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对急诊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
本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就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18~76岁,平均(38±8)岁,其中交通伤26例,脑血管11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药物中毒12例;对照组62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19~77岁,平均(39±9)岁,其中交通伤24例,脑血管13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药物中毒1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入选研究对象在性别结果、年龄结构、伤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给予急诊科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方案如下:①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和氛围:医护人员应始终保持急诊室内的整洁、舒适、安静,最大限度降低外界环境对急诊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刺激和影响。医护人员在对急诊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表现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相关技术操作娴熟、语言亲切和蔼,并以其自身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赢取患者的充分信任和配合。②满足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医护人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进行解释和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之相关治疗的限制,往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感情极为脆弱,这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及安慰。③增强急诊患者的安全感: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陪伴急诊患者,并以积极热情、体贴关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并以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救治患者。医护人员还应给予急诊患者肯定性的保证,并尽可能避免来自家属和病友等方面的消极暗示,力争使患者处于一种身心放松的安全状态。④消除急诊患者的负性情绪:首先向急诊患者详细介绍周围的环境和条件,病情的发展变化状况,临床治疗过程以及所需要做的相关临床检查等,并分别予以相应的解释说明及心理疏导,并以和蔼、耐心的态度,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信赖和依赖,全面消除其负性情绪。⑤缓解急诊患者的疼痛感觉: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知觉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疼痛知识的宣传和讲解而使患者掌握自身缓解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痛苦的临床诊疗方法,要主动告知患者诊疗目的、过程以及造成痛苦的性质,从而争取患者的积极、正确配合。
1.3评价指标:
分别比较和分析2组急诊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改善情况。(1)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考察项目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满分为30分,分值在27~30分之间为正常,分值在27分以下为认知功能障碍。(2)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定,焦虑症评定标准:无焦虑症:为7分以下;可能有焦虑症:为7~21分之间;肯定有焦虑症:为21~29分之间;严重焦虑症:为29分以上。抑郁症评定标准:无抑郁症:为8分以下;可能有抑郁症:为8~20分之间;肯定有抑郁症:为20~35分之间;严重抑郁症:为35分以上。(3)采用院内自行制定的“血透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内容涵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和实施护理的能力以及提供诊疗环境的舒适度等,满分为100分。①很满意:为90分以上;②满意:为75~90分之间;③基本满意:为60~74分之间;④不满意:为60分以下;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三者之和计为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临床研究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急诊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诊患者干预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值显著提高,并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急诊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诊患者干预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值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值均明显降低,并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诊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均显著提高,而不满意的比率则明显降低,并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的前沿阵地,其所涉及到的医疗工作往往最为复杂,也最为繁琐,更是产生医患纠纷最为高发的区域之一。与其他科室不同,急诊科患者大都由于车祸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相关突发性原因而入院治疗。再加之患者和家属此前从未对突发性疾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状态较差。如急诊患者这种较差的精神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则会进一步影响和干扰急诊科的临床救治工作。因此,如何匹配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已成为急诊科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关键。随着当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其与之相匹配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模式也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护理环节得到细化,护理措施得到改进。其中个性化护理就是随之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护理干预模式,再加之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病种复杂等实际特点,更使其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更加重视急诊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并根据急诊科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积极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积极为急诊患者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满足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全面增强急诊患者的安全感,进一步消除急诊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以有效的改善。本次临床研究特对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进行了差异化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认知功能,消除负性情绪,改善精神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适于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唐雪梅 冯碧霞 陈清秀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