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策略

2021-05-25 29257 中医教育论文

中医师承教育是具有丰富临证经验和独到学术思想的以中医药名家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中医药诊疗的思维方式、临证经验、辨证方法、组方用药习惯、医德医风,以及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等,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针对目前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迎接中医药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天津地区为例进行了研究。

1天津中医师承教育历史发展概述

建国初期,国家正处于白废待兴之时,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尚未纳入政府统一管理。1954-1958年,响应国家扶持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号召,天津中医师承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理。1958年,天津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一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勃成立,中医教育转入以院校教育为主阶段。改革开放后为了抢救名老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白1991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高层次中医师承继续教育项目,先后开展了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和一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等,是加大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力度,创新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1999年前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师承教育开始兴起。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把“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列为重点任务,随后各省市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办中医传承班或试点班。天津中医药大学于2009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中医传承班学生,中医教育模式转向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2天津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在至今五批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天津市共有近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确定为指导老师,110余名高层次中青年中医药人才结业出师。在至今三批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天津市共有36人被确定为培养对象。在至今五批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天津市共有34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首批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中,天津市有10人被确定为培养对象。在上述国家级师承继续教育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市陆续开展了与之相对应的市级师承项目,带动了天津中医师承教育的蓬勃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是天津最早建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长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近年来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独具特色,并将建设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张伯礼院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药现代化研究[}t}。截止到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共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4人次,结业出师继承人45名;两位专家当选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23名专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2位专家获得天津市“名中医”称号,19位专家获得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称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人;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8人;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1个。学校实施了“131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遴选了滨海学者、青年名师、青年名研究员、青年名医、青年学术带头人共计80余人,通过分类培养、分类考核,重点培养了一批名医学者,并成长为学校和医院的业务骨干,发挥了师承教育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3天津中医药大学白2009年开设的五年制本科

中医临床传承班独具特色,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张伯礼院士对中医传承班寄予厚望,邀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名老中医担任指导老师。传承班每一届开班前都举办拜师会,会上学生向指导老师行拜师礼,张伯礼院士亲白为指导老师颁发聘书。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勤学经典,张伯礼院士赠送给每位学生有他亲笔题写励志寄语和签名的中医经典著作。传承班注重中医经典的传授与白学,注重学生跟师临床,为每位学生安排指导老师[2]。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传承班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中医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显著,充分发挥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优势。以上举措在天津中医药行业内推动了“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热潮,对天津地区中医师承教育工作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天津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3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从国家到地方的中医师承教育都在轰轰烈烈开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如下的共性问题。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待扎实在各级、各类型中医师承教育中都暴露出了继承人中医基础理论欠扎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继承人对中医经典著作诵读程度不够,理解不深入、不全面,甚至不熟悉,直接影响了中医师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f31

3.2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诊断治疗本身是一种直觉综合与把握的能力,继承人虽然经过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培养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但是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体系[f41

3.3中医师承方法的现代化有待推动当今,现代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迅速发展,但在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继承方法上未能与时俱进地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影响了对老中医药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深度分析和挖掘。

3.4中医师承教育的管理机制有待优化目前,各级、各类型中医师承教育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一套中医师承教育的管理制度,但在组织管理和考核程序上仍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未能切切实实地去严格操作,导致缺乏对中医师承教育的有效引导、指导、管理和考核。

3.5院校中医师承教育的标准化有待完善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政策规范,如缺乏统一的运作规范、指导教师很少专职带教,难以保证充分的临床带教时问和临床经验讲解、学生毕业后就业缺乏倾斜性政策等,导致院校开办的师承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不足[[5]

3.6院校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的结合模式有待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被公认为是当前最符合中医药教育白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不少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与探索,例如有的结合模式为先期阶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利用课余时问随导师临诊;毕业实习阶段给学生分配指导老师,实施跟师学习。这种结合模式相对于之前单纯的院校中医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是没有将中医师承教育纳入整体中医人才培养计划、跟师学习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和监督、跟师学习内容缺乏规范和标准,与本科学习内容缺乏有机融合和衔接等,最终导致师承教学质量不高[6]。

4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对策

4.1夯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师承教育应该是在基础中医学教育(学习医学基本理论知调阶段之后的临床医学教育。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师承学习会事半功倍,缩短师承成才周期,否则将会事倍功半[f}l。所以,在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环节中应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在四部经典导读基础上循序开设经典精读,并让学生做精读笔记,导师不定期抽查,按学期开展经典精读交流会和举办经典理论知识竞赛和背诵竞赛等[[A]

4.2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培养。院校师承教育中的中医临床实践可以分为本科阶段的实训教学环节和临床教学环节等。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以病案式教学为切入点,重点构建实训教学体系,主要强化中医临床诊疗技能训练,如“四诊”和“八纲辨证”等;在临床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内化和运用,每周不少于2次跟师门诊,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跟师笔记并反复研究,以促进对老师临床思维的理解[[9-10]。在院校教育阶段后的国家师承继续教育项目中,以跟师临证为主要培养途径,如张伯礼院士对于心脑血管、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有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继承人在跟师过程中需反复强化实践。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继承人在跟师学习的3年中,每周须跟师出门诊3个半天,每次跟师需认真做门诊记录,学习经典后撰写学习心得等。3年累计跟师门诊时问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独立门诊时问不少于250个工作日。继承人提交全面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典型临床医案60份;指导老师批阅后的不少于1000字的每月学习心得36篇;不少于180篇跟师笔记;公开发表全面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

4.3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研究方法在继承方法上,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处理海量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诊疗信息,如建立病例及诊疗方案数据库、建立中医传承临床思维实训平台、名老中医经验挖掘平台等,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更有效的数据分析,提高师承效率l“一l2]。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向多领域开拓,例如张伯礼院士开拓“处方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将中医处方设计的临床思维过程和逻辑推理规律转变为处方行为程序和规范[m,提出了复杂问题中的一般规律,利用这一研究方法,有利于缩短师承周期,提高师承效率。

4.4优化中医师承教育的管理机制师承教育管理者应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责任性和深远意义。带教单位、临床单位和主要职能部门应将师承学习情况信息共享,互通有无,以便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问题的及时沟通反馈;应加大院校中医师承教育的立法保障力度,确立专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管理部门,并规范其运作模式;执行国家师承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政策,扩大继承人选拔范围,警惕师承教育管理工作的程式化和行政化等[[13-14]

4.5完善院校中医师承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应进一步完善中医师承的教育规范和教学标准。在具体实施中将热爱中医药事业作为生源选择的首要条件;规范导师遴选条件,尤其是临床带教时问要有明确规定;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加强中医经典理论教学深度和课程学时,同时加强西医基本诊疗技能培训;建立加强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临床诊疗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规范集体带徒和一对一带徒的运作模式;上级主管部门给予传承班就业倾斜政策等,使院校开办师承教育形成一定规模,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15-16]

4.6探索院校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的最佳结合模式基于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结合模式使两者都能发挥其优势,以获得较高的师承教学质量是当前院校中医教育中的关键。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最佳结合模式,实施课程、实训、临床相结合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按照导读、精度、辅修的先后顺序,从领悟到入门再到拓展,起到了鼓励学生勤学经典,养成中医思维的效果[l7-lA]。在实训教学实施案例分析训练中,通过集中实训、白主实训和实训考核,重在提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临床教学实施五年一贯导师制,辅以家传学习和统一见习实习,重在培养和提高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和综合诊疗技能[[l9]。上述结合模式在传承班3个年级的实践表明,对中医思维的养成、临床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对中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zo}值得广大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师承教育方面借鉴。

5结语

进一步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模式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如何整合和利用现有中医药人才、制度、学术等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医师承教育,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以做出天津特色,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复兴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是需要继续研究和思考的。

作者:康瑛 张健 于虹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