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以问题为主线,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总结四步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旨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空间范围广,时间上具有动态性,内容上具有丰富性,运用问题导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利用社会媒体信息引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对现代信息的追求,如何将社会媒体信息有效引入到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现在备受关注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嘉宾在每一站居住的房子都不一样,如陕北榆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楼、福建南靖的土楼。教师在讲解到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再现这三种房屋建筑形式,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引出下面的问题:这三种建筑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区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与我们学习到的哪些自然地理因素有关?你还见过哪些独具特色的房屋建筑,它们又受了什么自然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将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利用诗歌渗透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诗歌的国度,将诗歌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就像一盘普通的菜里加的调料,让人回味无穷。许多古代诗歌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巧妙添加这些”调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生动形象的诗歌、谚语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下面这些诗歌反映的什么地理现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上百花山下雪,河谷炎热穿单一”。
三、以学生的切身经历为起点分析问题,引起学生共鸣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学校生活应当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长”。毛主席曾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在教学中以学生切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作为问题的起点,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解到“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时,教师可以设置这些问题:大家出行通常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你乘坐过的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与你通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有何不同?大家家里使用的天然气是从俄罗斯输入到我国的,你认为是采用了哪种交通运输工具?老师的一个外国朋友要来我国旅游,他想观赏中国的大好河山,也想领略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你能为他设计一份旅游交通路线吗?
四、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验式学习理论主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在模拟的环境中活动,获得一些经验和感受并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活动后,体验者进行总结,并将经验运用于实践。完全投入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分析、想象、判断和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并能够将新知识进行转换和运用。如讲解到“工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老板角色,如化工厂老板、服装厂老板、电子公司老板、煤矿老板等,让学生思考不同工业,对资源、能源、劳动力、技术、市场、交通、环境等区位因素不同,学生戴上“老板”的面具,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五、充分挖掘地图信息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承载和传递着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地图,可以深入认识地理事物构成、分布、成因、时空演变规律等。地图教学具有直观性,能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有利于将地理教材屮抽象的、分散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系统的、清晰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框架。在讲解到“季风水田农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地形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然后提问:为什么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呢?通过对上述三幅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朱婷婷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5194.html