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一、高职课程改革现状及实施瓶颈
1.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陈旧落后。
首先,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实力目前较为薄弱,普遍存在职业水平不高,实战经验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缺陷。虽然许多学校建立了系列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制度,但由于时间及精力有限,且教师实践岗位受到约束,加之部分教师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师资力量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提升,无法更好地匹配教学。其次,实训设备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各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有偏颇,多数专业校内实训中学生使用的是过时甚至淘汰了的设备。而教学设备的更新非常迅速,学生毕业工作后,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操作起来自然无所适从。
2.部分教师课程改革及实施的积极性不够。
高职课程改革遭遇瓶颈,老师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够,甘当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加之高职老师工作量大、大班上课现象严重,使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第一,许多老师受自身学科教育经历的局限,常年坚持传统式教学,习惯按照固有的模式教学。现今突然要求他们转变思维体系,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件艰巨漫长的洗脑工程。第二,与本科学校相比,高职老师的工作量繁重,加上大班、合班上课现象普遍,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效果的一大阻力。教师上课时面对众多学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职业教育对教学组织的要求更高,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实训教学。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实施这些前沿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只能停留于公开课,无法常态化。
3.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教师难以把握,达到预期效果困难重重。
下面以现阶段普遍而广泛采用的项目教学模式为例进行分析。第一,项目课程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其中相关理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较强。项目教学实战性强,其实施过程并不容易把握,每一门课程会牵涉许多领域知识,部分教师在设计当中,固有的知识体系被打乱,重新整理后未必能够形成符合学生学情的最佳学习方式。由此可见,部分老师在项目教学中很难把握好尺度,加上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倘若单凭一两个项目课程,难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专业技能。第二,实施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项目课程的各项要求。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个人的主动性不高,能力发挥受到限制。同时,教师为了达到项目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必须设计一系列的项目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完成。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将学生的业余时间“霸占”,必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前提
彻底转变思想,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是课程改革的前提。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高职课程真正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新视角,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度。课程本身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实施过程,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模式的创建,都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框架,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首先,课程开发源自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将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整合,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在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可能面临问题的应对,使高职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其次,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在于自身对知识的自觉探求。“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转变了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选择及建构,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导地位得以提高。最后,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尤其强调师生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施的前提是无论在课程的开发设计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阶段,均离不开师生的鼎力参与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充分消化理解课程教学内容,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难题,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广度,从而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改善过去课程体系学科性主导、职业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高职课程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遭遇的瓶颈,作为一名在高职学校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研究认为,今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有效的实施对策,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充分利用和改善教学硬件设备。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设备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实现二级学院设备资源共享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相关实训场所作为学生校内实训基地,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时,先进的教学设备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学校应科学地制订教学设备资金投入计划,健全高职学校教学设备管理机制,提高和加强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实践教学。
2.全面提升高职学校师资水平。
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及时更新知识。高职教师必须构建纵深拓展的博与专结合的知识体系,成为“博+专”的新型高职教师。要具备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能力,具备对自身知识重组与更新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教师还应该具有运用现代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单纯传递信息知识的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引领学生思索问题、剖析问题,具备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具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也尤为重要。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技能的贬值迅速,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知识。二是注重教师实践操作水平及能力的提升。高职学校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教学观摩、信息化教学比赛等各种途径锻炼自己,提升自我,不能只做纸上谈兵的高学历者。依照各自的不同专业特点,注重选择中小微型企业作为老师调研、挂职锻炼和实习对象,清楚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氛围以及企业的管理理念。只有亲身经历了企业实践,教师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及能力的需求,才能使自己所讲授专业课程与相关的职业特性挂钩,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具职业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才能得到维护,从而赢得社会广泛尊重及认同。
3.建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及实施的系列激励机制。
第一,引进系列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促使教师在压力与动力并存的形势下,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严格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从聘用制实施之日全体教师均实行聘用制,所有教师均严格履行每年度一次的竞聘上岗,学校严格执行各项考核制度,凭考核结果决定教师的待遇以及下一年度是否续聘。二是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考核主要指教师各项工作的考核,包括教师在育人、教学建设及科研方面的情况。其中,教学建设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依据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独特性,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理当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主导人员是教师,学校建立上述系列激励机制是为了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实现良性循环。第二,适当减轻教师的课时数,对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学校应酌情考虑减轻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的课时数,同时将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占用的业余时间折合成一定的工作量,激励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带动其他专业教师主动投入课程改革。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
只有建立适应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第一,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小班进行教学。运用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室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教、学生学以及任务或者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一体化教学中实施小班教学,压缩班级规模。每个班级至少要压缩到40人以下,否则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愿望可能只会是空中楼阁。小班化教学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改革,因为班级规模缩小意味着要多投入一倍的办学资源。我们不能因为意识到了改革的难度而却步,因为它是当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症结之一。第二,交叉综合运用项目引领、案例解剖、情境模拟、角色体验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还课堂主体为学生,寓教于乐,张弛有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缓解整个学习的压力。
5.建立合理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建立一个公正客观、全面合理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价值判断的根本任务。一是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拓展评价主体,形成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系,有利于弥补因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带来的缺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二是考核评价应提高过程评价比重。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单凭最终结果定论是有失偏颇的。重视与强调对过程的监测,重视学生出勤、课堂状态、作业情况、小组实训、活动中个体表现等各项指标的考核,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三是评价形式丰富灵活。评价手段与形式应多样化,要以学生为本,运用课堂论证演示、课程设计、课堂展示等形式,开卷与闭卷结合,提高评价的质量和可信度。评价中要体现评分制与评语制相结合,这样的方式既能实现学业考核评价目标,又能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的全方位拓展,从而实现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作者:张艳辉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