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才教育与培养思路

2021-05-25 1996 中医教育论文

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是中医界面临的长期棘手的问题。由于现代中医教育体制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的现实就是,经过我们5年、8年甚至10年长期院校培养的中医高等人才,很难掌握中医的辨证思路,临床中无法运用正确的中医思维临诊病人,甚至业内人士经常戏称中医教育是培养白己的掘墓人。在此现实情况下,如何让中医人才迅速成长,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临床医生,结合笔者白身的经历,做以下探讨。

1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m。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与中国哲学的统一体,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运用天地、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将生命状态下人体气化结构的脏腑、经络、气血等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辨方法,并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进而用以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严格的现代科学的训练和熏陶,长于理性思辨,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底蕴,很难把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2]。所以,在中医药院学生中,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是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当务之急。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关键是发展抽象思维,突出临证与感悟。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如中医概念中的“藏象”、“’肾藏精”、,},,主神明”等与西医学相关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两种思辨体系的冲突,尽量避免现代医学中相关观念对中医基本理论认识的束缚。同时要加强中医临床的实践,鼓励尽早跟诊老师针灸、抄方等,在实际中学习和认识中医的基本知识点、概念、治则治法等,既建立信心,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院校的学生进入临床越早越好。

2重视经典的学习

学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中医经典是指中国古代医学经典,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医学著作。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i}))《金C要嘟《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著作。对临床医生来讲,《黄帝内经》《伤寒论》尤为重要。《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其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生命观中的天地阴阳主线,就人体生理病理中关键体系如藏象经络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治则治法和预防措施等都有论述。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和渊源,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临寒i})>创立了六经辨证,确立了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三阴三阳理论体系源于《内经》而又有所创新,含有丰富的辨证思维内容,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为后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有学者专门调查多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的研究和学习,是学好中医的关键所在。从汉代到清代,一千多年中医发展历史中,凡是在中医临床领域有所成就者,皆不离经典,皆依靠经典。近些年一些中医界老前辈和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医临床医生水平下滑的关键是要“读经典,重临床”。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将四大经典列为唯一研修内容,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正确之路。

3针灸和方药并重

现在中医临床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以针灸、推拿为代表的外治法,一个是以方药为主的内治法又称大方脉。二者各白有独特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诊断治疗方法。作为中医临床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各白有适宜的临床适应症。古人是针药不分家的,而现在的状况是二者严重的割裂,这种割裂之源就在于中医僵化的教育体制。毫无疑问,现代中医药大学学生所受到的中医教育是一种割裂的教育。中医院校学生一入校就会按照专业的不同分为针灸学院和基础医学院,前者以经络理论为主教授针灸,后者以脏腑理论为主教授方剂中药(大方1}7},学生毕业的分配也是被分别对应到针灸科和中医科。这样的结果就导致现实的一个怪相:会针灸的中医师不会开方,会开方的中医师不会针灸。而社会所需要的是真正的中医,是针药结合的中医。由于现行中医教育体制的问题,临床中真正能做到针药结合者实为罕见。即便有尝试结合者,也经常将经络系统隶属于脏腑系统之下,将经络理论中的概念直接套用在脏腑辩证中,或将脏腑理论的理法、治则直接套用在经络辨病治疗中。而对于针药结合的认识更为简单,如能既给病人开了药又扎了针就叫针药结合,而对二者理法方治的异同深究者甚少。经络理论不同于脏腑理论。以五官为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核心,基本上是以脏腑理论为主。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会形成以脏腑理论所表达的脏腑和头面官窍之问功能联系的五脏五体的知识体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唇等等。五脏五体的知识体系的确是中医气化结构中藏象系统相关理论的重要认识,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医气化结构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系统,而它的理论体系对头面官窍功能的描述却非如此。从经络理论角度来看,手足阳明经、太阳经等循行过鼻,手足少阳经等循行过耳部,手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等循行过眼部,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任脉等过口唇,足少阴经、足太阴经等过舌。这些结论明显和脏腑理论不同,但是同样在临床中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此,要真正培养针药结合人才,就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的异同点,包括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4师承教育的必然

由于中医学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培养独特的传承模式的必然。从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儿千年来,中医学术和人才的培养主要按照继承一创新一传递的基本主线延续,其中传承模式是核心。不但徒弟要选老师,老师更要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每个人悟性的不同选徒弟。这样就使家传、门派传承成为必然。由于中医白身的特殊规律,今天要培养和造就中医名家,尊重并按照中医白身规律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关键所在。因此名老中医师承工作,不仅是学院教育的补充与延续,更是中医教育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已经敏锐的看到这一点。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500名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继承人,采取师承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已培养了五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实践证明,学校培养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是造就现代名医的最佳途径[2]。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往往是其一生心血的结晶。作为师承名医的学生,首先要非常尊重老师,象对待白己亲人一样对待老师,这样才能人心换人心,老师才能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其次,学生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有对传统文化强烈的浓厚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我们一生的好老师。只有热爱了,才能努力,才能坦然面对困境挫折,才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此外,还要有大医精诚的崇高医德。总之,中医的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在现代文明昌盛、现代医学昌明的当代,中医想要继续保持其生命力,提高中医教育方式的合理性,能够快速培养出堪担重任的中医人才,就更突显重要,这也是我们这辈中医人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朝阳 袁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