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朗读教学方法

2021-05-25 8727 儿童文学论文

一朗读的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吉姆•崔利斯撰写过一本书——《朗读手册》。该书出版于1979年,迄今做过五次增补和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教材。书中举了出生和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成长在各类学校和家庭,甚至各种性格的孩子,因为朗读而使心理成长变得稳健,使人格和道德观念变得健康和美好的例子。丰富的案例证明,朗读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同时,孩子可以在作品中思考感悟,净化心灵、滋养人生。可见,朗读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儿童文学作品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更要求能读出情感。由于普通话的普及,语言环境的改善,“字正腔圆”方面较之以前,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朗读时无法体现文本内涵的问题却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发展语言、陶冶情操。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教学环节的单调,老师们往往会在一节课中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全班齐读、个别学生读、开火车读、分段读分组读看似热热闹闹,却成了学生有口无心的“念经”。笔者曾旁听过一堂儿童诗朗读课。练习环节,齐读之后,老师将诗歌分为两部分,要求男生女生各负责一部分进行朗读比赛。孩子们为了得到肯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铆足了劲儿读得整齐大声。可惜,我听到了声音,却没听出诗歌的灵魂。因为贯穿始终的诗歌的情感,被老师分部分割裂了,学生的注意力只在整齐正确、声音洪亮,没有体会作品的内容、体验语言的美、感悟作品的情感,更无法做到以情带声。

2.缺乏朗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朗读技巧除了标准的吐字发音之外,还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语调等内容。虽称为技巧,实则是作品真正进入朗读者内心后,其体验自内而外地有声表达。由于课堂时间分配、自身水平限制等原因,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常只重表层技巧,忽视了理解感悟与朗读技巧有机结合的指导。

3.缺少朗读创造力的培养

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阅历、个性、观念的不同,朗读者对同一篇作品内容的理解以及朗读上的处理方式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通过理解作品,来“创造”自己的朗诵方式。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少有教师能做到。

三儿童文学作品朗读教学的方法

1.有感情、有技巧地示范朗读

于漪曾在《往事依依》中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诵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老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住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课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也说过:“她爱诗,并且爱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老师极富魅力的朗读,可以第一时间感染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态度。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有扎实的朗诵功底。许多教师在示范朗读,尤其在公开课的示范朗读时,喜欢配乐,认为音乐能营造气氛,起到烘托的作用。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首先,汉语有其自身的美,示范性朗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带领学生领略这种美,背景音乐会在一定程度干扰他们对语言美的感受。其次,作品传递的情感、作品中角色的性格个性,可以通过技巧性的声音来演绎,这也是示范朗读应传递给孩子们的知识点之一。音乐的出现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点,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2.分体裁的朗读方法指导

不同体裁的儿童作品有其不同的特点。儿歌的特点是主题单一、架构单纯、富有音乐性;儿童诗在儿歌的基础上语言样式更丰富,词汇文采更有艺术性;童话故事则富有童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在引导学生将白纸上的黑字变成立体语言的同时,我们所要做的,是针对不同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创造。例如儿歌《瓜儿谣》的朗读指导:黄瓜短,丝瓜长,西瓜圆,冬瓜胖,南瓜和甜瓜,一点儿也不像。地瓜藏地下,木瓜爬树上。一群瓜娃娃,各有各的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乐音性方面进行个性朗读。既可按原文节奏,也可进行自创性停顿并延长个别字的字音,变成其他节奏,如四拍一句:黄瓜/短—,丝瓜/长—,西瓜/圆—,冬瓜/胖—,南瓜和甜瓜,一点儿也不像。地瓜/藏地下,木瓜/爬树上,一群瓜娃娃,各有各的样。或者三拍一句:黄瓜短—,丝瓜长—,西瓜圆—,冬瓜胖—,南—瓜和甜瓜——,一—点儿也不像——。地—瓜藏地下——,木—瓜爬树上——,一—群瓜娃娃——,各—有各的样——。甚至可以对内容适当地进行改编,如:黄瓜黄瓜短短,丝瓜丝瓜长长,西瓜西瓜圆圆,冬瓜冬瓜胖胖。南瓜甜瓜南瓜甜瓜,一点儿也不像。地瓜地瓜藏地下,木瓜木瓜爬树上,一群瓜娃娃,各有各的样。而在童话《小马过河》的朗读指导中,我们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音腔的创造表达——根据故事中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等要素,为人物设计出一款最适合他(她、它)的发音腔调,以便将该人物与故事中的其他人区分开来。童话中的四个角色:老马,小马,老牛,小松鼠,老马慈爱、温柔,是一个和蔼的妈妈;小马活泼、稚气,是一个爱妈妈又依赖妈妈的孩子;老牛憨厚稳重,是一个可靠的长者;小松鼠天真、有爱,是一个热心的小家伙。我们可以对各个人物说话的声音做如下处理:老马,模仿自己妈妈或老师的气徐声柔,声音中、平,慢中带柔;小马,模仿班级里小姑娘的气细声粘,声音高、平,语速稍慢;老牛,可以模仿家中伯伯或爷爷的气粗声重,声音低、缓;小松鼠,可以模仿调皮小男生的气息声尖,声音尖、细、语速较快。模仿的过程,亦是学生对自己声音的塑造。

3.强调以情带声的原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一样的阅历,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情感上的感悟不同,则诠释情感的声音也不见得相似。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不应仅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部分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或技巧,而应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地体会情感,再用声音来传达。例如《小马过河》中有这样一段: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说:“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我我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不能了解河水究竟有多深。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家有温柔型妈妈的孩子认为,小马愿意帮妈妈做事情已经很棒了,妈妈跟他说话时一定是慈爱的,该段中马妈妈的两句话,我鼓励他们读时面带微笑、声音温柔。家有严厉型妈妈的孩子觉得,小马遇到困难没认真思考就跑回家,妈妈肯定会先批评它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那么马妈妈的两句话,我建议他们前一句气粗声平的严厉,后一句再气徐声柔的亲切。再如故事《爷爷和孙子》中,老爷爷打破碗之后,儿媳妇说了这样一段话:“哎呀!你这个老东西!你怎么把家里的东西全打坏了呢!你这么大岁数,待在家里边,什么事也不干,有什么用呢?好啦,明天哪,你就拿木盆吃饭吧!啊!”有学生说,这是个小气的儿媳妇,老爷爷打破一个碗就让她“生气得不得了!”也有学生说,儿媳妇是嫌弃老爷爷,为了以后可以不用和他一起吃饭,故意说这些话让老爷爷生气。说儿媳妇“很生气”的学生,回忆妈妈平时批评自己的声音,选择高一些的声调、快一些的语素,说话像机关枪似的用力吧嗒吧嗒;说儿媳妇“是故意”的学生,模仿动画里狐狸一类狡猾的角色,选择尖一点的声音,并适当拉长尾音。哪种处理方法好呢?其实都很棒,因为孩子们读出了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好的朗读习惯能令学生提升语感,能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同时,朗读还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着实是学习母语不可多得的好方法。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朗读教学,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颜彦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