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故事在ESL课堂中的教学补给
一、外国文学故事的优势
当前国内以英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课堂教学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普遍认为英语文学故事阅读仅仅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范畴,不可能广泛铺开,因为外国文学选段往往比较难,难以理解,而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毫无关联。因此,在进行下文之前,笔者需要明确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外国文学故事并不局限于外国文学巨匠的大部头,它可以是经典选段,可以是外国儿童文学读物,也可以是英语国家学龄前儿童漫画故事读物,选择范围可易可难,选择结果则完全取决于教师及学生所处的语言教与学的阶段。将这一误区明晰之后,我们通过与普通的英语教科书的特点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外国文学故事所独具的优点。那么,为什么说外国文学故事是进行二语课堂教学的最佳补给资料呢?我们先从外国文学故事所特有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地道英语词汇的丰富性
外国文学篇章并非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定的。相反,外国文学谈论的是当作者写下这一故事是他所关注的事物。因此,对比教科书中的生硬而略显死板的语言例句,外国文学故事的语言使用则更为丰富和广泛。在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思考一些词汇、短语、短句;这样的启发可以帮助学生在无意识的阅读中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分类。同时,学生也将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外国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及语言的变化性,这一点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企及的。
(二)文学背景中的外国文化多样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作为语言精品的外国文学故事充当着帮助读者走进另一文化的“任意门”。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外国文学故事选读,在阅读与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感知另一文化背景下文字的力量,不同的生活方式将造就不同的人类价值观。通过故事阅读,学生将具有对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历史、政治或者文化事件更为开阔的见地,通过外国文学故事阅读,学习者潜意识中进行的文化对比,也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自身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认知性。
(三)个人的参与性
外国文学故事的选择是宽泛的,与学生第二外语水平吻合及与其个人经历相关的外国文学故事比比皆是。而且不同于大部分语言知识点单向输入性的教科书,外国文学故事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并提升读者对于社会的现实感知。学生很容易就能在故事中找到与自身体会相同的观点或事件,这样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学生阅读的愉快性。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想像力,提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激化他们的情感感知度。当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在故事阅读中进行故事描述并表达出代表着自己情绪的观点时,他们的阅读流畅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将从侧面影响到他们写作水平的进步。需要强调的是,这同样是任何普通第二外语教科书所无法实现的学习参与性。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外国文学故事在二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外国文学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愉悦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简的语言使用及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其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加深自我意识。正如Lazarus所言,外国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是它能整体的教育一个人。
二、课前准备
既然外国文学故事在二语教学课堂中有如此丰富的补给作用,那么如何在ESL课堂中导入外国文学故事呢?在将故事阅读导入ESL课堂前,教师必须非常明确阅读这一故事的目的所在,进而设计出可以帮助学生导出故事内容利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步骤。在故事阅读之后配套有相关的回顾及复习,学生将能够在这一故事阅读中获得语言掌握的最大化。笔者将按照故事阅读的三个阶段解析这一问题。
(一)故事阅读前
无论故事本身,或者教师本身多么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将故事导入课堂之前的故事选择都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确保故事的选择有利于班上所有学生的语言学习。一个有效的辨析步骤就是,教师在阅读故事时设想这个故事中涉及到多少个不同的角色,包含有多少不同的观点,可能走向多少种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学步骤。Olenka Bilash博士在其著名的BSLIM理论中提到,学生要在二语学习中掌握外语,他们首先需要时间去学习或者感知这门外语,通过使用获得实际的语言能力,进而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根据语境证明他们的使用是恰当的。当教师决定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教学时,故事本身就是需要输入的语言内容,而愉悦感则是学生的输出表现。学生的这一输出表现可以通过笑配合英语进行评论或总结,之后回顾故事中他们记住的部分及让他们发笑的内容则是这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评估。这一切的教学准备、发展及教学效果预期都必须由教师在将故事导入课堂前明确于心。
(二)故事阅读中
当故事导入课堂之后,教师必须确保在每一页的故事阅读中设定相关的导读问题,教师可以将所有的导读问题看作是语言的输入。通过教师设置的导读问题,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并逐渐地获得故事的梗概。此时,学生的语言输出表现为可以通过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组成例句进行回答教师设置的导读问题。随着故事的深入,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对故事理解的不同,将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回答。通过导读引入情境获得故事梗概,进而通过词汇回答导读问题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越来越有效的进行二语表述。当然,除了导读之外,教师同样也可以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邀请学生大胆地进行下一情境猜想。学习者将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图片和文字的表达上。而教师的邀请这一语言输入,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学生去获得或者说更好的理解故事梗概的有效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出现的词汇进行有效的情境猜想,他就能更容易地重述一个“自己的”故事。
(三)故事阅读后
在通过导读问题获得故事梗概及尝试情境猜想之后,部分学生已经获得了他自己的“新的”故事。这个新的故事是学生输出能力的有力证据。它可以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及使用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整个重塑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几乎都会对故事文本进行多次的重复,但是由于加入了情境猜想,这样的多次重复不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反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故事阅读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课堂短剧的形式来进行语言输出的教学效果检查。
三、课堂实践
把握住了以上外国文学故事在ESL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基本教学流程,接下来笔者将选取一个教学对象为在校大二学生的教学实例浅析以上教学准备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一)故事引入课堂前
教师首先需要对将引入课堂的故事谙熟于心,同时故事名字必须足够吸引人。故事作者在文坛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ESL课堂中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花时间学习文学巨匠的故事选段而不是儿童读物或网络小说。因此第一次课,笔者选用的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可以吃的女人》。选择这部作品的选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作品名字本身就很吸引人,让人想了解个究竟,可以吃的?怎么吃?在上课前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是文学故事课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是由于在教师进行作家介绍时可以用到:这是加拿大最多产的女作家,同时这名女作家所有作品的主角均为女性。女性作家写女性故事,在故事引入课堂前,教师就可以成功地通过作家介绍和作品名字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行了举足轻重的铺垫作用。
(二)故事引入课堂中
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5]。而文学故事课程有序进行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导读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的引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我们选择进行课堂教学的文学选段来自于作品的开篇。教师的导读问题设计可以如下进行:
1.玛丽安是怎么样的女人?简单描述她的性格。
2.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3.她有一份好工作吗?
4.她的未婚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她内心的渴望是什么?
6.她内心的渴望对她的身体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7.她可以顺利进食吗?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吃饭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以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循序渐进地明白了这一选段的主旨及大概内容,也明白也许故事的情节与他们一开始根据书名进行猜想的情节不同。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根据导读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一开始自己根据书名猜想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尝试使用故事中的原词和原句进行表述。这不仅利于学生记背单词,同时也加深了对选段中主要句型的理解及运用。
(三)故事引入课堂后
在故事选段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故事还远远没有读完。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大胆猜想,如:故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如果你是作者本身的话,你会如何安排故事的走向?你会给玛丽安怎么样的命运?她最后和她的未婚夫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她内心的渴望实现了吗?你的内心渴望是什么?你要如何实现你的内心渴望呢?学生在进行大胆猜想之后,好奇心也被大大的激发了,这更有益于帮助学生提供动力阅读完整本外国文学作品。而促使文学故事被完整分享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故事的选择及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导读问题由浅入深的设置。由此可见,外国文学故事是丰富ESL课堂教学的最佳的教材补充,缘于外国文学故事有着教科书本身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如发展的多样性、结局的模糊性、主角命运的波折性、学生兴趣的激发性等等。虽然将故事导入课堂之后的实际教学手段百花齐放,但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在进行故事选择时,不管是小故事、小说还是诗歌首先都应该保证是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不仅是可以引发学习激情和学习动力的,也应该是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语言的感知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确保学习者对生活的认知、人文意识及社会意识等多方面的提升。
作者:宋倩倩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