二)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中心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全过程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单设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中心,也可以把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中心归属于学工处或者招生就业处管理。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咨询、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模拟注册登记和办理营业执照、日常管理、举办大学生创业创新设计大赛、定期检查创业创新项目计划执行的进度、项目最终完成的验收评价、大学生创业创新数量统计,以及大学生进入社会创新创业的跟踪调查等工作。
(三)规范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流程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必须要有培养计划和方案,要有科学的、规范的教育流程。在校期间,大学生四年的创业创新教育参考流程:大一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上学期学习专业课和创业创新课,大二下学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设计大赛,以5-6名学生组团参赛,参赛项目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人财物的管理、创业的思路和创新的推进步骤等内容,通过大赛评审团的评审,在每个院系中遴选出前十个项目,并且进行表彰奖励;大三全年对各院系前十名创业创新项目在校内创业园或孵化器中指导实践,指导中心定期检查项目计划执行进度,督促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其原则是“不求盈利多少,但求项目完成”;大四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可以把创业创新项目引入社会进行创业,同时完成就业。
(四)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相应的条件
学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必须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创新条件,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创新训练平台,训练平台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园、创业工作室、孵化器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实战演习场所;其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其三是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创新内容。这三种方式可以选择运用和综合运用,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下面以第一种建立创业园、创业工作室的方式加以说明。目前,学校还没有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工作室、孵化器等配套设施,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创新实战演习平台,学校下一步有必要考虑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为学生建设一百间15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或者建设更多一些,并配套必要的办公设备,供大学生创业创新使用。大学生创业园的入园规则是:每年在大二下学期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中,从各院系选择前十名团队,团队要完成模拟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和缴纳注册资金等流程后,才能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工作室,创业园工作室使用时间为一年,这一年必须完成创业创新项目计划,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中心定期检查,一年到期退出创业园工作室,并要考核评分,同时,下一届大赛被选的团队接着入住,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进行下去。这些团队通过大三这一年的创业创新训练,为大四进入毕业实习和到社会创办实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园是集大学生集体智慧创业创新的平台,他们可以把理论结合实践,把专业技术化为能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理念,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力量和经营管理能力。学校创业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摇篮、是学校最聚人气的地方、是大学生互相学习的佳境、是碰发大学生青春智慧的用武之地。总之,学校要办出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必须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切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努力、一切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打基础、一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实施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素质,既能有效地缓解我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才刚刚起步,只有找准定位,从不同层面研究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调动广大师生的创业创新激情,才能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快速、高质量地发展。
作者:吴方鹏 单位:武汉商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概括为“三个倡导”,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详尽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路径及方法。本文以分析复杂多样的新媒体环境为切入点,对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有益探讨。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观点,认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1]。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并非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而是这一媒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变化,诸如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对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方式的开创、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给予的变革。[2]美国《连线》杂志曾经把新媒体概括为“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3]。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新媒体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有限或者无线网络为传输方式向用户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式,并以实时的传播速度、全域的传播空间、强烈的现场感与目击感构筑了一个全时性、开放性、全球性的信息空间,实现了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促进了人类传播形态革命性的飞跃,并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Web2.0是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改变了Web1.0主要依靠用户被动通过浏览器获得信息,以“媒介中心论”为基础的对信息传播高度集中控制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在Web2.0条件下一种新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传统意义上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决定作用,对传播方式的把控能力被解构,传播模式逐渐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每个人组织、生产、接受、获取信息的主导性、主动性空前提高,他既是信息的自主生产者也是信息的传播参与者,还是信息的接收者。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多元性
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时空维度看,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内容在版面、时段等受控的局限,大大扩展了信息传送的时空边界。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与其他人进行信息沟通,增强了信息流通的广延性,提供了信息海量存储的重要条件。从传播信息内容的技术支持角度看,新媒体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体功能单一化缺陷,不仅可以传递大量文字、图像,而且可以传递音频、视频,极大丰富了传播手段,也让海量内容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此外,新媒体空间呈现出多种文化观念、思想潮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的特征,既有张扬正能量的正向观点,也有颠倒黑白蛊惑人心的负面宣传,新媒体环境纷繁复杂。
(三)形式的交互性与及时性
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体现出单向流动的特性,传播媒介主要以点对面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推送传播,虽偶有读者或听众通过书信、电话、来访等方式进行信息反馈,但反馈速度迟缓、交互性较差。新媒体数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受众检索信息、浏览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使受众能直接运用文本输入系统轻易地进行文字和图片的采集、编辑、发送。此外,受众网络信息反馈平台日益多元,如电子邮箱、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都具备及时互动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送的交互性与及时性。
(四)服务的针对性与专门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环境已发生改变,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极大释放。大学生开始逐步掌握更多信息话语权和控制权,能够在独立获得的各种信息资讯中对事物进行判断和甄别,并且根据个体需求或喜好进行信息的定制、检索、传送。
二、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在人类的现实空间之外构筑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覆盖面及影响力,延伸了现实教育空间场域,使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从静态化向动态化、从时空性向超时空性转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意识形态,可通过网络信息文本进行隐性传送。其次,推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新媒体的互动性与自由性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教育者与大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对话权。一方面,大学生能运用新媒体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与看法,以及涉及价值观热点问题的态度与观点,教育者可以及时掌握和捕捉大学生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打破教育领域间的隔阂,对教育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意见和看法,甚至提供有新意的案例、图像和文本,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政治性。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感,必须尊重并满足大学生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需求,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符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大大提升传播效果。如新媒体能将枯燥的文字叙述,通过图画、声音、影像的集合使其形象生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媒体能运用立体动画或仿真图像,将教学案例直观呈现,增强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提高了教育主体的素质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以课后交流、谈心、社会实践为辅,教育者的支配地位、控制地位、主导地位明显。新媒体的互动性、多元性、隐匿性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沟通,能彰显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避免传统现实交流的戒备心理,因此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主体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新媒体信息素养,能以新鲜、生动、时尚的新媒体语言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冲击了教育者的信息可控范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着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具备明显的知识信息优势,但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快捷性、大众性特征冲破了教育者信息的可控范围。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远远超出课堂或者书本的知识信息,甚至有些信息连教育者都不曾掌握。面对复杂多样的新媒体信息,“三观”尚未完全树立的大学生往往难以在形形色色的信息中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部分学生甚至在彷徨与矛盾中产生了信仰危机,否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最后,挑战了教育者的信息控制能力。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各种思想观点的传播不再受教育者的控制。此外,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控制力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高依赖性,正说明了新媒体对这一群体身心全面塑造的影响。因此,当新媒体环境中的不良价值观一旦被大学生接受认可,对其造成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很难通过单纯的说理、教育让其转变。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开辟了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局面,这要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树立一元主导与多元包容的理念。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互动。另一方面,兼容并包多种优秀的价值观,既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相承,又合理地采纳吸取西方价值观的优秀滋养。只有复返其根、会通创新、兼收并蓄才能拓展延伸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创新教育内容
现实生活世界建立在人们过往经历的储备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父母、教师传授的经验基础之上,并且这些经验常常潜在的发挥着参照图式作用。日常生活世界往往是人们最熟悉的场域,潜藏于人们内心,并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关于人生、社会、世界等价值共识同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人生困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三)创新教育模式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两个环境维度。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明确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建立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二者具备不同的时空特性、场域范围、情感交流方式和运行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虚拟空间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现实空间以虚拟空间为延伸和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强调以现实教育为基础,以新媒体虚拟教育为有益补充的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取向目前仍主要依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参与实践等教育方式,新媒体的隐性教育、自我教育可以作为有效补充。
(四)创新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为了达到教育目标作用于教育客体的策略性手段。新媒体技术赋予大学生尽可能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空间,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大学生喜欢利用微博、微信、QQ、社交网站等新媒体技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选择自己喜好的话题进行交流沟通。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细分为多个层次和角度,采用专题讨论、实事对话、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大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不同意见、观点,再由教育者进行正向引导。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很容易接受新媒体中充满个性、时尚、鲜明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适度地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新媒体语言阐释政治性较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五)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方式
新媒体能有效贯穿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资源,教育者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合力。首先,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影响力,打造网络教育平台、教学资源中心、特色互动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通过精心设计链接到相关新媒体。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并延伸其功能。其次,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者应酌情对家长进行新媒体知识传播,尝试与家长建立新媒体联系,让家长成为教育监督的重要组成。最后,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处于主渠道地位。社会新媒体环境凭借其开放性、自由性对整个教育环境产生极大冲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养成形成挑战。一方面,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新媒体环境的监督和监管,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执行力、针对性的新媒体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运用大众化语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宣传适应于新媒体传播的健康网络文化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作者:朱琳 张力 单位:西华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创新教育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为了实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我国将创新教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时代使命,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突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科技组织在高校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身先士卒,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科技组织建设。
一、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理念、先进思想、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大学生科技组织即由高等院校领导组建的有较完整组织形式并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或者是其他依据一定的科技专业背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科技类协会、社团[1]。“十二五”期间,随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先进的创新学生社团不断涌现。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项目小组、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临时班集体等,这些新出现的组织虽结构分散,但都可以视为大学生科技组织。
二、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制约因素
(一)编制人员缺乏
高等院校在我国属事业单位,国家对事业单位编制的控制随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日趋严格。编制人员匮乏,机制体制不完善,工作内容模糊,行动计划不全面,工作能力不足,学生组织难以及时得到建设,大型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高校科技行政部门,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方面承担着与学生科技组织管理机构类似的作用,管理部门难以找准自身定位,学生科技组织管理机构工作难以引起领导重视,既限制部门本身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也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创新教育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高校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部门成立时间不长,制度建设不完善,应有的组织人事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活动联络制度和评价奖励制度等都不健全[2]。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激励机制的形成应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多项因素。部分高校过于看重物质奖励,顾此失彼,忽略了综合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未真正形成全面、有效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三)物质保障有限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设施设备是大学生科技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宣传等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对大学生科技组织的人、财、物投入不足,与前面所述的编制人员现状有关。高校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部门编制缺乏,工作人员少,高校主管部门和领导不重视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队伍业务能力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学校行政拨款不足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办学资源主要投放在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上,在此背景下,学生科技组织开展活动,物质条件自然难以得到充足保障。人员经费短缺,影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活动经费短缺、场地不足、设施设备数量有限,制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影响大学生科技组织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定位
高校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将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全局,使其与高校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呼应。管理部门在职能定位上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高校中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职能格局。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活动,尽快在高校内形成影响力。
(二)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制度建设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依据科学的组织建设理论,探索高校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部门的内在发展规律和最优化组织形态,研究机构设置问题以及专职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评价激励问题[3]。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作为部门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建立目标考核评比奖励机制,创造有利于管理队伍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使管理工作者产生归属感,推动高校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部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三)重视制度层面引导,健全学生科技活动激励机制
制度环境是创新环境的关键。高校要通过制度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组织培养自身包括创新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科技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应过于单一或者功利,应与高校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综合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实施过程要准确把握活动目的,是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学生注重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效避免学生短期的功利性追求。除此之外,外部环境的改善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优化学术环境,鼓励科研诚信,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大学生科技组织切实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台[5]。
作者:张立志 逄锐 单位: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第四篇:多维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平台构建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肩负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创新人才是在实践中成长、凸显出来的,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1-2]。华中农业大学秉承学生为主体、创新为核心、实践是关键和育人是根本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创新平台,进行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大学确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性目标,大学创新培养的重点不是局限于少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应在注重对所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1]。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法规性文件。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实习、农业机械化专业实习、现代农业装备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共计13个教学周,设置了机械学综合课程设计、农业机械学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设计训练环节共计20个教学周,设置了机构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构认知、电工电子学实验、机械制造基础综合实验、农业机械综合实验、数控技术实验和虚拟样机技术实验等独立开课的实验课程13门共计286学时和从属于课程的实验共计56学时。另外设置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讲述学科发展前沿和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对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和机器人比赛等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学分认定的规定。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还增加了企业顶岗实习、参加卓越论坛组织实践、慧鱼创意组合模型综合实训和慕课课程学习等实践创新环节。
2构建多维实践创新平台
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深度开发校外企业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平台。
2.1实验室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促进个性发展的阵地。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过程,既是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实践经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3]。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华中农业大学建设了机械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实验室和农业工程实验室3个功能实验室,含36个实验分室。机械工程实验室设有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室、机械原理与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机械创新及制作实验室、反求设计实验室、拆装测绘综合实验室、减速器拆装实验室、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和机器人实验室,主要承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代制造技术与应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设有信息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实验室、电工电子与电力拖动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工程测试与虚拟仪器实验室、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与传感器实验室、控制技术实验室以及PLC实验室,主要承担计算机图形学、电工电子学、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机电传动控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筹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单片机应用、电液气控制工程、虚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控制系统、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农业工程实验室设有汽车拖拉机及柴油机拆装实验室、农产品加工装备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热工实验室、流体力学与液控实验室、渔业植保园艺机械实验室、汽车模拟驾驶实验室、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农副产品检测实验室,主要承担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农业物料学、农业机械学、食品机械与设备、园艺机械、渔业机械、茶叶加工机械与设备和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近3年新增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丰富、技术先进和结构合理。
2.2校内实训基地
华中农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和科技创新作品试制与试验的校内实践基地。该中心前身为华中农业大学农机工厂,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多年来,中心坚持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结合、实训操作与科学研究结合的教育理念,较好地发挥了促进学生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构,工夹量具以及安全操作技能;促进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初步具有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和选择加工方法的能力;促进学生具有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制造的实践能力等重要功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初步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和环保等工程意识。实践中心设有车工车间、铣工车间、钳工车间、锻工车间、焊工车间、铸造车间等实习车间和农业机械实验室、数字化土槽实验室、农村能源实验室以及数控加工实验室等功能性科研试验平台,中心占地面积1716.84m2,现有专职实践教学人员14人,承担学校4个机械类专业和6个近机类工科专业金工实习等实践教学和科研试验与试制加工等任务,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创新实践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在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之外,于2014年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该中心面积567m2,分为电子设计实践创新、机器人技术实践创新、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慧鱼创意组合训练、卓越工程论坛和交流研讨等功能区,分别配备了指导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固定进驻学生人数分别为电子设计中心60人、机器人技术中心17人、机械创新设计32人和慧鱼创意组合训练中心20人,依据各类竞赛活动,还可以辐射更多学生。
2.4校外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企业。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建设了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武汉明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湖北仁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发动机厂(49厂)等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实践环境,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陶冶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工程素质。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与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在该公司重点进行了大学生校外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
2.4.1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实践创新基地
产学研合作本质要求是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4]。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既要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对方的发展需要,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努力满足对方的要求。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是由武汉拖拉机厂搬迁改制而组建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是中国第1台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其黄鹤牌系列农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均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广阔的市场,公司实力雄厚,设备齐全,拥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华中农业大学和该公司于2007年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双方以油菜精量直播机系列产品研发为载体,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公司拥有精加工车间、冷作车间、总装车间和柴油机车间等,总面积1.7万m2,可进行大学生农机产品设计、典型零件加工、齿轮加工、工装夹具设计与工艺规程制定、了解先进加工设备等内容的生产实习和设计加工。建设了总面积2hm2的标准化试验田,可供大学生进行农业机械田间操作实践和科研产品田间试验。建设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可同时容纳120名学生和8名教师进场住宿。配套设施有职工食堂、学术报告与自习室、阅览室(电脑、图书)、洗浴室、乒乓球室和篮球场等。学校在该公司挂牌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华中农业大学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和华中农业大学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共建中心。
2.4.2密切人员往来,丰富实践效果
良好的实践条件是提升实践创新教育效果的基础,密切人员往来,做好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批次的实践教学安排才能切实发挥企业基地的作用。学校聘请了公司总经理、负责生产和技术的副总经理等5名企业教师(导师),同时包括学院院长在内的多名教师也作为企业技术顾问经常到公司研讨交流。为保证学生安全和便于管理,为学生配备了统一的工作服。近3年来,学院每年安排农机专业本科生90多人进厂进行生产实习,30多名研究生进行产品开发和科研试验,20多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是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结合该厂生产实际提出的。2015年暑期开始,还将安排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班的学生进厂进行顶岗实习。
3建立实践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和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师资队伍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负有重要使命,是许多具体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程度[5]。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相比理论教学更为宽泛,在岗位性质上包括教师、实验员、校内实训基地人员和企业兼职教师4部分。制定相关制度激励教师投入学生实践创新教育的主动性,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实践创新教育水平,是做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关键。华中农业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学生层面,从学分认定、年度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对外交换生选派、研究生推免等方面激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教师层面,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奖酬金分配办法》、《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组副教授以上职务评审标准》、《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奖励办法》和《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学工作绩效定量考核计分标准》等制度中分别从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条件、年度综合奖励、职务聘期考核等方面对教师从事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成果进行认定,很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实践创新教育氛围。学院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刚入职青年教师协同年长的教师指导大学生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科技创新项目,在实验技术人员招聘时重点考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数控技术、拖拉机驾驶和现代设计方法等专题培训,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4实践创新教育效果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形成了重视实践创新教育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学生就业方面,学院近5年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在科技竞赛活动方面,学院学生参加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仅2014年统计,新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32项,获2014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金奖1项,获第8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铜奖1项,获第8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2项;电子设计大赛中,获湖北省二等奖4项、湖北省三等奖5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数学建模大赛3名学生获美赛二等奖、1名学生获国赛二等奖、3名学生获省赛二等奖、2名学生获省赛三等奖;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获2项省赛一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3项省赛三等奖;学院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篇、申请专利21项。
作者:宗望远1 翟红1 黄海东1 刘世顺2 单位:1.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2. 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考
随着价值观多元化、新媒体的普及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等原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制改革的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主客体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间的重要纽带,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创新对于教育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大对自我教育方法的管理力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践;需要紧跟社会形势,了解教育对象新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教育具有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才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一)综合教育原则
1.理论教学
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和行动的先导。而理论教育法是教育先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和教师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虽然理论教育课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由于存在教育实施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在理论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过于形式化和理性化,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而追求所谓的“理想化”,最终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脱离教育发展的正常轨道。
2.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帮助大学生意识形态固化为积极、健康的。不过,就当前情况看,大学生对情感教育法的认可度尚不高,而满意度却远落后于认可度。和谐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信念,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建立以互动交流为主线的师生关系,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心学生发展和成长。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来看,情感教育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虽然大学生渴望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情感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尚未达到心灵契合,情感教育法得不到充分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理论知识和情感教育两者的双向结合,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创新。在理论课中融入情感因素主要是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通过情感因素,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枯燥的说教法转变为愉快的教学课堂,在愉快温馨的教学气氛中使情感教育法得到有效的实施,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在情感教育中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二)继承创新原则
继承和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不变”,没有继承,创新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变”,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的方法也要根据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的变化而适时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要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而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继承和发扬,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尚未得到证实的结果就一味地持否定态度,势必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和前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所积淀下来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方法、普遍性方法和特殊性方法等。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实践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想别人之所想,做前人所未做”。应立足于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着力于创新新型教育方式,对凡是被大众所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取,反之则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中的课堂灌输、校园文化熏陶等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只有创新和继承,认为以前的教育经验和传统已经完全过时,而不用继承的;或者只继承教育理念而不创新教育方法的,认为继承就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这都是极端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实践过程中,不能完全抛开传统的教育方法。我们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人类文明史上的成功经验,吸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经验方法论,发展创新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如,加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
(三)与时俱进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经济能否取得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它是时发表展的特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要遵从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推进发展。而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实践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是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我国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运用创新思维,不断求得发展和进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着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把教育理论方法创新落实到实处,以创新思维发展教育实践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不断普及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同时,也为社会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的渠道和空间。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群体思想较活跃,充满朝气,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形形色色的社会诱惑面前,极易产生盲从、自卑、依赖放纵和相互攀比心理,个人自由放任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辨别是非和分析学习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自我调试,克服盲从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斗志、稳定的情绪、创新的意识而提高自身能力。
(四)“以人为本”教学原则
应始终把“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4]。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对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由于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尚未稳定和完善,由于存在盲从、自卑、傲气和依赖心理作祟,致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诸多障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被动传授法,而忽视师生间情感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则明显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说,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把大学生的核心作用和个性差异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需要依赖心灵沟通法,还需要逐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运用自我督促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经验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的始终,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并非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综合起来的系统工程,各个要素间并不是孤立的,汇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机制、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各要素间共同产生创新的合力;同时,通过系统内外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最终获得发展的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6]。
(一)优化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机制,是一种为优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实现功能最大化的创新机制,它是教育者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目的,通过对内部要素的价值采取评估判断、排序、选择和合理利用来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机制是复杂系统各要素的相互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构成的合力是可称之为“耦合”。要想“耦合”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就需要把系统内部要素相互结合、相互联系起来,而其中,该物质的内部性质和本身结构特点决定了“耦合”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态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能否得到最大效能发挥主要取决于内部要素的优化作用,消极的机制要素会阻碍创新机制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重视创新机制中各要素的发展状况,优化和调整内部各要素,促使创新机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系统内部创新机制主要包含主体教育者、传统式方法、科学的载体中介等。主体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的指引者和引导者,在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教育方法是创新的基础,但需要根据教育的发展状况找出传统式方法的弊端。通过科学的载体中介,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更完善、更合理。评价指标机制是人们对认识价值系统变化结果的一种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是评价指标多种要素相互组成的整体运营系统。评价指标机制是评价主体结合自身发展规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评价标准,由于主体的意愿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变动性,评价指标机制也不断发生变化。积极合理的评价指标机制可以促使评价主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产生有价值的主体事物。如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合理积极的评价标准,那么,评价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必然产生偏颇,必然产生不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创新过程的导向指标,是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的具体内容,对评价主客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方法具体包括:综合性指标体系、划定指标定值和具体参数、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仅需要必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维护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需要采取必要的媒介促使其得到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如通过评价工具和技术性手段的合理使用,可以促使其能在实效性范围内良性发展。结合对定量评价法、定性评价法两种评价方法的词性涵义理解,定性评价是对事件结果和性质的判定,分析该事务的形成原因和组成成分;而定量评价是对事物蕴含数量的具体分析和探究。由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创新系统中对事物的性质很难做全面性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创新思想政治方法机制过程中,应把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可通过统计学和数学原理对创新评估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的方法可通过数学技术手段,对事件进行整体规划和动态安排。同时,也可通过随机的技术性方法,最终让回归模型、成因性模型和合力分析模型得到实现的可能性。而在数学技术方面,可建立模糊性的综合类评价模式、模糊性的积分模式等。只有运用技术性指标方法和标准,评价工作才会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7]。
(二)控制协调机制
调控机制是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始终的宏观统筹机制,主要包涵协调机制和控制机制。协调机制和控制机制是调控机制的两个重要内容,两者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在方法创新机制过程中,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是教育控制的目标和结果,而控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协调和控制是调控机制重要的两方面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中,教育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运用整体统筹性思维,对系统各要素和外部关系进行统筹、协调,达到教育创新发展的目的,促使方法创新机制能在良好而积极的环境中能产生最大的实效性[8]。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和分析所产生的评价机制需要对其进行协调和控制,确保创新机制各要素能在统筹协调和控制中健康发展。协调和控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发展的关键,只有让两方面同时产生积极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其最大的实效性,协调和控制是规范系统各要素间和谐发展的前提和目的。要把协调机制落实到实处,才能保证系统各要素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协调机制作用包含对事物和人的整体运行协调,它可以带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在运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在方法创新机制中形成相互合作关系,营造出和谐共赢的发展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外部发展环境。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各要素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如利益均衡关系、合作共赢关系、冲突关系和相互对立关系等。此种情况下,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关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协调统筹机制以协调外部环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协调机制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也为创新机制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控制,是控制主体对活动过程的全程监督,并能按照目标和功能的标准,在不断调整和控制过程中,逐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变化,适当采取措施,使工作朝着既定目标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适时地调整控制程度,以促进活动的顺利展开。哲学观点对“控制”是这样阐释的,“它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适当控制,如这种调节达到理想状态,则会促进其健康发展;反之,则不然”。控制的特性主要包括:目标性、及时反馈性和强制性。强制性可以使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照既定的发展轨迹运行,确保内外部系统发展能得到有效运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领域来说,控制环节对于创新的发展也尤为重要。控制是由教育者、教育客体和教育中介所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整合行为,规范方法创新的全过程,并能合理利用外部发展环境,促使方法创新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教育发展现状,合理选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时间控制法、数量控制法和顺序控制法等。控制的种类也纷繁多样,从范围上说,有宏观和微观控制;从方式上说,有直接和间接控制、硬性和软性控制等。
(三)保障机制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其发展都离不开内外部环境的发展,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同样需要人才保障、财力保障和物资保障,确保方法创新的健康有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实践活动来说,培养一批专业性强、富于创新、敢于拼搏奋斗的团队至关重要。这支队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开拓精神,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能力、丰富的社会阅历、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教育对象缺陷等方面的能力。离开了团队群体,事物必然是孤立无援,毫无保障可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体并不是个人,需要团队通力协作和发展,最终促使教育方法创新。人才是保障,强调教育者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教育方法的规律,并能针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制度性保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是创新教育体系能否顺利发展的根本因素。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规则,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度,是规定人们权力和义务、合理划分社会资源关系、调节社会领域的冲突和矛盾关系的原则。制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确保实践结果得到实现的可靠途径。规章制度的建立是教育者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共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规章制度具有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传递功能。教育方法以条文形式被确立下来,逐步引导教育者运用创新性思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使其最终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可以对不规范的行为采取措施,重新整合,以促进各要素间的共同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整合和引导,最终使积极的教育制度能在教育领域里传承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前提下,不断寻求发展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领域,物质保障是方法创新机制关键性因素。教育实践创新离不开物质保障,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软硬件设备、设施,是实现教育目的载体和平台。教育场地,即是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和范围。教育资金,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财力支持和资金保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必须方法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台阶。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学校互联网平台和心理咨询平台等形式,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课堂教学平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环境和场所。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灌输。为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加强教学课堂管理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增加针对性教学内容理论课堂学习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理论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可塑性。理论知识学习是现当代大学生增强行动自觉的重要保证,它是解决学生困惑的重要过程,是探究问题根源的保证,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理论知识内容能反映现实生活实际,更贴近人文关怀主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大学生思考问题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讲到相关案例事件时,可在陈述事件背景和经过的同时,组织大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外的延伸含义。2.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学校是否能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9]教师是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和专业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源泉。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全面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由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共同完成的。要逐步形成以“专职理论教师为主导,其余学科教师为辅”教学发展模式;其次,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与时代同步,反思教育理念和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领。3.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使学生能把课堂知识转变为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学有所想,学有所长”,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师重在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枯燥的理论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从大学生入学之日抓起,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运用创新型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大学生“被动式灌输学习”变为“主动引导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10]。
(二)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需要,这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向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1.加强理论创新意识
理论要随社会变迁而不断优化,以推进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要围绕实效性,加强理论创新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围绕三种重要方法展开,即理论教育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新媒体等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实践活动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方法;自我教育批评法,是大学生在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展开的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方法。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德育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和提高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11]。以上方式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所证明的有效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的发展型人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创新理念和民族精神两者相互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前提;同时,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服务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全始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意识,使大学教育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注重大学生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心理教育,培养全能型的高校教育发展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教育者应不断融入社会价值观、公民服务观和心理发展观等内容,并能运用科学的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方法、手段、内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2.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3年,习近平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对包括高校青年教师在内的广大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手段有其必要性。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中,教育者只注重知识的直接传授,而这种直接教学过程缺乏实质性,存在较多缺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新颖性,教学设计无创新意义,教学表达能力较为有限,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法。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体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发展性和真实性,符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交流式的互动学习平台,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互动型”的课堂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动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知识、培养兴趣,师生互动式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相长。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化辅助教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新的技术和发展的机遇。高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传统的依靠口语和黑板表达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高新技术信息手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样性和现代性,而这种信息技术形式主要指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动态感强、形声结合、内容生动、信息涵盖量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学生、多媒体等相互配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挥好多媒体技术的媒介作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有效而顺利的展开。
3.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中必可少的环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了其特殊的优势作用。然而,由于社会的主客观原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偏重于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把社会实践教育抛置于教育方法之后,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2]。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参与能够推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现实实践[13]。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一环而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创新载体、丰富方法、创新路径,使广大师生更新思想观念,将实践教学置于重要地位,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推进其可持续性。首先,要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始终不忘优化知识结果,提升知识运用能力。高校要支持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到一线去锻炼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了解实际,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注重实践教学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使部门、人员等的分工和职责更清晰,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统筹好远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成立专家、教师组成的“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委员会”,明确实践教学考核办法,规范相关制度,使实践教学“有法可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规范化、制度化。其次,硬件保障到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最多的是上网,学校要紧密形势所需,注重引导,强化硬件设施投入,为学生触网提供便利,鼓励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深入实际,收集信息,促进理性思考[14]。三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区分,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对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其他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不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砥砺大学生品质,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暑假课业任务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目前,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大力鼓动各大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动员高校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三下乡”暑期活动,磨练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责任感;进行山区学校支教活动,既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为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暑期期间,设置较多的社会实践团队和项目,其中可以分为社会调研、实践服务及就业创业等三大类,各团队可以各自发挥所长,突破传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暑期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砥砺品质、服务社会有重要作用,是每一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能力。
(四)强化和规范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信息的多样性特点,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给大学生生活和教育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此,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网络时发表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平台,把教育思想理念、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中[15]。然而,互联网的随意性和自由性特点,使网络环境呈现出复杂的发展形态。因此,适应网络环境,强化相关软、硬件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1.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班级管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增加了人与人间的交流模式,成为大学生联系和交流的主要交流方式。手机用户的大量增多和使用便利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群体。手机、QQ、微博等成为学生个人和班集体使用频率较高的聊天沟通软件。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每个班集体都自发地组建了自己的班级QQ群。由于互动交流性较强,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管理还有待提高。现当代教育者和辅导员需要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如加强网络平台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网络环境。如政治辅导员可利用班级QQ群,建立班级特色网页,进行资料上传和共享,提高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班级QQ群,便于主题活动的开展、专题讨论的组织,班主任可与学生开展网上讨论式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主题活动等。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模式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忽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教师的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性。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是:首先,通过互联网丰富教学课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形象、生动地把理论知识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声音与图像画面的完美融合,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通过互联网建立新型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平台,把时事以及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专题意见等内容,均放入网络化信息平台,专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收集库,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知识内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6]。
(四)积极搭建心理咨询平台
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前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的完善、健全和建构科学的心理咨询系统[17]。积极搭建心理咨询平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更好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工作。
1.完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要根据多变的社会实际状况和大学生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咨询方法。咨询师资队伍应转向专业化和扩大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心理咨询师是大多尚未接受过专业心理知识培训的理论课教师,缺乏专业性和知识性,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未起到实质性效果。加大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资金投入,可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开展集体心理咨询指导。心理咨询的内容由原先的解决心理障碍为主,向发展性咨询方向发展。逐渐向大学生的发展问题改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压力等问题,可专门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演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应多采用现代化的心理咨询方式,如网络聊天咨询、专线咨询和电话交流等咨询法,打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谈话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注入新活力。
2.了解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断增高,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新旧传统观念的融合,使人们无法适从,尤其是现当代大学生,消极情绪、抵触、急躁、压力等,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因此,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让心理咨询走进高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掌握,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类、总结和分析,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做到“及早预防”、“及早解决”和“及早发现”,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管理中出现诸多问题,常有“骄、娇”的表现,对学校管理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极易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厌烦、焦躁的情绪,一旦在情感、生活、就业等遇到挫折或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出现极端行为。现代教育社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者全面掌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开展心理知识课堂活动、开通校园心理健康知识网站、主办心理健康专栏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者和大学生的日常互动交流活动,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生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普及。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前的承受能力,创新方法和载体,使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增强学习和服务的本领。
4.增强心理教育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固守成规的,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教育现状而适时改变咨询工作方式。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教育系统机制,完善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积极主导作用。专门设立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全面提高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咨询者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更新和完善心理咨询内容,改进心理咨询方法和措施;其次,积极发挥各学科院系的作用。学科院系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助部门,充分发挥院系的主导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指导,切实为大学生的成长考虑,不断激发其学习热情;再次,积极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作用。班级体是学校组织中最基础的组织,集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系统的建立提供动力;最后,保证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以确保大学生在心理咨询教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动性[18]。
四、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此,才能锻炼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对象,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样化渠道,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监督,并能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和互动,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心理层面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过程中,应着力把大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两者相互结合,发挥其最大的实效性[19]。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现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性,坚持开拓创新理念,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灵活应对能力。同时,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后,协调和把控好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协调过程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内部各要素的进一步整合与协调,推动高校教育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下科学发展。
作者:黄艳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