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
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高等教育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与话语权,他们作为高校中最为庞大的教育主体,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全面施行生本理念自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谋求新发展,高校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这一理念贯穿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它是由郭思乐①教授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强调教育应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生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的“育人”不但体现在对学生的教学上,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管理上。它要求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长为本,肯定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真正“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尊重并依靠学生开展教学管理活动。从根源上将传统的便于教师操作的被管理转变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利于学生自觉成长的自主管理。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生本理念缺失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仍秉承传统的师本理念,强调管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以生为本”。
(一)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学生满意度不高
教育事业说到底就是服务行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服务的接受者。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教学管理者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师为本,重管理轻服务,缺乏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生的咨询不予耐心解答,学生的需求不予及时解决。更有甚者,对犯错的学生冷言斥责,造成师生间矛盾,学生不满情绪严重。
(二)信息不对称,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不了解
理想的教学管理模式中,信息应当是对称的,即相关利益者(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了解的信息一致,占据的信息优势对等。然而信息不对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在相关信息的产生、传达、接收、统和、使用以及反馈等步骤中,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三方间常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情况,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知之甚少或毫不知情,只是一味地服从安排。
(三)管理自上而下,学生被动参与
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大多是自上而下,以管理者为中心制定有关规定,做出决策后下发通知要求学生参与,学校主管职能部门及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运行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而学生参与的管理组织机构,如学生会、学生分团委等也一直处在多层次管理体制之下,没有统一明确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机制,工作效能不高,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参与,自主选择权、主体话语权有所缺失。
三、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路径
基于生本理念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是高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学生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转变思想,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明确自身的服务角色定位,不再强势地管理和控制,而是要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学生;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积极、耐心地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现信息广泛覆盖
充分借助校园广播、网站、微信微博平台、橱窗展板、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介,扩大教学管理信息的覆盖面,努力实现信息对称化,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办事流程等等。
(三)积极支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树立主体教学管理观,以尊重、弘扬和发展师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学生的能动性为基本价值取向,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高校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设立学生管理岗位,如助导、助教、学习委员、教学信息员等,学生自愿报名后从中选拔有责任感、有能力、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职,也可采用轮岗的方式,给予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对于一些任务较重的岗位,可以适当发放补贴,调动学生积极性。
2.为学生权利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各种教学管理事务性会议,允许学生自主发言,真正做到代表学生群体发表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充人数当观众。公开设立校长信箱、微信投诉平台、教务处长接待日,解答学生困惑,听取学生心声。选聘教学管理质量学生监督员,实时监督,发现问题立刻上报主管教务部门。高校对于学生群体提出的意见要及时处理,并通过相关管理人员口头上、学校书面文件或网络平台公开进行信息反馈。
3.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要使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管理,就需要构建一支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学生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具体工作要求,并在实践中配备专人从旁指导,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管理组织职能,引导学生细化学生会、分团委的规章制度,鼓励学生创办社团,开展创新活动,强化各种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作者:丁义文 罗春婵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