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构建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突破,都促进了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这就意味着高等医学教育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1-2]。高职护理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这个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至关重要。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医学生全面掌握和融会医学知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3]。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化实验教学的内涵建设,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当今高职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经过近几年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探索,制订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现介绍如下。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国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开设的实验多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实验室之间的设备缺乏统筹管理,造成资源浪费等[4]。这些现状都阻碍了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淡化学科概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的原则,大幅度减少各学科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加大学科间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5]。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分3个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基本性实验,通过教师系统规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综合性实验,通过开设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2.1通过资源重组,建立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原来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整合为统一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把过去分属于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实验课程重新融合,建立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把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课程进行融合,形成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把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课程融合,形成医学机能实验室;把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课程融合,形成免疫和微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将学科相近、实验仪器设备可共用的实验室进行重组合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共享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不但利于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应用性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编写符合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材和实验报告,如《医学机能学实验》、《医学形态学实验》等。编写时,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前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培养相结合,突出学以致用,为满足护理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2.3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实验过度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教材,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独立操作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夯实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积极推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引入实验教学当中,适度采用分组实验、病例分析、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同时,还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教学形式,主要措施如下。
(1)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门开设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设置了一些实验教学栏目,包括实验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操作录像、模拟实验、交流平台、授课录像等。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己动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操作视频及录像,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可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就实验中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化教学,不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视野,而且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2)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往开设的实验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都由实验教师完成,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的过程中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内容有机结合。
(3)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我校作为一所致力于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高等专科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平台。教师在开展科研项目的同时,可以吸纳一批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生首先自主报名,经过实验技能选拔,挑选一批学生分配到相关的科研项目中。在项目开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但文献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耗材和试剂的准备等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对科研的兴趣。
2.4改革基础医学实验课考核办法
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其目的是能公平、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让学生通过这种考核办法,主动获取实验知识、提高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应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方面。“过程考核”是对每次实验项目的出勤、实验态度、课堂技能达标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的评判;而“结果考核”包括期末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笔试考核,理论笔试除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外,还可增加探索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新性思维。
2.5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水准教学的关键。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如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维护、标本切片制作等都要由专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因此应全面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通、业务熟练、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在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实验教师继续深造、进修,定期举办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批实验操作技能较强、知识面广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提高实验教学及管理水平。
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整体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能更规范化地监控、监督教学过程,应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组织听课等手段结合起来,对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规范化、全方位的监控,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自2013年9月起,我们对学校2013级和2014级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初步实施了改革方案,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在每学期期末,我们对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教师以及专家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广泛收集了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在最后一次的意见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学生中认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非常有必要”的为38.6%,“有必要”的为57.3%,两者合计为95.9%;认为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效果“非常好”的为26.5%,“较好”的为60.5%,两者合计为87.0%;对于教师的授课评价“非常好”的为37.8%,“很好”的为51.3%,两者合计为89.1%。由此可见,学生对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总体评价较高,教师授课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虽然通过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通过了解教师及专家的反馈意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进一步解决。比如由于新的教学体系删减了大量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锻炼基本实验技能的机会大为减少,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应考虑适当开设实验技能选修课程,增加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另外,由于新的教学体系内容为多学科融合,造成了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巨大考验,应考虑增设一些激励制度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作者:芦琨 蒋建平 胡灵卫 李宜川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