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与教育教学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的科研在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与决策咨询的同时,还肩负着对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重任,应对其服务功能进行继续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成效。
一、教育教学对高职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对科研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注重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些是高职教师的科研内容,也是高职教师的强项,企业需要这样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帮助他们转型升级。对学校而言,产教融合,就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利用科研的创新功能,将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大多从科研开始。
(二)教师成长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教学以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与企业的产品、工艺、市场等实践要素相关联,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随着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等科研实践活动而不断成长。教师在职业和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需要利用科研功能。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建设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依据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因而需要将专业融入到产业之中,使专业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使专业与产业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即依赖于科研与创新,所以,学校只有利用科研才能将专业更好地融入到产业之中,科研是专业建设的方向盘和动力源。
(四)学校管理工作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不断变革,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而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内部、外部的变革,倒逼学校只能借助科研的力量,研究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内容、要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二、高职科研的服务方式
为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取得更大的服务成效,科研应做到“四个融合”,即: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表现在“研中有教”、“先研后教”、“以研促教”。
1.研中有教。“研中有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内容融合。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高职教师的科研不仅仅是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还应有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影响的仅仅是经济收益,而教育教学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研究比专业研究更重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思想的对与错,教学要求的高与低,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兴与废,教学手段的合理与不合理,教学管理的过程与目标;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习的兴趣与习惯;研究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只有将研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才能做到谨慎施教、科学施教。
2.先研后教。“先研后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融合。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究,而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再将实践的成效重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不足,充实完善,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将新的教学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正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使育人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研与教学是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科研把握着育人的内容与方向,教学践行着育人的过程。
3.以研促教。“以研促教”是指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平,使教学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与行业、企业实现对接。对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对教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育人的目标,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实素质教学、创新教学与创业教学,做到高素质与高技术、高技能并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弥补高职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发扬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扬长避短,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教学目的。对文化的研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善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一味埋头苦读或是颓废不争的精神面貌,形成朝气与活力。总之,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既丰富了科研,又有助于教学。
(二)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
科研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包含了“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将科研与专业、产业、产品、市场融合在一起,互为支撑,形成合力。
1.科研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科研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应用于产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科研的过程其实是专业在产业中应用的深入和专业应用领域拓展的过程。以科研为平台,将专业与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
2.科研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学校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或增补专业技能,或调整专业内容,或扩大专业规模,或减少招生数量,或增设相关专业以构建专业群,或取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同时,学校还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的更新,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使教学与生产同步。但是,唯有与企业、产业紧密关联的科研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始终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的发展变化。所以,要求教师在科研的同时及时将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的动态信息反馈到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中。
3.科研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历史沿革与产业积淀,有其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些传统而有特色的产业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较多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要与这样的特色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专业实力还不够强,许多高职院校在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初期,没有能够对产业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反而是依靠特色产业来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再以特色专业反哺特色产业。那么如何让特色产业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呢?最直接的方法是科研,通过科研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特色产业的特色技术、特色技能、特色加工工艺、特色产品性能,再将这些特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中,进而形成专业特色。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在与产业对接的初期需要两者的互相推动,在专业特色的加深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中,也需要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研与专业的融合,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
高职教师的科研固然应当服务产业发展,但也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通过科研使专业、职业得以快速成长,使特长爱好得以发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还应注重三个目标追求: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
1.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科研不能奢望涉足尖端的科技领域和高深的技术理论,但是,在对产业的应用能力、对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产业发展的研判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方面应有一定的目标追求。可在科研选题和成果创新方面设立一定的技术目标位,通过这些技术目标位的实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目标位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会不断增多,对产业的贡献也会不断增大。
2.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应局限于教学和教学管理,还应扩展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需要,是教师自身职业成长的需要。科研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应使科研与教师职业成长互相融合。
3.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教师的科研应尽量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这不但从事科研的过程令人愉快,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职教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等科研项目的难度小,周期短,易成功,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这种因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其实正是爱好与特长的培育过程,多次的成功会逐渐变成爱好,形成特长,进而成为专长甚至专家。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发挥爱好特长的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培育成就感。
(四)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科研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其实质就是通过科研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减少管理中的从众性、盲目性与权力至上现象,增加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科研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政策与制度制订和执行的过程,要使管理科学、合理,必须要做到政策、制度的科学、规范、合理,因而需要对政策、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是制订科学的政策、制度的前提。近几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进行制度建设与权力下放,实施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定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作为直接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也应进行制度建设,并使制订的政策、制度更科学、更合理。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当职能部门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撑又多又复杂的政策、制度建设课题研究时,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一做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政策、制度实施的受体,也是学校民主思想的源泉,教师将意见建议融合在政策与制度中,或能提升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2.科研是确保政策、制度与时俱进的依仗。无论是政策的实施还是制度的落实都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都需要多次反复,这是形成科学政策、科学制度的客观要求。而且,一个政策或一种制度在当下是合理的,经过一段时间,当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这一政策或制度就会变得不够合理,因此需要有教师对政策、制度保持长期的研究,做到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政策、制度提出新的见解,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政策与制度与时俱进。
3.科研是管理成效的衡量尺度。政策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不应有领导界定,也不应有少数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喜好的人来界定,客观的衡量方式应是在科学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即由科研来界定。当学校在总结政策和管理成效好坏的时候,可以将总结的任务提交给课题组研究并给出结论。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在承担类似的研究任务,国内比较著名的麦可思研究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形成的对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美国的USNEW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对全世界大学办学质量排名的指标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所(室)、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院校研究机构,着手开展院校研究,开始为学校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都是对高校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成效的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很好地利用科研的力量衡量学校的管理成效。科研融入到管理中,将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功能。
三、“四个融合”的服务成效
如果能够将科研与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很好地融合,则应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体现科研的服务成效。
(一)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尤如融合剂,具备将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凝聚在一起的属性,而且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使教育教学各要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撑,并形成合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培育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科研还能将学校育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渗透,互相推动。
(二)有利于形成特色
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够通过与特色产业的结合,较好地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不仅如此,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炼办学思想的同时,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特色;科研还能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特长和职业特长。
(三)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的科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领着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科研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和学校管理上,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教学方法更能适合高职学生,专业建设的发展更加适应产业需要,教师的成长与育人需要更加吻合,学校管理更加科学。
作者:孔宝根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