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慕课教学改革思考
如今,“慕课”秉承“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之信念,在创新教育理念、先进网络技术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以“海啸”之势风靡全球。然而,面对“慕课”来袭,国内高校如何理性应对,特别是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内化“慕课”理念,在保持我国传统大学课堂在教与学的效率以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扎实性的明显优势基础上,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和因材施教,实现与中国大学严谨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慕课”的由来与发展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s。2008年由加拿大DaveCormier和美国BryanAlexander两位学者首次提出,故简称为复数的MOOCs[1]。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创办在线课程平台Udacity(在线大学);2012年4月,推出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和普林斯顿等87所名校为合作伙伴的Coursera网站;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推出edX。Coursera与edX、Udacity并称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且在很短时间内,超过100万人次的学习者注册三大MOOCs平台学习免费的在线课程。《纽约时报》曾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我国高校也纷纷启动了MOOCs进程,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在Coursera平台开课或加入edX和Coursera,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在两平台投放10余门中文课程,受到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则利用本校技术优势,开发了基于edX的共享课平台“学堂在线”,推出中国本土的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已投放23门课程,吸引了24万学习者注册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于2013年7月8日同时加入Coursera。随着慕课的兴起,国内许多地区和高校也在大力建设课程共享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上海30所高校成员组成的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19所高校加入重庆大学发起成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2]。2013年,可称之为中国的“慕课元年”。
二、“慕课”的突出特征与内在缺陷
可汗学院的成功,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在线教育的关注和憧憬。而作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生产物MOOCs,可以说是可汗学院的“升级版”,它的进步在于与知名高校、一流教师合作,集聚、制作优质课程,将完整的教学全过程搬到网络上进行课堂再现,保证学习者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的进行学习。MOOCs呈现了新型的教与学的突出特征:一是落实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而慕课则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及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原了“学”的本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体现的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表象反映的是学生在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和深度理解,而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二是拓展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展,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而实现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而非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来说,利用MOOCs进行碎片化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主流方式,也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三是创设了沉浸式、社交化的学习环境。MOOCs应用Facebook、Wiki、Biog、Twitter等为学习者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创设面向学习者职业需求、专业提升的学习社区,从而满足学习者基于业务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提高等知识追求方面的个性化需要[3]。MOOCs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也存有内在缺陷:一是MOOCs体现的是“人机对话”,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思维碰撞,更没有了教师以及同伴的交流、探讨。二是MOOCs自由化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解决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问题?2012年,Coursera平台的软件工程课程,注册学生通过率仅为7%,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三是学习者学业水平的真实性如何考证,即如何避免学习者的作业抄袭、如何保证学习者本人在线学习或考试?
三、“慕课”引发的教学改革思考
“慕课”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显而易见,而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短时间内冲击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也将是不争的事实。国内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内化“慕课”理念,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突破,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三大转变[4]。
(一)立足优势,开展本土化
“慕课”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实现培养目标来进行,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首要任务则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学校这一教育教学活动中介的不断推进,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深入和办学水平逐步提升。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要求大学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之角度出发,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攻克新时期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挑战。而“慕课”来袭,更加速了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对挑战,国内高校就必须立足优势,开展本土化“慕课”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已建成的3909门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且教育部已启动该项课程建设工程。2011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建设了400多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目前,在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网站向社会公布150门,受到大学生和社会人的广泛关注,其认可度和支持率也相当可观,总访问量达3.08亿次[5]。这些课程建设,无疑为我国的“慕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土化“慕课”建设,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走出去”,就是在充分学习、吸纳、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对已建成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深加工,将其打造成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慕课”,通过“慕课”让中国传统文化享誉世界,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更看到中国“慕课”的发展。国家核心价值的坚守与创新应由我们的优质高校承担,而985、211高校更应不辱使命,扭转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棋局上的技术跟随为价值引领;利用“慕课”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棋局上得以充分展示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博大精深之魅力的价值引领,而部分国学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更可以借此充分凸显其办学特色;二是“向内看”,就是正视我国高等教育地区之间、高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事实,通过地区间、校际间的合作或联盟,建立“慕课”平台,将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重庆大学发起成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模式扩大化,通过各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凸显办学特色的优质课程共享,实现国内高校间课程建设的借鉴与提高。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学
适应时代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学,大学教育需要从同质性教育向异质性教育转型。大学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知识灌输为能力提升、教师主体为师生对话、共性教学为因材施教、封闭课堂为开放教学的转变,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急待攻克的现实课题[6]。可见,课堂教学改革难度相当大,而“慕课”能否成为一剂良方,需要我们将“慕课”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解决“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和“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处理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将“慕课”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线上”学习“慕课”的“微课程”,学生可以提前学习,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以教师的5—15分钟讲授视频为载体,内容精短突出讲解一个问题,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微课程”之间穿插若干小问题、习题测验等,将重难点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再将小的知识点设计成类似于电脑游戏的关卡,学生只有正确回答问题,掌握通关密钥,方能进行该课程的后续学习。这样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通过“慕课”学习论坛,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论坛就学习中的重难点及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实现同学间的互教互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查看和参与论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的同时,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从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在慕课视频制作时,更加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并合理地控制视频时间。进而,解决了“教什么、如何教”和“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线下”讨论、提高,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以及在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的情境开展项目案例教学,在学生围绕其展开研究、讨论过程中,评估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理解得还不够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其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的同时,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三)强化教学设计和反思,提高教师课堂
教学能力“慕课”的教学模式,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同时,重新设计了“教”和“学”的实质内容,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现实的大学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还是必须的,而在线课程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微课程”的出现,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降”为辅导、答疑的角色,而这种“辅导”和“答疑”要求教师在课前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为“慕课”式的面对面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督促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必然是教师综合知识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能教(所教学科的知识)、会教(教育专业的知识)、愿教(教育专业精神)相得益彰的结果。“会教”是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从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要求教师进行巧妙课堂教学设计、精心设计问题与答案、合理控制时间分配;另一方面通过“慕课”学习论坛及学习社区等的信息反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可见,“慕课”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要对教学方法潜心研究,实现传授知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教什么、如何教”的高质量。“愿教”就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甘愿为教学付出并乐在其中。强化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7]。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强调教学过程的全程反思:在教学前期,即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中的学生反馈,推断、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中期,即教学过程实施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快慢程度、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师课堂提出问题的反馈等,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后期,即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反思、总结教学设计的不足、教学过程实施中重难点的处理技巧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改进等,从而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实现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即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慕课”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将“慕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中国大学严谨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启发式、探究式和研究性教学的“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创新人才培养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谋求“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再度升华。高校要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展示的平台,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学策略,促进教学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四)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90后大学生生活在充满活力的、可视的、交互的网络世界中。而“慕课”来袭以及数字化的学术交流,使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的可能和学生质疑知识、创造知识的机会成为现实,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了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变更频繁的人才生存现状,对社会人及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个人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学习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也必将伴随终身。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从就业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乃至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要求其必须养成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8]。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现阶段的本科教育,从学生和社会人终身学习的角度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实质内容,即本科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智力成熟因素,以及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和社会人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传授其职业技能和提高其专业水平与素养,以保证社会人和学生就业后在其任职的工作岗位上不仅技术娴熟,而且成为技术革新的能手和领头雁。学习社区能够更好地描绘未来学习在大学发生的真正情境。数字化时代,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学生与网络、书籍等之间发生的复杂的具有社会性质的交流互动过程,其中学生不单单和教师,还和其他学生、甚至是社会人等产生互动。大学和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建立、推动这种具有交互性学习社区的形成,做到不仅通过正式的传统课程教学,也通过高校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室以及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功用其实就是创建学习社区并引导学生加入这些社区。当教师和学生加入到这样的社区中,教师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起到启发、激励、管理和指导的作用。强调实施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反思“慕课”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或在课堂中实施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高为学生设计饕餮的知识盛宴的水平,不仅告诉学生每道菜品的口味如何、其营养价值有多高,而且告诉学生吃了会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使学生垂涎欲滴,食欲顿起,同时指导学生菜品的制作流程、佐料调配程序,让学生在课后有一种欲罢不能、迫不及待地查找资料和进行实验尝试的冲动,尽快为自己准备或制做这顿饕餮美食,享用知识美味。从而,在准备或制做这顿知识美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觅食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真正的学习社区中,教师和学生的区别是模糊的,更多的是师生交流、沟通、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教学相长,而教师主要扮演的是顾问或者教练的角色,而非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而自主性和自律性也必须借助课堂互动环节和考试环节进行有效加强和提高,方能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此外,还必须建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积极指导和有益引导。
四、结束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教育都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任何教育输出都附有价值观念的输出。借助“慕课”,一批掌握专业知识前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会得到数以万计学子的追捧,在网上聆听其教学,成为数以万计、十几万计的“学术粉丝”,这些教师也就成了教学大腕或教学领袖。这些明星教师的出现,似乎能够培养出大批人才,能够很好地缓解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因师资、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不足导致的授课压力。但也主导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势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此种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有必要对教育进程进行监督;对于明星教师,我们一方面鼓励和尊重学术自由,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恪守国家法律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对于境外教学内容,有明显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问题的课程,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9]。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久而久之,势必会丢掉我们的教学特色、扰乱我们的办学方向,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可以说,“慕课”为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带来曙光,但也带来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好“走出去”和“向内看”的问题:985、211高校要“走出去”,承担起国家核心价值的守望和创新的使命,占领高等教育国际化棋局;普通高校要“向内看”,立足优势,建立本土化“慕课”联盟,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作者:吴维仲1 关晓辉2 曲朝阳2单位:1.东北电力大学教务处 2.东北电力大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