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输液患者优质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把人文护理的宗旨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既可提升护理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又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能更好地使患者摆脱负性情绪、调整好心态并顺利完成相关的诊疗。本研究拟探讨优质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急诊科接受急诊输液≥3d患者150例。患者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既往无精神病史,且均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75)。对照组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龄(30.8±10.7)岁,体重指数(21.9±3.2)kg/m2。研究组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1.2±11.7)岁,体重指数(20.5±3.0)kg/m2。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及性别构成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遵照医嘱输液并观察输液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稳定患者情绪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按照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①按时访视患者,详细询问其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诊疗,安心进入角色,以最佳心态接受诊疗。②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不随意议论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平等对待每一例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其紧张心理。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患者的诊疗及护理工作中。促使患者建立积极接受治疗的坚定信心,消除焦虑情绪,取得患者在护理上的积极配合。③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教育,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接受现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卫生保健知识。④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优化输液流程。制定严格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对输液操作全程实施严格的查对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⑤嘱咐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自控能力。指导患者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观察指标:采用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总体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护理前比较,研究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总满意度:研究组86.7%(65/75),对照组58.7%(4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输液的患者心理及生理上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大多数患者可产生情绪变化,而这对患者疗效及预后有较大不利影响。因此,掌握急诊输液患者心理变化的规律,探讨对其可产生有效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优质护理,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消除心理顾虑,促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在急诊输液工作中,主动“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合理,还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研究证实,优质护理措施对保证患者心理状态处于较佳水平,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着重评价优质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护理前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其原因考虑可能为,患者入急诊科治疗时,病情不稳定,易对治疗措施产生不信任,并随之伴有恐惧、抑郁、焦虑、自卑、失望甚至绝望等多种负性情绪。这提示,对急诊输液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中,对急诊输液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且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升高。这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消除急诊输液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添惠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