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研究

2021-05-25 24160 职业道德论文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企业信用危机的研究成果

国内目前鲜有对企业信用危机的专门研究,要么是对广义信用危机的研究,要么在对其他相关问题研究时涉及到了一部分企业信用危机的内容,具体如下:陈明森(2005)认为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信用严重的供不应求,导致信用危机爆发,并提出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应该从授信和受信管理两个方面来着手。卫功琦(2009)提出商业银行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是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其主要表现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经理人有内在的扩大金融规模的冲动和为了避免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对风险进行掩盖两个方面。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贷拥挤为研究对象,提出银行厌恶风险、偏好收益的风险收益观往往会造成信贷拥挤,导致信贷供需不平衡、信贷资源无法合理配置。万良勇(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银行短期信贷规模扩张和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信贷资金过度需求的双重道德风险导致了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结论。[1]杜宽旗等(2013)以社会网络分析原理为理论基础,对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商业银行制度设计缺陷是导致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国内认为需要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的文献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分开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仅有:蔡庆丰、朱默涵和尹皎(2009)认为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应加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刘晓霞(2014)对金融专业教学中学生的风险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将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风险意识的主要策略之一。对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邹宏秋(2007)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金融机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思路。方建珍(2009)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比作“有形的手”,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无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梁琪(2009)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操守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徐学锋和马欣(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行业以及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重大,并提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连英祺(2011)认为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认为高校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在专业课课程体系中安排相应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于风险意识教育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覃翠玲(2010)将风险社会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结合起来,提出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化解风险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米文通(2010)以期货教学中风险意识的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风险意识在实际期货交易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从期货的理论授课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学生风险意识的培养方法。崔德华(2011、2012、2013、2014)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滞后的原因、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途径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二、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含义和原因

广义上的企业信用包括银行、资本、商业以及产品信用,这里的企业信用是狭义的,单指银行信用,即银行向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企业信用危机就是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生产经营出现危机,这是企业信用危机的一般。然而我们欲揭示的是企业信用危机的特殊,即在经济上行时,为了增加收益,银行信贷资金膨胀、盲目授信,企业对资金需求无限大,“来者不拒”;而经济下行时,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信贷萎缩、突然抽贷,企业没有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往往通过互保借贷等更危险的方式吸纳更多的资金,最后也难逃资金链断裂的厄运,不得不关停或破产,并造成关联企业纷纷倒闭,甚至拖累整个行业、产业,从而由个体的信用危机扩散成行业、产业、地方乃至全国的金融危机。[4]不难看出,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信贷发放机构从业人员的逐利心态和风险担当意识弱化;二是企业内金融从业人员的机会主义心态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差。这里所指的金融从业人员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从事投融资业务的从业人员,如企业内与信贷发放机构打交道的人员。因此归根结底,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风险意识淡薄是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而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和金融风险管理漏洞,美国次贷危机和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无不告诫人们应该对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进行反思和重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一般包括两种方式: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高校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塑造期,更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的关键时期,完全寄希望于金融机构的教育是不明智的,所以着重研究和探索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型企业信用危机背景下高校强化学生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是引发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高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行为,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金融人才。

(一)创新金融职业道德理念

西方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理解是以人为主体,突出人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发展和创新,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而我国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定义更多地强调其是一种规范,其对人是一种限制和约束,人只有被动地接受应该怎么做,而且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这一点可以从高校以思想道德修养这样的公共课来替代金融职业道德的专业课得到验证。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含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侧重理论和规范的灌输,难以获得学生的好感。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通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面前如何判断、如何选择,从而将金融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能力。

(二)加强金融职业道德与金融专业课的有机结合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且先有“德”,后有“才”,但是在高校金融专业的课表中几乎看不到金融职业道德的影子。相比于开设金融职业道德的专门课程和将金融职业道德完全寄希望于思想道德修养,实现金融职业道德与金融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这种中间做法最为得当。如在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保险专业课中的逆向选择理论、金融学中的风险理论、证券投资基金中的内幕交易原理等内容中将金融职业道德巧妙渗透其中,以提升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度,使学生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细致。与此同时,在金融各专业课的卷面考试中,适当增加金融职业道德的分值,并将学生平时的借故旷课、迟到早退、作业抄袭、课堂表现等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在平时分中予以体现,引起学生对于金融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视。

(三)加强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高校应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榜样和楷模作用。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规定,对学生认真负责;在科研方面,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搞学术造假,坚守学术道德。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如派遣教师去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将书本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切身感受金融职业道德,充实更新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聘请金融行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来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或来校举行各种类型的讲座、沙龙来“现身说法”,以丰富的实践经历来对金融职业道德提供指导,增强学生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认可。

四、新型企业信用危机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措施

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是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是未来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对其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该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培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风险、合理规避风险、正确应对风险,规范从业后的自身行为,提高我国防范、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开设金融风险类课程

高校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首先应该采取开设类似金融风险管理这种专门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金融风险知识,让学生掌握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一方面,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具有突发性、客观性、损害性等特征,但也并不表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风险,因为有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如非系统性风险,所以应该敢于面对风险,积极发挥能动性来分散风险,尽量减少风险所造成的损失;[6]另一方面,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不能只看到收益,看不到风险,想获得高收益就要能承受住高风险。金融专业学生应该要了解其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是风险偏好、风险中立还是风险规避型,以便为自己日常决策做参考,尽量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争取更多收益。

(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相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显性教育间接传授风险的相关知识,社会实践这种隐形教育方式可以直接让学生体验风险,隐性教育能对显性教育进行补充和延伸,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利用模拟交易软件进行证券、期货期权的模拟交易,通过盈亏变动情况来感知风险、体验风险,并通过对价格走势的判断来做出买卖决策、合理分配资金、理性投资,让学生学会警惕风险、把握风险、控制风险,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既能巩固所学专业所学,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高校可以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部门参观学习,了解风控的基本流程、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具体方法,为学生风险意识教育提供有效平台,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业务环境,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风险并不只是挑战,其往往和机遇并存,因此面对风险时不能逃避风险、不能慌乱盲目行事,要敢于面对风险、理性处理风险,尤其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为金融专业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应对风险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如组织金融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广大市民提供各种投资理财讲座、反假币和防金融诈骗宣传、金融法律法规普及等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鼓励金融专业学生参加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金融类赛事,通过备战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耐力、自我调节力、应对挫折的能力、进取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作者:魏蓉蓉 单位: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