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升温,激起了中国人民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古文是国学中的精华,在高考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由于古文当中的特殊的语法结构和一些虚词的用法较难理解和掌握,并且在高考当中古文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加之在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方式依然较为枯燥,学生难以对其产生较大兴趣,虽然大部分学生课堂上会认真做好记录和笔记,但是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依然会对这些古文的相关题目感到迷惘不知如何作答,因此如何做好古文的教学工作一直是语文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课堂经验和讲课实际,对古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结合历史事实,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大多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很多历史人物都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教师在讲授文言知识时,如果仅仅是针对具体一篇文章来讲解,枯涩地解释文章,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刺客列传》、《高祖本纪》等文章中,我们孤立的对文章字词进行解释很难调动学生主动性,但是我们如果将秦国崛起、汉朝与高祖刘邦的兴起以及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历史故事作为文章的讲解背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望。因此,作为老师,上课前一定要对文章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将中华文化和春秋风骨融为一体,使得文言知识如湍湍溪流,流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二、拓展课外阅读,增强翻译能力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广泛,很多古文适合高中生去读,但是由于课本篇幅有限,很多有价值的文章没有被纳入高中古文学习的范畴,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面积较窄,涉猎较少,因此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名篇让学生去读,去理解,甚至对一些名句进行背诵,同时配合在平时学习中的古文阅读技巧,实词虚词的用法,将这些语法运用到文章赏析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侧重培养古文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要掌握住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巧,基本原则即为“信、达、雅”,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文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通顺和雅致,基本技巧方面要求学生要明白人名等专有名词不用翻译,原文中省略的代词要在翻译中进行合理的补充,其次要具有将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等倒装句进行合理的翻译,使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三、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古文教学的没有秩序和低效率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遇到困难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找到解决的办法,利用多种引导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充分融入古文的意境之中,感悟思想感情,体味人物形象。另外,教师要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点时,尽量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例如在讲解文章历史背景时,要学生回答相关的历史知识,分组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
四、加强古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的方式是几千年来我国古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式经历了千年考验,培养出了一代代的古代文豪,形成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的千古独绝,《琵琶行》的字字珠玑,《上林赋》的美奂绝伦,都是在这种最传统的读书方式下形成的结果。因此,古文贵在读,在读的过程中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揣摩,将全篇的节奏和气势熟稔于心,这样才能下笔时如有神助,发乎其心,止乎其外。因此,诵读是古文学习的重要途径,音韵和谐章法紧凑的古文,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才能将其要旨、韵味,透彻领悟,将其思想牢牢掌握,深入骨髓。在提笔写字时,不知不觉中将其精华流露于笔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古文语感的培养,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运用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在一线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全面正确地认识古文,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以历史为背景,以多媒体为辅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多读为手段,多背诵为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自主为前提,以合作互动为方式,锻炼学生对古文的而整体感知能力。在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发现新规律,持之以恒地寻找新方法,在继承古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勇于实践,提高古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彭文雅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