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
第一篇:新课程下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教育改革是教育进入到21世纪后,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所必须做出的变革。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下,教育思想陈旧,其与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无法相互适应。特别是美术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其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传统美术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分析
1、美术教学的边缘化与美育的目的无法适应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增长,使得其各个能力全面提升。而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美育教育的中心环节及是美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改革的同时,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却与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无法适应。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偏见影响,美术学科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副科环节。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无论是课时还是授课内容,美术教育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本来就显得偏少的学时安排,往往面临着其他学科的挤占。而在教学效果评估及学习成绩的考核上,美术教育往往不能有所体现。其次,目前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弱化趋势,就师资力量而言,其往往相当薄弱。在教学水准和教学方式上,无法与其他学科一样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涌入。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美术教师队伍还呈现出人才流失的现象。这更加大了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的困境。
2、美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兴趣形成共振
受到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显得非常陈旧和落后。当前,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教育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其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仍然呈现出教学方式简单、教育内容弱化、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美术教育在一些地区的课堂上,被简单地等同于画画,而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仍然处于临摹阶段。对模型的简单模仿和对画面的单一呈现,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绘画教育上没有把美术欣赏艺术指导放在较高的位置,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对美尤其是美术之美进行欣赏,以促进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法的养成。这种教学方式,也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相结合,无法形成共振。这导致很多学生对美术教育缺乏兴趣。
二、新课程改革语境下,美术教学方式创新路径的研究
1、尊重人才,重新确定美术教育美育核心地位的回归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具有相当的审美水平的教育。针对传统美术教育当中,师资力量薄弱,人才流失的现状,积极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将优秀人才引入到人才队伍当中,对于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任何时候,人才基础的打造都是前提。在推进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是发展的必然环节。在美术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要重新确立美术教育的核心地位的回归,确定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回归。在课时安排方面,积极推进课时改革努力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增加课时内容,注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涉及考核上,将学生的美术成绩及课堂表现纳入到其成绩综合测评当中,彻底改变美术副科的学科形象。针对当前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广大教师要积极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革。第一,将教育内容从单一的绘画技巧的传递,转变为对学生审美理念和美学创作能力的提升。在美术教育课堂上,积极将精品赏析带入带课堂当中,以世界名画和经典美术作品,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审美。在这个过程当中,将美学理论特别带入其中,帮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审美观念,进而形成具有美学创作和表达的基本能力。
2、积极改变课堂形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
针对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形式的变革。美术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必局限到课堂之中。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美术教育当中,让学生在生活现实当中能够学习到美术的美感,从生活中感悟并能够通过积极创作来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也是课堂形式变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相较于刻板的石膏画像,广大学生更容易对自然当中的美感兴趣。另外,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通过自己的感悟来表达对美术的理解,更有助于其提升审美能力和美的创作能力。以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美术教育创新的方向。
三、结语
由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方面,与其他的方面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美学标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积极探索小学美术教育的变革,契合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提升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冰华 单位:普洱学院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理解知识生产的意义和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动手实践,教师不包办代替。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对学生管得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枯燥乏味,缺乏活力,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这样也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物理是一门开拓学生思维的自然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营造“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合作互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相互触动、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等形式,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形成的多级活动关系。这里的“合作互学”不是热热闹闹地小组讨论,而是对于自学中、检测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个人经过思考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对学、群学)。学生与学生交流,共同探索问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在动脑,都在思想深处互相对话,一对话,错误得以凸显,真理也更有了说服力。教师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要互相取长补短。在合作交流中,课堂时间似乎很快,不像传统教学中那么无聊与漫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提倡。比如,对磁场的认识,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的认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提升、知识的拓展。讨论的过程中,参与面要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自由,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教师要搞好问题引学。问题引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问题引学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齐问齐答或半问接答,问题引学是构建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跳一跳”,通过学生的学、思、议、练就能解决问题。例如,笔者教学“分子运动”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让每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鼓励了获得正确结论的学生,肯定了他们探究的成功。对于分析不正确的学生,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告诉他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分析与探讨,才能获得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能锻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四、运用电教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电教技术为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创新,电教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电教技术创设的图文情境,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展现物理实验中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比如电流、磁场等。多媒体还能控制课堂节奏,优化课堂设计,加大课堂容量,节约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还能模拟史前文明情景以及战争场景,节约人力与成本,保障了人们的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革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教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观的情景,将逝去的物理现象再现出来,能延长人们的视觉与思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园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乐学,产生为人类奋斗的情感。
五、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是人性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以激励学生上进为主,要平等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摒弃对学生冷嘲热讽,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同一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收到不同的效果,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也会显示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今天,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基础以及接受能力作出不同的激励性评价。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对不同的学生批改时写出不同的评语,对学习好的学生写上“根据你的学习情况你应该解答得更全面,更加正确。”对于学困生写上“这道题很有难度,你的解答虽不全面,但只要你认真研读有关解法,是会解答得更好的,继续努力!”对于中等学生,作业的评语可以这样写:“只要你多动脑子,是会解答得更全面的。”教学实践证明,短短的评语,却有着巨大的威力,它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排除困难,不达目地不罢休。在鼓励性评语的感召下,学生获得了自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物理作为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与特殊的教育功能。在物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与时俱进革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段串怀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西川中学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
一、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做到灵活运用
以往的初中体育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定了阶梯式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一般按照教材进行分段式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材也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几点教学要求:第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第二,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科学性、健身性;第四,通过体育教学应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体育教学面临着挑战,但是也为体育教学留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此,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不断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传统的定式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项目上课。选取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比如,对于初中生来说,男生对球类运动项目比较感兴趣,而女生比较喜欢体操类项目运动,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其次,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其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兴趣问题,只不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内容学生不一定感兴趣,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当然,并不是说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用学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味,变得丰富多彩,变得鲜活起来。可以把一些相关的游戏引进课堂,也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兴趣。
二、贯穿游戏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没有激情。其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把相关的游戏引进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时候就会感觉新鲜有趣,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学习篮球技能的时候,可以贯穿“一人运两球”“投篮晋级”等游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体育运动变得更加有趣味,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动作练习中。又如,在练习长跑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让学生围绕跑道练习的方法,进行游戏综合接力比赛、音乐伴奏往返跑等,增加练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进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激发运动兴趣,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基础运动技能,培养人文素养,树立自信,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不断运动中,形成动力定型,进而产生身体锻炼动机,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置障碍,自主制定游戏规则,通过练习、比赛,让学生总结出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第二,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标新立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制定多种形式的体验作业
体育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式,主要是身体训练,制定的作业形式单一,如跳绳、跑步等。这种作业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过于功利,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作业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时调节体育作业内容。另外,学生完成作业任务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助和辅导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咨询教师完成。
五、加强培训,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
素质和改革的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意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体育教学特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作为学校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人们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学和其他课程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为教师提供课程培训进修,组织观摩优质体育课,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不断思考,总结提高,使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中。尤其是学校的体育管理人员,更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课堂“乱”是一种放羊式教学,要转变这种观念,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涵。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改革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完善。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不过,课程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相信一定能促进体育课程的良好发展。
作者:林剑 单位:江西省铅山县陈坊中学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他们是学不好语文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引入和教学相关的故事、趣味知识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充满趣味,使学生乐在其中、悟在其中,逐渐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
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在一篇篇美文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感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每一篇文学作品就是一个神秘多元的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学生用心去读,就能走进这个美妙的世界。而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去感悟和体会。这时候,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去感悟和想象,身临其境去领悟作为的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把各学科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知识整合和创新,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堂和课外结合、学校和社会沟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语文教学体系,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使学生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突破课堂时空,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并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以体验收获的喜悦。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并策划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得到延伸,进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和能力,就不会实现创新行为。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关键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实际,考虑教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教学方式、制定什么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归宿,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出现疑问学生也不敢和教师争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落实,所以也发挥不了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实施民主教学,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权,要做到精讲、少写、少评,留着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质疑,自主管理,自我评价,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教和学的时间是否合理;第二,学生获取的知识是教师传递的还是学生自学的;第三,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第四,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第五,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如果做到了这几点,这种方法就是有效的。
五、多元评价让课堂展示更精彩
课堂评价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通过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等,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全面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评价方式一般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做出具体的描述。教师的评价要具体、明确、实事求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开发新的潜能。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作出的反思,总结自己优秀的方面,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学生通过同学互评可以通过小组互评、组间互评、全班互评等方式实现人人参与,提高积极性,在多元化评价中获得自主发展。课堂评价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灵活运用,有机结合,让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感悟中产生灵性,在思维中迸发智慧、在过程中体验情感。教师要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体现自我。语文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不断碰撞出智慧之花,使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作者:靳红霞 单位:河北省清河县杜林中心校区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